-
姜附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姜附汤:处方:附子(炮.用法用量:每个分作4份,每份用水1盏半,入炮黄耆、干姜2钱,切作片子同煎至8分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主治: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及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
-
痰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痰证的分类: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
-
干姜附子汤
干姜60克附子5克(生用)用法用量:水煎顿服。摘录:《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之干姜附子汤:处方:干姜8两,附子8两,桂心4两,麻黄4两,芎3两。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外台秘要》引作“姜附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下虽言心虚,而实少火气衰,不能代天宣化。故用干姜附子汤峻补命门之阳;
-
古方临床之运用
《古方临床之运用》为方书。叶橘泉编著。该书系为补充作者《临证实用方剂》一书而作,共集《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两书重要方剂137首。分桂枝汤、麻黄汤、姜附汤、泻心汤、五苓散等13类,下列方剂。末项除采许叔微、柯韵伯等历代医家活用经方医案外,兼取日本汉方言论,并附作者本人验案。现存1954年排印本。
-
易简方
《易简方》医方著作。宋·王硕撰。约刊于12世纪末期。首记人参、甘草、附子等3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及其单方验方;次载三生饮、姜附汤等常用方30首,介绍方剂组成及其临床应用;末载养正丹、来复丹等10种丸药的处方及其多种适应症。选方以《三因方》为主,数量虽不多,却切于临床实用,故在当时流传颇广。
-
肾中寒证
肾中寒证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谓寒邪,“肾中之,多使挛急疼痛、昏不知人。”“肾中寒之状,色黑,气弱,吸吸少气,耳聋、腰痛,膝下清,拘挛而疼,昏不知人。”治宜温肾散寒,选用不换金正气散、附子五积散、姜附汤;附子理中汤。
-
心中寒
心中寒病证名。《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治宜散寒通阳为主。《圣济总录》用茱萸丸、吴茱萸汤。《证治准绳·杂病》治心中寒者,审其微甚,甚者以姜附汤为主,微者以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或附子五积散。
-
中寒
2.寒邪直中三阴;3.中焦虚寒。《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症见恶寒身蜷,手足厥冷,遍身疼痛,面如刀刮,口吐冷涎,下利,无热,不渴,小便清白等。《古今医鉴·中寒》:“如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或加霍香正气散同服;甚者倍附子。”
-
脾中寒
脾中寒病证名。指脾受寒邪而致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中寒之状,。心腹(月真)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脏气不传,或秘或泄。”当温脾散寒,用温脾丸、不换金正气散、姜附汤、附子五积散等方。
-
寒中
2.邪在脾胃而见里寒的病证。病因病机:由于暴中寒邪所致。症状:《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见《黄帝内经灵枢·五邪》及《内外伤辨惑论》等。病因病机:多因脾胃虚寒,邪从寒化,或由劳倦内伤传变而成。症状:症见脘腹疼痛,肠鸣泄泻等。
-
阴躁
指阴盛格阳所致扰动不宁者。病因病机:《类证活人书》卷四:“阴发躁,热发厥,物极则反也…《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名曰阴躁。”症状:常伴见身体微热,面赤,躁扰欲坐井中,或渴不欲饮,脉沉而微等。治疗:宜用吴茱萸汤、理中汤或姜附汤,甚者四逆汤加葱白等药。阴躁亦可由肾火炎上所致。
-
脐中出血
脐中出血证名。《伤寒九十论·脐中出血》:“本少阴证,而误汗之,故血妄行,自脐中出。”此属少阴虚寒,用姜附汤。由肾火外越而致者,宜用六味地黄汤加骨碎补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