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饮
概述:停饮(stagnantfluidretention)是指饮邪停于心下或膈间,以心痛、胸满、气短、眩晕等为常见症的饮证。关于饮证:饮证指体内过量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根据痰饮部位的不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其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类,合称四饮。
-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北欧国家双生子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慢性酒中毒的同病率为58%,而双卵双生子仅为28%左右。震颤谵妄的处理:(1)大剂量苯二氮 类药物的使用:如地西泮可加至每天100mg,必要时可静脉滴注。(3)抗精神病药辅助治疗:可选用氟哌啶醇肌内注射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控制精神症状。200mg维生素B1肌内连续注射5天。
-
酒精使用所致障碍
北欧国家双生子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慢性酒中毒的同病率为58%,而双卵双生子仅为28%左右。震颤谵妄的处理:(1)大剂量苯二氮 类药物的使用:如地西泮可加至每天100mg,必要时可静脉滴注。(3)抗精神病药辅助治疗:可选用氟哌啶醇肌内注射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控制精神症状。200mg维生素B1肌内连续注射5天。
-
酒精使用所致精神障碍
北欧国家双生子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慢性酒中毒的同病率为58%,而双卵双生子仅为28%左右。震颤谵妄的处理:(1)大剂量苯二氮 类药物的使用:如地西泮可加至每天100mg,必要时可静脉滴注。(3)抗精神病药辅助治疗:可选用氟哌啶醇肌内注射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控制精神症状。200mg维生素B1肌内连续注射5天。
-
酒精使用所致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5天后基本消失。3.Wernick脑病:典型症状为眼球运动异常、眼球震颤、眼肌麻痹、眼球不能外展、共济失调,常伴有明显的意识和记忆障碍,可发展为不可逆性痴呆。可使用纳洛酮,一般用法为肌内注射每次0.4~4.震颤谵妄的处理:(1)大剂量苯二氮 类药物的使用:如地西泮可加至每天100mg,必要时可静脉滴注。
-
蠲饮万灵汤
处方:芫花5分(酒炒),煨甘遂8分,姜半夏6钱,浙茯苓8钱,大戟1钱(酒炒),大黑枣10枚,炒广皮3钱,鲜生姜2钱。各家论述:何秀山按:停饮为患,轻则痞满呕吐,重则腹满肢肿,甚则化胀成臌,非峻逐之,无以奏功。又以甘遂、大戟之苦泄,配大枣甘而润者缓攻之,则自胸及胁腹之饮,皆从二便出矣,此仲景十枣汤之功用也。
-
慢性酒中毒
严重者相对或绝对戒断后可出现痫性发作、意识混乱、震颤和谵妄,经一夜睡眠血酒精浓度明显下降,故戒断症状多出现于清晨,多数患者需“晨饮”缓解戒断症状引起的不适,晨饮对酒依赖的诊断有重要意义。2.生物化学因素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是酒精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催化剂,乙醛脱氢酶活性是影响饮酒的重要生物学因素。
-
胸满
出《素问·腹中论》。因风寒、热壅、停饮、气滞、血瘀等所致。《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表实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热壅之胸满也;《医学心悟·少阳经证》:“胸半以上,乃清阳之分,正在半表半里,邪至此,将入里而未深入于里也,故胸满而腹未满者,乃邪气而非有物也。”
-
助气丸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别名:助膈丸组成:京三棱(炮)2斤,蓬莪术(炮)2斤,白术15两,青橘皮(去白)15两,陈橘皮(去白)15两,槟榔10两,木香10两,枳壳(麸炒,去瓤)10两。诸膈气,三焦痞塞,胸膈满闷,背膂引痛,心腹膨胀,诸虚动气,久而不散,蕴结成积,痃癖气块,饮食不下,呕吐痰逆,噫气吞酸,气短,烦闷。
-
饮酒性精神障碍
3.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如心动过速、出汗、血压升高。酒精性痴呆指在长期、大量饮酒后出现的持续性智力衰退,表现为短期、长期记忆障碍,抽象思维及理解判断障碍,人格改变,部分病人有皮层功能受孙表现,如失语、失认、失用等。其次,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如果人格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分裂症样症状等。
-
破饮圆
处方:旋覆花八两,白术一斤一两,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六两;赤茯苓(去皮)七两,枳实(麸炒)二两。炮制:上为末,面糊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冶一切停饮不散,时呕痰沫,头眩欲倒,膈不快。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仓公下气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仓公下气汤:处方:归身、川芎、白芍、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厚朴、木香、香附、乌药、杜仲、腹皮、紫苏、前胡。主治:妊娠心腹胀满,两胁肋闷,不下饮食,四肢无力。附注:下气散(《女科万金方》)、下气汤(《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本方方名,《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引作 仓公下气散。
-
苍半苓陈汤
处方:苍术、半夏、茯苓、陈皮。功能主治:停饮,时吐酸水,非关食滞者。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
神佑丸
处方:甘遂(以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大戟(醋浸煮,焙干)芫花(醋浸煮)各15克黑牵牛30克大黄30克制法:上为细末,滴水丸,小豆大。功能主治:治停饮胸满,湿痹,胃脘痛。70丸,临卧温水下。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二
-
四苓汤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二方之四苓汤:四苓汤即《丹溪心法》卷二方记载的四苓散作汤剂。功能主治:《瘟疫论》卷下方之四苓汤主治瘟疫停饮,烦渴思饮,引饮过多,自觉水停心下,饱闷痞胀,胸胁滞塞。《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方之四苓汤:组成:白术(炒)、赤茯苓、泽泻、猪苓、白芍药(酒炒)、酒芩、酒连。
-
糖姜饼
处方:糖糟500克(糖坊内上好的糖糟)生姜120克制法:先将糖糟打烂,和姜再捣,做小饼晒干,放瓷瓶内,置灶烟柜上。功能主治:治噎膈反胃。用法用量:每日清晨将饼1枚泡滚水内,少停饮汤。摘录:《医学从众录》卷五
-
五物香薷汤
《仁斋直指方论》卷三方之五物香薷汤:别名:五物香薷饮。五味香薷饮组成:香薷三两,白扁豆(姜制)、厚朴(制)、白茯苓各一两半,炙甘草一两。治感受暑湿,脾胃不和,呕吐泄泻。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香薷辛温香散,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散皮肤之蒸热;甘草和中健脾;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五饮汤
《医垒元戎》卷二十方之五饮汤:处方:旋覆花、人参、陈皮、枳实、白术、茯苓、厚朴、半夏、泽泻、猪苓、前胡、桂心、芍药、甘草各等分。痰饮所致潮热,症似虚而胸膈痞满,背心痛,服补药不效者。《类证治裁》卷二方之五饮汤:组成:人参、白术、橘皮、枳壳、半夏、厚朴、桂枝、白芍药、泽泻、甘草、猪苓、茯苓、旋覆花。
-
香薷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汤:处方:白扁豆(炒)、茯神、厚朴(去粗皮.姜汁炒),各一两。不肯服五苓散,恶其滑精者,乃以此代之。《圣济总录》卷一六三:方名:香薷汤组成:香薷1两,藿香叶1两,白豆蔻(去皮)1两,甘草(炙,锉)1两,白术1两,麦门冬(去心,炒)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
-
消饮圆
处方:枳实(麸炒)半两,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三两;白术八两。炮制:上同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疗酒癖停饮,痰水不消,满逆呕吐,目暗耳聋,胁下急痛,腹中水声。用法用量:每服五十圆,温米饮下,不计时候。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小半夏加茯苓汤
痰饮多汗,小便不利。附注:大半夏汤(《活人书》卷十八)、半夏茯苓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八)、茯苓半夏汤(《宣明论方》卷六)、小半夏汤(《伤寒心要》)、小半夏茯苓汤(《仁斋直指方论》卷七)、小茯苓半夏汤(《普济方》卷一三八)、茯苓散(《普济方》卷一六六)。本方方名,《外台秘要》引作“半夏加茯苓汤”。
-
猪苓散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猪苓散中葶苈、大戟即前方泽漆之意,猪苓、泽泻、桂心、白术、椒目、干姜即前方鲤鱼、茯苓、生姜、赤小豆之意;《银海精微》卷一:方名:猪苓散组成:木猪苓1两,车前子5钱,木通2两,大黄2两,栀子2两,黑狗脊2两,滑石2两,扁蓄2两,苍术1两。主治:小儿水气肿满,小便不利,脐腹妨闷,喘促。
-
海狗油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HǎiGǒuY u来源:为海豹科动物海豹的脂肪油。取海豹的脂肪,入锅熬炼,滤取净曲。原形态:参见海狗肾条性味:性热。功能主治:善消利。治三焦浊逆之气,能清水脏积寒、停饮。
-
鸡子壳
《*辞典》:鸡子壳: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JīZǐK 别名:鸡卵壳(《医学入门》),混沌池、凤凰蜕(《纲目》),混沌皮(《医林纂要》),鸡子蜕(《中国医学大辞典》)。外治痘疮入目,白秃,聤耳,下疳,囊痈。(《圣惠方》)③治眼卒生翳膜:鸡子壳(抱子者,去膜,取白壳皮研)一分,贝齿三枚(烧灰)。
-
人参厚朴汤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组成:人参2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透熟)2两,桂(去粗皮)2两,半夏(汤洗去滑,姜汁制,炒干)2两,陈橘皮(去白,炒)1两,甘草(炙,锉)1两,白术1两。主治:胃反,胃气虚弱,停饮相击,发为虚胀,其气逆上,食已反出。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分作10帖。
-
壮脾丸
主治:脾胃久弱,中焦停饮,腹内虚鸣,或多泄利,心腹胀满,饮食不入,精神怠惰,睡卧不安。《活人心统》卷下:组成:砂仁1两,陈皮1两,神曲(炒)1两,茯苓1两,苍术1两,白术1两,山楂1两,麦芽(炒)1两,香附1两,青皮1两,三棱1两,莪术(煨)1两,厚朴1两,白豆仁6钱,人参1钱。
-
杏蜜汤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组成:半夏3两(汤洗净,再用汤1碗,入白矾末1钱,同半夏浸1宿,焙干),杏仁6两(汤浸,去皮尖,炒令黄),甘草4两(炙),白矾6两(炒),诃子8两(煨,去核),生姜1斤4两(煨,去皮,切作片子,焙干)。功效:开胃思食,醒酒快膈。主治:停饮咳嗽。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加盐和匀。
-
如意膏
《幼科折衷》卷上:组成:半夏、赤茯苓、枳壳、朴消。《圣济总录》卷一五九:组成:蓖麻子3-7粒(去壳,研如膏),丹砂半钱(研细)。小儿龟胸,风痰停饮,积聚心胸,唇红面赤,咳嗽喘促,致胸高如覆掌。再为末,复取姜汁如前,经二次炙干,仍焙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如意丸。
-
枣膏丸
《本事》卷二:方名:枣膏丸组成:葶苈(去芦,隔纸炒香)、陈橘皮(去白)、桔梗(炒)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5-7丸,米饮送下。陈橘皮气味苦辛温,入手、足太阴,桔梗气味苦辛平,入手太阴,息贲令人酒淅寒热,喘逆而咳者,此肺家欲发痈疽之象,以泻肺之药,佐以枣之甘缓,不使药之下行他经,欲其专走肺也。
-
相传丸
主治:肺寒外内合邪,停饮寒痰,咳嗽,语声不出,口中如含霜雪,咽喉妨闷,状若梅核,噎塞不通,膈气痞气;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生姜细嚼送下,嗽时服。制备方法:上为末。煮糯米粉,并黄蜡1两成粥,更入蜜再熬匀,和前药为丸,如樱桃大。
-
顺逆丹
《鲁府禁方》卷一:方名:顺逆丹组成:白术(去油芦,土炒)1两,白茯苓(去皮)1两,陈皮1两,厚朴(去皮,姜炒)1两,泽泻1两,猪苓8钱,苍术(米泔浸,炒)1两5钱,神曲(炒)7钱,麦芽(炒)7钱,砂仁3钱,木香2钱,甘草(炙)5钱。主治:霍乱转筋,吐泻不止,伤食停饮,胃肠失和,腹中绞痛,气滞不舒。
-
香砂二陈汤
《笔花医镜》卷二:方名:香砂二陈汤组成:木香1钱,砂仁1钱,制半夏1钱5分,陈皮1钱5分,茯苓1钱5分,炙草1钱5分。功效:温运胃阳,消除积饮。主治:多吃瓜果或冷酒、冷菜,胃有停饮,或伤冷食,胸痞脘痛,呕吐黄水,感寒感热,俱能触发。呕甚者,加控涎丹8分(包煎),速除其饮。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食远服。
-
消瘤酒
《仙拈集》卷四:方名:消瘤酒组成:万州黄药子(真者)半斤。主治:瘿瘤。不令绝酒气,3-5日觉消,即停饮勿服。制备方法:用好酒1斗入药,封瓶,以糠火煨1周时,闻瓶口香气外出,瓶口有津即止,火不可太猛,待酒冷时饮。
-
逐气丸
《永乐大典》卷一四九四八引《经验普济加减方》:方名:逐气丸组成:缩砂仁、红豆、良姜、青皮、陈皮(去瓤)、枳壳(炒,去瓤皮)1两,甘草(炙)半两,干姜(炮)半两,木香半两,硇砂半两,木瓜(干者)1两半,当归6钱。主治:妇人血气衰弱,小腹痃癖,气痛牵心,阴户浮肿胀闷;用法用量:每服15丸至20丸,生姜汤下;
-
梅膏丸
《杨氏家藏方》卷八:方名:梅膏丸组成:乌梅4两,巴豆14粒(去壳,用水3碗同乌梅一处煮水尽,留巴豆7粒,同乌梅肉研为膏),白矾1两(生用),半夏2两(汤洗7次,焙干),葶苈子(炒)1分,款冬花1分,皂角(炙令黄,去黑皮)1分,马兜铃1分,人参(去芦头)1分。功效:化痰止咳嗽,定喘消停饮。
-
酒精中毒性幻觉症
酒精中毒性幻觉症是长期饮酒引起的幻觉状态,多在突然停饮或显著减少饮酒量之后48小时之内发生,也可在继续饮酒的情况下出现。多为幻听或幻视,可继发空想以及相应的情绪障碍和冲动行为。不伴有意识障碍。病程不超过六个月。
-
戒断反应
戒酒现象也称戒断反应(abstinentreaction),指酒精依赖者减少饮量或停饮时,轻则可出现舌、手、眼睑的粗大震颤、口干、头痛、恶心、呕吐,情绪焦虑或抑郁,以及血压升高,心率加速,睡眠不安,直立性低血压等;重则会出现一过性癫痫发作或戒酒性发作,甚至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以及幻觉、错觉、片断妄想或冲动性行为。
-
舌苔
舌苔也称舌垢。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食积停饮均可导致舌苔发生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为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倍术丸
《外台秘要》卷八引《深师方》处方白术500克桂心干姜各250克制法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次10丸,温开水送下,一日二次。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桃、李、餐肉。功能主治五饮酒澼。小儿脾胃受湿,心下停饮,烦渴呕吐,肠间沥沥有声,胸膈痞满,短气,腹胁胀痛,小便不利,身面虚浮,全不思食。
-
八神来复丹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处方消石30克硫黄30克(透明者,同消石为末,瓷瓦器内慢火炒,用柳木槌搅,不可猛火以伤药力,研极细)太阴玄精石(研飞)30克五灵脂(水澄去沙石,晒)青皮陈皮小茴香沉香木香南星各30克。功能主治停饮伏痰。主治:痰饮。制备方法:上为末,飞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半夏利膈丸
《御药院方》卷五处方白术人参白茯苓(去皮)白矾(生)滑石贝母各30克天南星(生)45克白附子(生)60克半夏(汤洗)9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祛风化痰,益气健脾。主风痰壅甚,头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粘,胸中烦满,酒癖停饮,呕逆恶心,胁下急痛,肠中水声,神思昏愦,心忪面热。
-
丁香五套丸
概述:丁香五套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又名五套丸。其组成为天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矾二两,研碎调入内,再浸三日,洗净焙干)、半夏各二两,炮姜、白术、高良姜、茯苓各一两,丁香、木香、青皮、陈皮(去白)各半两。或伏于中脘,则臂疼不举,腰腿沉重;
-
丁香五套圆
处方: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矾二两,研碎,调入水内,再浸三日,洗净,焙干),半夏(切.干姜(炮)、白术、良姜、茯苓各,一两;功能主治:治胃气虚弱,三焦痞涩,不能宣行水谷,故为痰饮,结聚胸膈之间,令人头目昏眩,胸膈胀满,咳嗽气急,呕吐腹疼。
-
定痛五香散
处方:广木香2两,广郁金2两,延胡素2两,制香附2两,水红花子2两,猪牙皂(炒黑)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气滞血瘀,寒湿停饮,胸胁胀满,各种肝胃气痛。用法用量:每服1钱5分至2钱,温酒或开水送下。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
肺寒汤
功能主治:肺胃虚寒,咳嗽痰盛,呀呷有声,呕吐停饮,咽喉干痛,上气喘满,面目虚浮,自汗恶风,语声嘶破,背寒中冷,心下悸动,哕逆恶心,全不入食。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生姜5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
克效圣饼子
《卫生宝鉴》卷十九:克效圣饼子:处方:陈皮(去白)10两,巴豆100个(去壳切,同陈皮炒黄色,去巴豆),香附子(炒,去毛)半两,广术(炮)半两,京三棱(炮)半两。主治:积痰停饮,留滞不散,胃中噎闷,胁肋刺痛,噫醋吞酸,不嗜饮食,及宿有沉积攻冲,膈脘痞闷。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克效神圣饼子。
-
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别名:茯苓桂甘汤、茯苓汤处方:茯苓2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生姜3两(切)。2.《内台方议》:今此汗出而渴者,为邪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服健脾利水之剂,腹泻止,而胸脘满闷异常,逆气上冲,烦躁不宁,头眩欲呕,心下漉漉作水声,四肢逆冷,舌质淡,而苔白腻,脉象沉弦。
-
木香导饮丸
处方:京三棱(炮)蓬莪茂(炮)各96克青皮(去白)陈皮(去白)白术各45克槟榔枳壳(炒)木香各30克半夏30克白茯苓45克干葛60克制法:上药研细末,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风痰气涩,胃脘痞满,停饮不消,头目昏眩,手足麻痹,声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气不清,中酒吐酒。用药禁忌:忌食猪肉,荞麦面。
-
破饮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破饮丸:处方:旋复花240克白术530克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180克枳实(麸炒)60克赤茯苓(去皮)210克制法:上药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三因》卷十三:方名:破饮丸别名:破痰丸组成:荜茇、丁香、胡椒、缩砂仁、乌梅肉、青皮、巴豆(去皮)、木香、蝎梢各等分。久服不伤脏气。
-
停饮眩晕
概述:停饮眩晕为病证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痰晕有虚痰眩晕、实痰眩晕、湿痰眩晕、停饮眩晕、风痰眩晕、痰火眩晕之分。眩晕又称头晕、眩运、头旋眼花。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