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齿间出血
齿间出血证名。又名齿龈、牙宣。风热乘虚袭于阳明,血因热妄行,证见齿间出血。《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龂,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
行痹
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论述颇丰,但概括起来主要是素体虚弱,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证。如《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L、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处方:风池、膈俞、血海、大椎随证配穴:循经分部取穴如下:肩部:肩髎、肩髃、臑俞。
-
调中汤
摘录:《鸡峰》卷十三《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调中汤:处方:陈皮、半夏、甘草、云苓、归身、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银柴胡、秦艽、香附(酒炒)、益母草、丹皮、砂仁、煨姜、大枣。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温服。产后未满月,风邪乘虚袭之,留于盲膜,散于腹肋,故腹中阵阵作痛,水谷不化,胀鸣泄泻。
-
痹证
痹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根据病邪的偏胜而酌情更用。痹证日久则应根据正气亏损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补养肝肾,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痛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根据偏盛情况随症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