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心包络经
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心主手厥阴经病证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
-
心包经
心包经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简称。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
-
掌
掌为人体部位名。指腕、指之间的掌侧面。俗称手心。《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为十二经脉之一。原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或心烦心痛,掌中热等症。
-
腋肿
腋肿病证名。腋下肿起,属手厥阴心包络病变。《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
-
臑
概述:臑:1.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2.肩以下、肘以上的部分;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臑:臑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类经图翼》则谓:“肩髃以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
手厥阴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胸
藏心、肺、心包等脏腑。人体的十二经脉,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均循行于此。《医宗金鉴》:“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主治病症:耳穴·胸主治胸胁疼痛、胸闷、乳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