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俗伤寒论
《通俗伤寒论》为伤寒著作。共十二卷。清·俞根初原著。现行的通行本,前后曾经几位医家加工,如何秀山的按语,多系经验之谈;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综合了张仲景以后直至近代各家的伤寒、温热学说。近人曹炳章又补其缺漏,徐荣斋复予重订,改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于1956年由新医书局出版。现存1916年铅印本等。
-
重订通俗伤寒论
《重订通俗伤寒论》为伤寒著作。是近人曹炳章对清·俞根初所著《通俗伤寒论》查漏补缺,徐荣斋复予重订而成,于1956年由新医书局出版。共十二卷。《通俗伤寒论》现行的通行本,前后曾经几位医家加工,如何秀山的按语,多系经验之谈;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综合了张仲景以后直至近代各家的伤寒、温热学说。
-
燥凉
燥凉病证名。见《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即凉燥。详见该条。
-
太阴脏病
太阴脏病为病证名。指寒邪直中太阴或邪传太阴寒证。《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邪传太阴脏证,口淡胃钝,呕吐清水,大腹痞满,满而时痛,自利不渴,渴不喜饮,小便短少色白。此太阳寒邪,直入足太阴脏证也。法当温健脾阳,香砂理中汤主之;重则热壮脾肾,附子理中汤主之。”
-
矾硫丸
处方:绿矾1两,倭硫黄1钱,麦粉3两,黑枣肉2两。功能主治:阳明病,瘀热在里,热不得越而成阳黄。症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腹微满者,身必发黄,黄而鲜明,如橘子色,甚则面目金黄,间或口吐黄汁,甚则心中懊憹,或热痛,溺赤黄浊,舌苔黄腻,糙而起刺,脉右滑数,左弦滞。
-
三仁承气汤
处方:大麻仁9克(炒香)松子仁9克(研透)小枳实4.5克(炒香)大腹皮6克光杏仁9克(勿研)生川军3克(蜜炙)油木香1.5克猪胰(略炒)3克功能主治:治胃燥脾约,波枯便闭。胃中燥而烦实,实则大便难,其脾为约,约则脾之脂膜枯缩矣。然胃热不去,则胆火仍炽,又必臣从生军、枳实,去胃热以清胆火,所谓釜底抽薪是也;
-
清宣瘀热汤
《通俗伤寒论》引曹仁伯方:方名:清宣瘀热汤组成:活水芦笋1两,鲜枇杷叶1两,旋复花3钱(包),新绛1钱半,青葱管2寸(切),广郁金汁4匙(冲)。功效:清宣瘀热。主治:痹证失治,风寒湿邪络瘀内伤,而从热化。
-
虚实错杂证
虚实错杂证指正虚与邪实之证错杂并杂。《景岳全书》卷一:“实中复有虚,虚中复有实,故每以至虚之病又见盛势,大实之病又有羸状。”治宜攻补兼施,先辨虚实孰多孰少,邪正孰缓孰急,而定以攻为主,还是以补为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本证有真虚假实证、真实假虚证、表虚里实证、表实里虚证之分。
-
正伤寒
其症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身体痛。脉浮缓、有汗为伤风。寒用麻黄汤,风用桂枝汤。予以加味香苏散代之,随手而愈。”《伤寒大白》称南方无正伤寒,麻黄桂枝仅可用于北方冬月。《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大伤寒,一名正伤寒。又:“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露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
-
伤寒夹食
即夹食伤寒。“伤寒夹食,十常八九,或先伤食而后感寒,或先受寒而后伤食,或病势少间,强与饮食,重复发热,变证百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痞恶心,嗳腐吞酸,甚或呕吐泄泻,或脘闷腹痛。”治宜先解表,后消食,或解表消积并用,如枳实栀子豉汤、香苏葱豉汤、藿香正气丸、大承气汤等方。
-
痧气
痧气病名。《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日间触闻臭秽,夜间露宿贪凉,其大要也,夏秋最多。缓则寒湿凝滞于脉络,或湿热郁遏于经隧;急则鼻闻臭毒而阻逆上气,或内因食积而壅塞中气,皆能气胀成痧,故通称痧气,又称痧胀,或称痧秽。”
-
两感伤寒
两感伤寒出《素问·热论》。指阳经与阴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病势较重,《注解伤寒论·伤寒例》:“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成无己注:“表里同病者,谓之两感。”《通俗伤寒论·两感伤寒》有回阳、温通、健运等治法,用附子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香砂二陈汤等主方。
-
夹食伤寒
夹食伤寒为病证名。“伤寒夹食,十常八九,或先伤食而后感寒,或先受寒而后伤食,或病势少间,强与饮食,重复发热,变证百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痞恶心,嗳腐吞酸,甚或呕吐泄泻,或脘闷腹痛。”治宜先解表,后消食,或解表消积并用,如枳实栀子豉汤、香苏葱豉汤、藿香正气丸、大承气汤等方。
-
夹痰伤寒
《全生集·审证问因察形正名》:“若身热恶寒,隐隐头痛,喘咳烦闷,胸胁体痛,左脉紧盛,右脉洪滑,或六脉沉伏者,则知是夹痰伤寒也。”《通俗伤寒论·夹痰伤寒》:“一名风寒夹痰。”外感风寒,每涉于痰,多由素有痰积,或夹痰饮,或夹痰火,复感风寒及形寒饮冷所致。”可选用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瓜蒂散等方。
-
何炳元
何炳元(1861-1929年)近代医学家。世医出身,先习儒,为痒生。又尝深研西医译著,汲其所长。先后行医五十余年,诊务之余,参加社会活动,又勤于著述。著有二十余种医著,其中如《湿温时疫治疗法》、《内经存真》、《全体总论》、《何氏医论》等均具代表性。另又重订一些古代医著如《重订广温热论》、《通俗伤寒论》。
-
阴证伤寒
概述:阴证伤寒为病证名。指病邪直中阴经的虚寒证。辨证论治:分寒中太阴、寒中少阴、寒中厥阴三类。寒中太阴用胃苓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寒中少阴用真武汤、附姜白通汤等方;《伤寒广要·少阴病证候》:“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为阳证。
-
大伤寒
大伤寒为病名,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立冬后严寒为重,春夏秋暴寒为轻。”《伤寒全生集》则以正伤寒发病于冬季,与大伤寒之以季节分辨病情轻重不同。《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大伤寒,一名正伤寒。伤寒指冬季感寒所致的病证,亦名正伤寒。又:“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露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
-
玳瑁郁金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玳瑁郁金汤:处方:生玳瑁3克(研碎)生山栀9克细木通3克淡竹沥20毫升(冲)广郁金6克(生打)青连翘6克(带心)粉丹皮6克生姜汁2滴(冲)鲜石菖蒲汁10毫升(冲)紫金片1克(开水烊冲)功能主治:清宣包络痰火。功效:开窍透络,涤痰清火。引以山栀、木通,使上焦之郁火,屈曲下行,以下焦小便而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