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穴
定穴为确定腧穴的位置。《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用定穴以垂教。”
-
骨度
概述:骨度:1.五度之一;五度之一·骨度:骨度为五度之一。骨度是指古代以骨节为主要标志,定出一定度数,用以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广狭等。后世依其尺寸比例结合临床实践,略作改动,作为定穴标准尺寸,则称骨度法。《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最早论及这一内容。
-
头针法
头针法是利用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头皮部的穴点、线、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气街”学说。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手足六阴经中:足厥阴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和手少阴经“上挟咽,系目系”直接循于头面;
-
顶上旋毛
顶上旋毛即顶上回毛。《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百会为经穴名(BǎihuìGV20)。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寸
概述:寸:1.寸口脉的简称;《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最早论及这一内容。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出《针灸资生经》。同身寸从广义理解,应包括骨度法和指寸法两种,现习指后者,如中指同身寸等。
-
耳穴探测仪
耳穴探测仪用于测定耳穴皮肤电阻和导电性能并作为定穴依据的仪器。探测时,病人一手握住电极棒,医生手持探测头,在病人耳廓上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地逐点逐穴顺序探测,当探测头触及敏感点(良导点)时,如电阻低的耳穴,可通过指示信号、音响或仪表等反映出来。运用耳穴探测仪来测定耳穴,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
-
眼保健按摩疗法
眼保健按摩疗法是保护视力、防治眼病的一种按摩方法。 ^^刮眼眶;推、揉、点按晴明、攒竹、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瞳子髎、太阳等眼部周围的穴位及双眼内侧的敏感点;提拿风池和项肌等。操作时,双手和面部要洗净,精神要集中,定穴要准确,手法宜柔和,用力要适度,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
白会
白会即百会。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现代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苓上
苓上为经穴别名。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现代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苓上天满
苓上天满即苓上、天满。百会为经穴名(BǎihuìGV20)。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行针总要歌
《行针总要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大成》。内容概括针法的一些要点。如:“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只在二、三分内取,用之无失且收功。”又:“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均通俗易晓。
-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为歌赋名。明·徐凤撰。见《针灸大全》。该歌诀为十首七言韵语,内容按十天干分述各日时子午流注用穴。后记曰:“余今将流注按时定穴,编成歌括十一首,使后之学者易为记诵,临用之时,不待思忖。”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均转载,为子午流注配穴法的主要歌诀。
-
顶上回毛
顶上回毛为百会穴之别名。《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艾炷灸3-7壮;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外三阳五会
外三阳五会为经穴别名。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现代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一般沿皮刺0.3~
-
压敏点
压敏点即压痛点。针灸取穴,往往以压痛反应作为定穴的重要依据。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刺灸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
压痛点
压痛点指按压体表时所发现的疼痛部位。《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后世亦称不定穴、天应穴等。
-
骨度法
骨度法为经穴定位的主要方法。参见骨度:骨度是指古代以骨节为主要标志,定出一定度数,用以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广狭等,称为骨度。后世依其尺寸比例结合临床实践,略作改动,作为定穴标准尺寸,则称骨度法。《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最早论及这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