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肓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膏肓俞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等。对支气管的影响:针刺膏肓可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
-
膏肓俞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膏肓俞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等。对支气管的影响:针刺膏肓可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
-
庄绰
庄绰为宋代医家、针灸家。撰有《膏盲腧穴灸法》、《脉法要略》等书。曾因病由阵了翁为其灸治膏肓穴而愈,后绰又以此法转治他人获愈,遂精于此术,后著《灸膏肓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此书专述此种灸法之流派、方法及适应症等,后由窦桂芳刊入《针灸四书》中。另有《本草节要》、《明堂针灸经》,国内未见传本。
-
灸膏肓腧穴法
《灸膏肓腧穴法》针灸著作。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宋·庄绰撰。1128年刊行。作者以膏肓穴于人体病理关系至重,故此书专门介绍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有插图。参见《针灸四书》条。
-
肺痨·肺阴虚证
定义:肺痨·肺阴虚证(lung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lungyindeficiency)是指肺阴不足,以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兼数等为常见症的肺痨证候。针灸治疗:治法:滋阴润肺,杀虫止咳。
-
肺痨·气阴两虚证
定义:肺痨·气阴两虚证(lung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qiandyin)是指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咳嗽气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午后潮热,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短气声低,面色晄白,舌红嫩,苔薄,脉弱数等为常见症的肺痨证候。取太渊、肺俞、膏肓、三阴交、足三里、膻中。
-
鬲肓
概述:鬲肓:1.膈膜与肓膜的合称;参见膏肓、肓膜:膏肓为人体部位名。出《左传·成公十年》。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后世称病情严重为“病入膏盲”。指心下膈上之膜。横膈以上的胸腔部位·鬲肓:鬲肓是指横膈以上的胸腔部位,又称气海。对气血营卫运行有推动作用。《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
运膏肓
运膏肓自我按摩方法名。肘部屈曲,转摇肩关节,带动肩胛骨,以作用于背部的膏肓穴。《理瀹骈文》:“两肩扭转,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
-
中搭手
中搭手为病名。指有头疽生于背中部膏肓穴(第四、五胸椎棘突间,脊柱旁开3寸)处,手后伸于背中部正可搭着此部位。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
-
揲荒
揲(shé,音舌)荒即取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乃割皮解肌,搦脑髓,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清·朱骏声《说文解字定声》:“采,谓取膏肓入膈膜也。”
-
迭里特
迭里特辽代医生。姓耶律,字海邻。善骑射,精医术。辽太祖患心痛,诊曰:“膏肓有瘀血如弹丸,然药不能及,必针而后愈。”施针,呕出瘀血,病愈。后因从刺葛谋夺王位,与其父辖底均被杀。
-
达
达指针刺。公元前581年医缓诊晋景公疾,日:“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晋·杜预注:“达,针。”《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东汉·荀悦《申鉴·杂言》:“夫膏肓近心而处阨,针之不达,药之不中,攻之不可。”
-
伏针、伏灸
伏针、伏灸指在盛夏三伏天进行针灸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因三伏天气候炎热,阳气升发,对一些慢性疾病和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咳嗽、哮喘等症,在此时进行针灸能起良好的防治作用。当此长夏发泄司令,按图针刺,每五日、七日一举,经络气血流行,邪气难以容留。”《张氏医通·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
-
白芥子灸
白芥子灸为药物发泡灸之一。即用白芥子研末调敷有关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疗有关疾病的方法。可用于肺结核(肺痨)、哮喘、口眼喁斜等。《张氏医通》治冷哮法用白芥子净末、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为末,入麝香五分,杵匀,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二炷香足去之,十日后涂一次。
-
开关法
开关法为自我按摩方法。转动两肩关节。《医学入门·保养》:“先以左手脾(肱)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数。次以右手脾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次,复以左右脾骨并左右肩,向前圆转九次,加至一九、三九亦好,但要从容和缓为之,或先缓后急亦可为之。此法疏通膏肓、降心胞络火。与张紫丘治瘵开关药方意同,善治少劳昏痛胸紧。”
-
行针指要歌
《行针指要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针灸大成》载此,略有修改。全文如下:“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
阴痧
概述:阴痧:1.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其二,猝然身热暴躁,叫号不出,头摇脚掉,牙关紧闭,不言,眼定,身强,六脉全无,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苏后能言,再刮臂臑、曲池、肩井、风府、膏肓、命门穴。冷痧·阴痧:阴痧为病证名。发则呕泻、腹痛,面白唇青,汗出肢冷,甚则畜血唾血,寒僵热溢,阴极似阳;
-
狭肓
狭肓为经穴别名。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②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
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出《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原穴名称见下表: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
取穴法
概述:取穴法:1.定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等。《标幽赋》:“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临床上分近道取穴、远道取穴、随症取穴等多种。《医学入门》:“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头,头取手足三阳,胸腹取手足三阴…”
-
经进乌头丸
功能主治:除膏肓之疾。或冷气攻刺脐腹搅痛;十种水病,翻胃呕逆,五淋五痔,九种心疼,一切腹痛;诸风瘫痪,顽痹;伤折内损,天阴多痛;或妇人无子,断续多年;或小儿惊痫,手足烦热。摘录:《卫生家宝》卷二
-
太乙保安膏
《同寿录》卷四:组成:羌活1两5钱,僵蚕1两5钱,草乌1两5钱,独活3两,川乌3两,麻黄3两,桂枝3两,乌药3两,防风3两,当归3两,良姜3两,荆芥3两,小枫藤3两,闹羊花4两。左瘫右痪,手足麻木,贴两肩井穴,两曲池穴;男子遗精白浊,女子赤白带下,月经不调,崩漏,贴两阴交穴、关元穴;腰疼,贴命门穴;
-
哮喘穴位贴敷法
药物组成及配制法:生川乌36g,生草乌36g,当归12g,马钱子48g,野百合36g,肉桂48g,赤芍48g,仙鹤草48g,老鹤草48g,鲜桑枝30g,鲜枣枝30g,鲜桃枝30g,鲜槐枝30g,鲜柳枝30g。用时在饼中心加丁桂散0.3g,贴于百劳、肺俞、膏肓穴,每次各2穴,约2小时皮肤红而无水泡者除去,或用直流感应电疗机点送离子透入约20~
-
龙疽
该书谓:“龙疽发背起胃俞或肾俞,二十日不泻死,九日可刺…”即中搭手。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
-
窦桂芳
窦桂芳为元代针灸家。建安(今属福建)人。针灸著述颇丰,有《针灸四书》,即《子午流注针经》、《灸膏肓腧穴》、《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