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针
概述:金针:1.用金质制成的医用针具;其主要的作用是拨治圆翳内障。赤金制作,长约三寸,针身寸余长,若鞋底针粗。尖端细如锈花针,以慈竹为柄。②见《审视瑶函》。以紫檀花梨木或犀角为柄,长约二寸八九分。粗若弓弦,柄两端钻眼约三四分,赤金抽粗丝长约寸许,用生面调生漆嵌入柄眼内,外端余六七分,略尖不可太锋利。
-
银针
银针为针具名。指以银质为主制成的医用针具。其传热和导电性能较好,多用于温针。1968年出土的河北省满城西汉刘胜墓葬中就有汉代金针实物。2.金针泛指用金属制成的医用针具。《针灸聚英》卷三:“古曰金针者,贵之也。又金为总名,铜、铁、金、银之属皆是也。”
-
金针菇
概述金针菇为真菌植物门真菌冬菇的子实体,营养丰富,清香扑鼻。30克金针菇的营养价值1.金针菇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成分较全,其中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尤其丰富,且含锌量比较高,对增强智力尤其是对儿童的身高和智力发育有良好的作用,人称“增智菇”;主治肝病、胃肠道炎症、溃疡、癌瘤等病症。
-
针
从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的参证可知,我国古代所用的医针有石针(砭石)、竹针和金属针。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葬中发掘出医用金针四枚、银针五枚,形状与《内经》中所载的九针中的圆针、锋针、圆利针相似。针刺·针:针指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
针灸正宗
《针灸正宗》为书名。陆瘦燕编著。1950年由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印。分上、下册。上册有中风预防灸法及金针实验录等;下册为金针心传、穴道释名等。
-
针拨白内障术
针拨白内障术眼科手术方法名称。又名金针拨障术。即在古代金针开内障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手术知识加以改进的一种白内障手术方法。参见金针开内障条。
-
董德懋
董德懋为现代针灸学家。北京房山县人。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曾随名医施金墨先生行医于京津地区,人称“金针董德懋”。译有《针灸经穴概要》一书。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
白内障针拨套出术
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为手术方法名称。在金针拨障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西医结合的白内障手术方法。此法具有不损伤房角,术后能保持瞳孔形圆、正中等优点。的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先天性全白内障、虹膜无粘连或粘连较少的外伤性及并发性白内障等也适应于此法。本法安全有效,目前在眼科临床中已较广泛地推行。
-
不辨三光
不辨三光为症状名。《秘传眼科龙木论》:“头旋犹如热病相似,俗称雷头风。或呕吐,或恶心,年多,冲入眼内,致令失明,…眼前昏黑,不辨三光,初觉有患,宜服泻肝汤、磁石丸立效。”历代眼科对视力严重减退者,常以能否看见三光,辨别患眼有无光感,衡量睛珠已经混浊的内障患眼是否适用金针拨障,并以此推测眼病的预后。
-
夜啼四证
夜啼四证指小儿夜啼四种不同的症候。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寒、热、重舌口疮、客忤;②《片玉心书》指惊啼、热烦啼、腹痛啼、神不安啼;③《幼科金针》指热夜啼、寒疝夜啼、触邪夜啼、心烦夜啼;④《幼幼集成》指脏寒啼、心热啼、神不安啼、拗哭。
-
胎产秘书
《胎产秘书》产科著作。又名《胎产金针》。二卷(又有三卷及四卷本)。清·陈笏庵撰。刊于1796年。书中共载胎前34症,临床4症,产后47症,并记述难产救治调护各法。后附保婴要诀,记述初生儿的护理。其产后部分,似从傅青主《产后编》移植而来,以其文字大致相同故也。又有石印本和铅印本。
-
天哮
天哮为病名。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夫天哮者,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奏效。其证起嗽连连,呕吐涎沫,涕泪交作,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血眼红。”类百日咳。
-
螳螂子
小儿生后一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故名。小儿患此,吮乳困难,甚至啼哭不能出声,日久则面呈黄色,以鼻准部为显。宜暂停吮乳6-8小时,将乳汁挤出,用滴管或小汤匙喂儿,即可自愈。如硬块不易消退,可用冰硼散涂齿龈,每日二三次,切忌割治。②即桑螵蛸的别名。
-
探骊
探骊眼科外治方法名称。指用金针拨断晶状体悬韧带之方法。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
坦然
坦然为明代针灸家。据《太平府志》载:善针灸术,针细如毛,长不过寸许,治多验。坦然为明代医僧。居歙县(今属安徽)北八十里的箬岭上。擅长针灸,所用针纤细如毛,长不过寸许,一投辄效。某人瘫痪二年,屡针不效,静思恍然:“此人皮肉肥厚,短针不足用也。”乃易金针长五寸,一针而愈。复针胡振声中风僵卧两天,旋愈。
-
伤积
出《幼科金针》。小儿积证为病证名。《幼科金针》:“小儿积证,多因哺乳失调,过食生冷油腻硬物,脾土受伤,停于中脘,或为风寒所感,或夜卧失盖,以致积气停留,面黄腹胀,往来潮热,口渴神倦,多睡少食,肚热脚冷,大便酸臭,小便短涩者,伤积也。然有乳积,食积,气积,惊积,须分别之。”
-
伤风嗽吐
指小儿伤风咳嗽而吐痰涎的病证。多由风邪入于肺胃,入里化热,灼液成痰,痰结胸中,以致肺气不宣而成。《幼科金针》:“伤风嗽吐者,寒气滞于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而吐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热重口渴者,宜清宣和胃,用桑菊饮合泻白散加减;恶寒,口中气冷者,宜温散降逆,用止嗽散加减。
-
痧痨
痧痨病证名。出《幼科金针》。麻疹后久咳不止,肌肉消瘦,热留不退,发枯毛竖;如病情迁延不愈,则见睡时露睛,口鼻气冷,气足厥逆等阳虚证候。多由病儿胎禀不足,麻毒深重,热久伤津所致。治宜先清热活血,如柴胡四物汤;热退后,宜生津养液,如养胃汤;阳虚者,宜温中回阳,如参附汤之类。
-
涩翳内障
涩翳内障病名。又名涩翳,属圆翳内障。《秘传眼科龙木论》:“此眼初患之时,朦胧如轻烟薄雾,渐渐失明…,不覩人物,犹辨三光,翳如凝脂色,瞳人端正,状宜金针。”《疡医大全》卷十二有“黄色而大,凝滞无吸收,故曰涩翳。”
-
秦昌遇
秦昌遇明代医家。幼多病而学医,以儿科著称,后亦精内科,投剂辄效,于当地颇负盛名,求治者门庭若市。见当时幼科诸书论治,或偏寒、偏热,或喜补、喜泻,乃取各家之长,撰《幼科折衷》二卷、《痘疹折衷》二卷、《幼科金针》等。其侄孙之桢承家传,亦为良医。
-
钋刀
钋(pǔ)刀眼科手术器械名称。系指用钢铁制造,形若金针的器械。用以治疗粟疮等。见佚名《广勤轩遗稿》。
-
蚂蚁丹
蚂蚁丹病证名。小儿丹毒之一。《幼科金针》:“小儿三焦风热,乘于肌表,风动火生,风火相搏,自发寒热,遍身如丹,似痧非痧,斑如雪片,上有风粟,发之多痒,烦渴焦躁者,蚂蚁丹也,以化斑解毒汤主之。”
-
金坚
金坚清初医家。原名应坚,字贻周。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府痒生。举业之暇,兼攻医术,尤精眼科,得秘传金针法,能拨内障。著《启麟堂医方》。未见传世。年七十五岁卒。侄金德传其业。
-
金篦
金篦为针具名。是一种专供拨治白内障使用的治疗器具。金篦为眼科手术器械名称。系治疗白内障最早的手术器械。《外台秘要》卷二十一治疗圆翳内障方法中指出:“宜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日。”
-
高文晋
高文晋清代医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历经四十余年,遍游六七省,寻访名师,搜求古训,集成《外科金针》及《花蜜若图说》等十余种。后将《花蜜若图说》与《窦氏外科全书》合而为一,选摘其要,编成《外科图说》四卷。详明外科痈疽疮疡方药、制药法、手术法等。
-
反关痘
反关痘为病证名。指气分毒邪,相夹交争,肌肤闭塞,以致毒气内攻的痘疮。明·秦景明《幼科金针》论反关痘谓:“其症狂言谵语,烦躁不宁,手足抽掣,目劁,腹胀,隐隐不振,昏睡不醒,或见斑点即没。”治宜宣毒透表。若大小便及口、鼻出血,则属危证。
-
耳沁
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卷上:“耳沁,寒热交作,焮肿疼痛非常。”《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治宜清泄肝热。用栀子清肝汤(《医宗金鉴》):山栀、川芎、柴胡、当归、白芍、丹皮、甘草、石膏、牛蒡子、黄芩、黄连。
-
冰翳
概述:冰翳:1.冰翳内障;2.某些并发性白内障。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其障“如冰冻坚实,傍观透于瞳神内”(《张氏医通》卷八)。属圆翳内障范围。“冰翳初患,头额眉睑遍痛,眼中赤涩。此由肝脏积热,久成内障,其翳如冰,瞳人渐大”(《古今医统大全》)。本病宜内服菊睛丸加减,障翳成熟时可用金针拨离。
-
鼻风
鼻风病证名。出《幼科金针》。指新生儿因鼻塞不能吃奶。多为感受风寒所致。治宜解表理气,用《幼科金针》消风散(防风、荆芥、羌活、蝉蜕、川芎、藿香、陈皮、甘草、桔梗、僵蚕)。
-
白虎桂枝柴胡汤
处方:石膏3钱,知母3钱,甘草2钱,粳米半杯,桂枝3钱,柴胡3钱。功能主治:温疟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用法用量:煎大半杯,热服。各家论述:《医学金针》:柴、桂散肝胆之邪;甘草、粳米生津利水。洵属良方。摘录:《四圣心源》卷七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苓桂汤
处方:白头翁3钱,茯苓3钱,黄连1钱,黄柏1钱,秦皮1钱,甘草1钱,桂枝1钱,阿胶2钱。功能主治:疹后频频泄利脓血。用法用量:流水煎,温服。摘录:《医学金针》卷八
-
补肺饮
处方:阿胶、兜铃、茯苓、五味子、杏仁、麦门冬、炙草、糯米。功能主治:肺虚久嗽无痰。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摘录:《幼科金针》卷上
-
丹皮柴胡犀角汤
处方:丹皮3钱,柴胡3钱,生地3钱,白芍3钱,茯苓3钱,犀角1钱(研汁),炙草2钱。功能主治:狂病,喜怒乖常。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医学金针》卷六
-
地黄芍药芩柏汤
处方:甘草(生)1钱,生地1钱,黄芩1钱,黄柏1钱,元参2钱,芍药2钱。功能主治:疽疮。用法用量:流水煎,温服。外以黄连、石膏、甘草、青黛各等分,研细,时时涂之。摘录:《医学金针》卷八
-
龟蛇散
处方:败龟版5钱(头足在甲内者佳,果自坏者也),雄蛇壳1钱(在墙屋及树上者为雄),大麦灰5钱,老榆树皮5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火烫伤异常疼痛,发泡腐烂。用法用量:先用紫草润肌膏涂之,次以此方干掺;如无润肌膏,竟用麻油调敷。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
桂枝芍药黄土汤
处方:甘草1钱,白术2钱,附子2钱,阿胶1钱,桂枝1钱,芍药2钱,灶中黄土3钱。功能主治:痘症由于土湿木郁而便血者。用法用量:《医学金针》有生地。摘录:《四圣悬枢》卷三
-
黄耆姜苓汤
处方:黄耆3钱,人参3钱,茯苓3钱,半夏3钱,生姜3钱,甘草2钱。功能主治:血虚中风,右半偏枯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耆、生姜可用1-2两。摘录:《医学金针》卷二
-
鸡胸丸
处方:大黄1钱(煨),天门冬5钱(去心),百合5钱,木通5钱,枳壳5钱(炒),杏仁5钱(去皮尖,炒),朴硝5钱,桑白皮5钱(蜜炙),葶苈5钱(炒)。如芡实大。功能主治:小儿鸡胸、龟背。用法用量:每用1丸,温汤化下。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
苓桂参甘椒附汤
别名:苓参椒附汤处方:人参1钱,甘草1钱,桂枝1钱,蜀椒1钱,芍药1钱,茯苓3钱,附子2钱,粳米半杯。功能主治:太阴腹痛。用法用量:苓参椒附汤(《医学摘粹》)。摘录:《医学金针》卷八
-
麻黄透肌汤
处方:升麻、羌活、白芷、麻黄、大腹皮、焦山楂、蝉蜕、防风、桔梗、干姜、紫苏叶、枳壳。功能主治:反关痘。用法用量:上加葱白7枚、笋尖3个、地龙4-5条,水煎服。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
元滑苓甘散
《医学金针》卷二:组成:元明粉、滑石、茯苓、甘草各等分。主治:湿邪壅遏,便涩烦躁。用法用量:上为末。大麦粥汁和服1汤匙,1日3次。
-
麦煎汤
《幼科金针》卷上:方名:麦煎汤组成:黄耆、白术、牡蛎、麻黄节。主治:小儿自汗。用法用量:加炒浮小麦,煎服。
-
小茴香汤
《幼科金针》卷上:方名:小茴香汤组成:川楝、小茴香、黑豆、桃仁、青皮、丹皮、木通。功效:温经逐冷。主治:寒湿疝气,囊肿偏坠。用法用量:加葱白、生姜,水煎服。
-
疏风透肌汤
《幼科金针》卷上:方名:疏风透肌汤组成:防风、荆芥、羌活、前胡、蝉退、楂肉、桔梗、甘草。主治:小儿乳麻。用法用量:加生姜、葱白,水煎服。外用芫荽煎酒,拭面、头、背。
-
散翳还睛散
《金鉴》卷七十七:方名:散翳还睛散组成:人参1钱,五味子5分,桔梗1钱,车前子2钱,茯苓1钱,细辛5分,防风2钱。主治:散翳,翳从瞳仁内透出,散如鳞点之状,乍青乍白,胞内起粟而烂,瞳仁痛楚。宜先用金针拨其内翳后,再服本方,后用散翳补肝散收功。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舒筋活血饮
《幼科金针》卷下:方名:舒筋活血饮组成:陈皮、苍术、羌活、独活、秦艽、当归、牛膝、木瓜、桂枝、防风、米仁、续断。主治:湿痹。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
红棉龙骨散
概述:红棉龙骨散为方剂名,出自《幼科金针》卷下方。组成:枯矾、龙骨各五分,麝香五厘,红棉灰(即干胭脂灰)三分。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先用棉球拭去脓秽,取少许,吹耳。功能主治:主治耳溃。
-
傅仁宇
简介:傅仁宇为明末眼科学家。承家学,亦精治眼疾。学术贡献:行医三十余年,对金针拨障及钩、割、针、烙等眼科手术尤为所长。曾采摭群书,结合家传及个人临证经验,撰成《审视瑶函》(又名《眼科大全》)六卷(1644年),书中总结了明以前的眼科理论,于辨证、方药、治法等内容有颇详备,对眼科学发展影响较大。
-
熊应相
熊应相清代医家。字廷良,里籍及生平未详,所著有《金针三度》、《四言脉纲》、《三针并度》、《医案》,现有其合刊本行世。
-
囟风伤寒
概述:囟风伤寒为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三。治以葱白捣碎取汁,涂于囟门;或用艾茸炒热,布包敷于囟门,气通即愈。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小儿生下三朝五日,忽然鼻塞弗乳,不能开口呼吸,此乃保母鼻风吹入小儿囟门,宜清风散(防风、荆芥、羌活、蝉蜕、川芎、藿香、陈皮、甘草、桔梗、僵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