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謇
舌謇(jiǎn检)同舌蹇。舌蹇(jiǎn检)为症状名。又名舌涩。系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謇涩之谓。多因脾胃积热,津液灼伤所致。症见舌体卷缩,转动不灵,言语不清。治宜清热生津,导赤散加减。或升麻葛根汤加薄荷、黄芩、枯梗等;若因中风、暑痉之痰阻心窍者,宜豁痰开窍,用温胆汤加减。
-
舌态
望舌态的病候主要有舌萎、舌短、舌强、舌謇、舌颤、吐舌、弄舌等。舌痿指舌体萎废,不能自由转动。久病舌淡白而痿,是气血俱虚。症见舌短缩而痿,肌肉软。治宜滋阴养血或补中养血。舌体紧缩而难以伸张。舌蹇(jiǎn检)为症状。与随露随收之弄舌,有所区别。吐弄舌为症状名。多见于小儿,属心脾热盛重症。
-
舌涩
舌涩即舌謇。舌蹇(jiǎn检)为症状名。系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謇涩之谓。多因脾胃积热,津液灼伤所致。症见舌体卷缩,转动不灵,言语不清。治宜清热生津,导赤散加减。或升麻葛根汤加薄荷、黄芩、枯梗等;若因中风、暑痉之痰阻心窍者,宜豁痰开窍,用温胆汤加减。
-
上焦证
上焦证为证候名。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是清·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情况,自上而下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
-
转舌丸
主治:中风瘛疭,舌謇不语。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积热生风,厥阴受病,故瘛疭便闭,舌塞不语焉,连翘散结清心,黄芩泻热清肺,合竹叶、薄荷以解厥阴之热,消、黄、甘草以除蕴积之热,菖蒲开窍,远志通心,栀子性寒降泄,使上热下行则风火并熄而舌自不塞,语言自便,瘛疭无不宁矣,何便闭之有?
-
转舌膏
《症因脉治》卷一:方名:转舌膏组成:连翘、石菖蒲、山栀、黄芩、桔梗、防风、犀角、玄明粉、甘草、柿霜、酒大黄。《证治宝鉴》卷一:方名:转舌膏组成:连翘、芒消、大黄、黄芩、薄荷、甘草、犀角、川芎、石菖蒲、远志、柿霜、防风、桔梗。中风内热,失音不语。附注:《医碥》有炒栀子。主治:中风瘛疭,舌强不语。
-
春温·热陷心包证
春温·热陷心包证(springwarmthdiseasewithsyndromeofheatinvadingpericardium)是指营分失治,热毒深陷,内闭心包,以身灼热,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或痰壅气粗,肢冷,舌謇等为常见症的春温证候。
-
虚中
是指元气虚衰,以猝然昏倒,舌謇语涩,痰壅,口眼斜等为常见症的类中风。病因病机:《医宗必读·类中风》:“虚中,东垣以卒倒昏愦,皆属气虚。治疗:《类证治裁·中风》:“虚中,皆属气虚,烦劳气陷,补中汤;房劳精脱,生脉补精汤。”治宜益气为主。气虚有痰者,《丹溪心法》用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
-
心主舌
心主舌为生理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虚则舌色黯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
三焦传变
三焦传变为三焦辨证的病机,是指温热病在上中下三焦及其相关脏腑的传变。若病邪从肺卫直人心包,则为“逆传”,表明邪热亢盛,正气内虚,病情危重。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顺传为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
风温·热陷心包证
风温·热陷心包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heatinvadingpericardium)是指风温热盛,内陷心包,以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舌鲜绛,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
-
风温·神闭腑实证
风温·神闭腑实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spiritblockadeandfu-visceraexcess)又称风温·热入心包,阳明腑实证,是指热入手厥阴心包,与手阳明大肠俱病,以身热神昏,舌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
-
舌为心苗
舌为心苗指舌是心的苗窍,心的病证往往可以从舌反映出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虚则舌色黯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一种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尤其适用于对温热病的辨证。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等证。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等证。
-
热入心包
热入心包为证候名,是温热病内陷营血阶段的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高热、身热灼手、神昏谵语、狂躁或昏迷不醒、痰壅气粗、四肢厥逆,或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舌謇短缩、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细滑数等症。方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
-
加味清肝开窍汤
处方:生耆15g,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5g,何首乌藤30g,茵陈15g,藿香10g,佩兰10g,杏仁10g,橘红10g,郁金10g,远志10g,菖蒲10g,川连4.5g,琥珀粉1.2g(冲服),羚羊粉0.6g(冲服)。功能主治:调补气血,芳化痰湿,清肝开窍。主气血两虚,肝胆余热未清,湿痰蒙窍引起的慢性肝昏迷。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