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气盛则实
邪气盛则实指疾病过程中,邪气盛,正气激烈对抗,出现实证的病机。邪气盛则实指疾病过程中,邪气停留体内,正气奋起抗争,驱邪外出,正邪交争剧烈,脏腑功能亢奋,而出现实证的病机。如壮热、无汗、烦躁、狂乱、腹痛拒按、便秘尿赤、脉滑数有力等。《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病机变化。参见邪正消长、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及正虚邪恋:邪正消长为病机。如壮热、无汗、烦躁、狂乱、腹痛拒按、便秘尿赤、脉滑数有力等。精气,指人体的正气。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脉细弱无力等。
-
虚实辨证
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医学心悟》:“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症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
虚实
概述:虚实:1.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2.人体阴阳的消长。辨别疾病的虚实,了解病体邪气的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
虚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王冰注:“外湿既浸,中热相感,如持虚器,受此邪毒,故曰受如持虚。”《素问·水热穴论》:“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虚证:虚(deficiency)为病证类型八纲之一,即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见“虚静”、“虚无”。
-
正虚邪实
概述:正虚邪实指虚证、实证同时出现。病机·正虚邪实:正虚邪实为病机。疾病治疗不当,或邪气过盛,使正气已虚而邪实仍在。原来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感受实邪,出现正虚邪实的证候。《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通常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需扶正祛邪。
-
实邪
概述:实邪为病因病理学名词。1.亢盛的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五邪之一·实邪:实邪为五邪之一。指从子脏传向母脏的邪气。《难经·五十难》:“从前来者为实邪。”吕广注:“今心王未必,是脾来逆夺其王,故言从前来也。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是为实邪。”
-
平气散
《卫生宝鉴》卷十二方之平气散:组成:青皮(去白)、鸡心槟榔各三钱,大黄七钱,陈皮(去白)五钱,白牵牛子(半生,半炒,取头末)一两。至八月中,霖雨不止,时承上命治不邻吉歹元帅夫人,年踰五旬,身体肥盛,因饮酒吃湩乳过度,遂病腹胀喘满,声闻舍外,不得安卧,大小便涩滞,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关脉沉缓而有力。
-
夺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盛者夺之。”《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夺之。《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治在权衡相夺。”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针刺的泻法·夺:夺指针刺的泻法。《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
邪气
邪气即病邪。与正气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它包括内生和外来两部分。外来之邪,多指自然界和社会因素对机能活动的干扰或对防卫机能的破坏;内生之邪,是指由脏腑机能失调或因此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等),均可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
-
虚实夹杂证
虚实夹杂证为证候名。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虚证为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无苔,脉虚细无力等症。
-
虚证
概述:虚证为证候名。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有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血虚:血虚为病机。
-
虚寒证
虚寒证为证候名。又称阳虚证。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
-
盛
见“盛者夺之”。《素问·气交变大论》:“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高世栻注:“受胃之浊,水谷未分,犹之受盛之官。”
-
精气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
-
精气夺则虚
精气夺则虚指疾病过程中,正气过度耗损,出现虚证的病机。精气,即人体的正气。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脉细弱无力等。《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治宜扶正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