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劳
俯首或俯伏取穴。弱刺激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对切断一侧迷走神经、摄碘量已升高的甲状腺,针后可显著降低摄碘量,使形态上原无明显变化的滤泡扩大,上皮变低,当切断两侧交感神经干后,电针对甲状腺即无明显影响,说明该效应与交感神经有关。
-
百劳丸
概述:百劳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功能主治:《医学纲目》卷五方之百劳丸主治劳瘵积滞。《医学纲目》卷五引陈大夫传张仲景方之百劳丸:别名:仲景百劳丸处方:当归(炒)乳香没药人参各3克大黄12克虻虫14枚(去翊、足,炒)水蛭14枚(炙)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慎柔五书》有桃仁。
-
葱白七味饮
《外台秘要》卷三引许仁则方:葱白七味饮:别名:七味葱白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处方:葱白(连须,切)9克干葛(切)9克新豉6克(绵裹)生姜(切)6克生麦门冬(去心)9克干地黄16克百劳水800毫升(此水以勺扬之)功能主治:养血解表。干葛、新豉解肌宣透,葱白、生姜通阳发表,共为臣药;用药禁忌:忌芜荑。
-
颈百劳
刺灸法:刺法:直刺0.5~颈百劳穴的配伍:颈百劳配列缺、大椎、风池,治颈项强痛。颈百劳配肺俞、内关、太渊、三阴交,治骨蒸潮热。《针灸集成》:瘰疬联珠疮,灸百劳,三七壮至百壮,肘尖百壮,又先问审知初出核,以针贯核正中,即以石雄黄末和熟艾作炷,灸核上针穴三七壮。《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百劳,奇穴。
-
百劳猪肚丸
五味干湿同捣为泥,烘晒,同前药为末),原枝大淮地4两(酒煮烂,捣如泥),红枣肉1斤(临用煮熟,去皮核,捣),核桃肉4两(临用捣为极细末),莲子肉1斤(打碎,去心,微炒,为末)。制法:用雄猪肚1具,不见水,以刀刮一小孔,倾去秽物,用酒洗净,不闻秽气为度。主诸虚百损,风劳。摘录:《不居集》下集卷一
-
大顀
别名百劳、上杼。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病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弱刺激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
-
白芥子灸
白芥子灸为药物发泡灸之一。即用白芥子研末调敷有关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疗有关疾病的方法。可用于肺结核(肺痨)、哮喘、口眼喁斜等。《张氏医通》治冷哮法用白芥子净末、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为末,入麝香五分,杵匀,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二炷香足去之,十日后涂一次。
-
巽顺丸
功能主治:治妇人倒经,血溢于上;男子咳嗽吐血,左手关尺脉弦,背上畏寒,有瘀血者。70丸,空腹时用百劳水送下。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三
-
颈椎综合征
颈椎综合征即颈椎病。本病在临床上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等。③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上牵挂试验阳性。③颈椎X线摄片检查,椎骨有明显的骨刺或关节移位。针灸治疗:取颈部夹脊穴、风池、百劳、风门、肩井、肩髃、肩贞、列缺、合谷、外关、中渚等穴,针刺采用中等刺激的平补平泻手法。
-
行针指要歌
《行针指要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针灸大成》载此,略有修改。全文如下:“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
正对口疔
正对口疔为病名。初起痒而不痛,有一小吻,顶上一小点如麻子大,或红或黄,治宜急刺百劳、委中二穴。参见疔疮:疔疮为疮疡的一种,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
-
全鸭丸
《不居集》下集卷一:组成:十大功劳10两,川地骨皮10两,六月雪根6两,白色百劳花6两(竹刀取碎,焙干为末),老鸭1只(7-10年者佳,1-4年者无用。主治:外邪不清,内伤积瘀,咳嗽,蒸热,失血。
-
哮喘穴位贴敷法
药物组成及配制法:生川乌36g,生草乌36g,当归12g,马钱子48g,野百合36g,肉桂48g,赤芍48g,仙鹤草48g,老鹤草48g,鲜桑枝30g,鲜枣枝30g,鲜桃枝30g,鲜槐枝30g,鲜柳枝30g。用时在饼中心加丁桂散0.3g,贴于百劳、肺俞、膏肓穴,每次各2穴,约2小时皮肤红而无水泡者除去,或用直流感应电疗机点送离子透入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