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道教著作。天禧三年(1019年)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撮其精要,包括经教宗旨、仙真位籍、斋戒科仪、服食炼气、养神守一、内外丹法、方药符图、赞颂诗词、神仙传记等,辑成本书。其中收存了大量汉唐以来的养生文献。收入《道藏》第677至702册,《道藏辑要》参集、井集及《四部丛刊》。
-
导引图
5.《六气导引图》一卷;画高40厘米。上有四十四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像,分上下四层,每层绘有11幅小图。与五禽戏相对照缺鹿和虎。原无图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定的。《云笈七签》卷三十四《宁先生导引养生法》有图·《导引图》:《导引图》为《云笈七签》卷三十四《宁先生导引养生法》有图。
-
王说山人服气法
王说山人服气法为气功功法。结合意引、存想以进行锻炼的一种“食气”方法。见于《云笈七签》卷59中。其功法:1.不拘时节,但觉饥时,即行咽气纳新,不用闭气,不求饱满;2.新气上来,则旧气(浊气)下泄,当任其自出,不得抑秘;4.若于咽气后,觉腹中小有不适,可行气作“小导引”或卧于床,东转西翻,并以意驱逐之使下;
-
太清导引养生经
《太清导引养生经》为气功学专著。《通志·艺文略》著录,北宋初《云笈七签》已收载,当为宋以前作品。全书以论述行气及导引动功为主,介绍了许多功法,如赤松子导引法,赤松子坐引法,宁先生导引法,王子齐八神导引法,虾蟆、龟鳖、雁、龙行气法,噏月精法,彭祖谷仙卧引法,导引服思法等,可供研究古代气功功法时参考。
-
导引行气法
导引行气法源出《云笈七签》。本法动作简单,以调息行气为主。然后举起双手,向左右导引,再用掌以按摩两耳。2.平卧,引气3次,然后用手指掐压后颈筋脉(相当于风池穴)3次。用两手中指点蘸口中唾液14次,然后两手掌相互摩擦,轻揉双目。用两手食指按揉两侧鼻翼。上下牙齿相叩数十次。8.两手抱膝卧倒,闭气调息8次。
-
猿戏
猿戏导引功法名。是一种模仿猿猴类动物的动作的导引功法。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有“木侯”(沐猴)及“管墟”(猿呼)图样,二者皆作呼啸状。后为五禽戏之一。《云笈七签·导引按摩》:“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于鉤却立,按颈,各七。”此后流派渐多。
-
鹿戏
鹿戏导引功法名。是一种模仿鹿的动作的导引功法。为五禽戏之一。《云笈七签·导引按摩》:“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此后流传功法甚多。
-
熊戏
系模仿熊的动作的一种导引功法。《庄子》中有“熊经鸟伸”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中也绘有类似导引练功图。后为五禽戏之一。《云笈七签·导引按摩》:“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此后功法流派渐多。
-
养性延命录
《养性延命录》养生专著名。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撰。全书分上、下两卷。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等3篇。作者总结了古人的养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养生医药知识,论述了养生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书中还收存了五禽戏,六字诀等珍贵养生文献。收入《道藏》572册,《云笈七签》摘入卷三十二。
-
虎戏
虎戏导引功法名。是一种模仿虎的动作的导引功法。为五禽戏之一。《云笈七签·导引按摩》:“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起,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淮南子·精神训》中的“虎顾”,亦为类似功法。
-
五禽戏
如传为华佗弟子吴普所撰《太上老君养生诀》(收入《道藏》)与南梁《养性延命录》及明《万育仙书》等著作对五禽戏的具体动作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述,后者还有附图。5.抬头望月双腿前伸坐于床上,双臂下垂,手作尖爪,尖爪向后放于两髋侧,上身向左斜转45度,面向左前,右手由右髋侧向外前方划弧高举横放于额前,抬头仰望。
-
上清黄庭外景经
《上清黄庭外景经》养生学著作名。有说为东晋魏华存所传,所称《黄庭经》即指此书,后人仿其推衍而出《内景经》。三卷,24章。基本内容和观点为《上清黄庭内景经》相似。书圣王羲之曾写此经以换鹅。收入《道藏》和《云笈七签》。有梁丘子、务成子注本。
-
上清黄庭内景经
《上清黄庭内景经》养生学著作名。务成子解题说:“此经以虚无为主,故用‘黄庭’标之耳。内景又作“内境”,即身内五脏六腑之脏象。本书继承《太平经》和《老子河上公章句》五脏有神说,以论五脏六腑神的形式,详论五脏六腑功能,阐述了养生内修的基本理论。收入《道藏》和《云笈七签》。有多种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