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纲
表里辨病位的浅深;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
经方
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诊断著作。南京中医学院编。本书着重指出四诊和“八纲”在临证中的重要性,二者的密切关系及其具体运用的灵活性。195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伤寒论
东汉·张机撰。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著。由于《伤寒论》的巨大成就,后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约有成无已系(《注解伤寒论》),方、喻系(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钱塘二张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三大注本体系。
-
中医体质学说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体质调查,提出了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等七种临床体质分型设计。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
-
八纲证治
里、寒、虚证属于阴。表证里证概念外感邪气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引起的病症。多见于外感病初起阶段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受病的一类病症。或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消瘦,头晕目花身热面赤,烦躁不宁,声高气粗,痰涎壅盛,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脉象舌象脉细无力,舌淡嫩少苔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苔厚腻
-
阴证
概述:阴证:1.八纲中的里证、寒证、虚证;2.正气虚弱或阴寒内盛之证;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皮色暗淡、身倦踡卧、语声低微、呼吸微弱、静而少言、精神不振、但欲卧寐、纳食减少、口淡无味、大便溏泄、小便清长、无热恶寒、腹痛喜按,脉沉迟微弱无力,舌淡胖嫩,苔少滑润,或疮疡塌陷,久不收口,分泌物清稀无味等。
-
阳证
概述:阳证:1.八纲中的表证、热证、实证;临床可见身热恶寒、心烦口渴、声高气粗、面红目赤、躁动不安甚或发狂、心烦不寐、咳嗽声重、大便秘结不通、小便短赤、腹痛拒按、疮疡红肿痛热、舌红苔黄、脉洪滑实而数等。
-
表里
表里辨证说明了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病变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对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为重要。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发展变化,又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复杂情况。
-
虚实
概述:虚实:1.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2.人体阴阳的消长。辨别疾病的虚实,了解病体邪气的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
八纲证候
将临床表现按八纲辨证分析、判断、归类的八种证候,即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本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
-
耳鼻喉科五诊十纲
耳鼻喉科五诊十纲是干祖望老中医诊察耳鼻喉科疾病的独特方法。干老认为中医耳鼻喉科与中医内科的区别之一,是需要对耳鼻咽喉作详细的检查,进而作出有特异性的治疗。如外耳道检查、听力检查、鼓膜检查、前庭功能检查以及鼻腔、鼻咽、口咽、喉部的各项专门检查,还包括一些实验室检查等。对临来辨证施治很有指导意义。
-
虚寒证
虚寒证为证候名。又称阳虚证。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
-
医学溯源
《医学溯源》医史文献著作。清·程杏轩辑。刊于1826年。本书系《医述》第一、二卷。程氏选择性辑取《内经》及历代医学文献、史书等材料,从探究源流的角度对医史人物、古典医籍、阴阳生克、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等方面作了整理。
-
医级
《医级》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级宝鉴》。清·董西园纂。本书摘录历代医著,辨证立方,作为学医入门之阶墀。卷首题《必自集》,总论医理及诊治之法,除综合前人论述外,作者也有阐发:卷一-二伤寒;卷三-五杂病;卷六女科;卷七-九类方;卷十脉诀。卷末题《无问录》,内容总论阴阳、脏腑、四诊八纲、治则等医理和治法。
-
中医诊断学讲义
《中医诊断学讲义》诊断著作。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书分五章。第二章四诊概要;第三章论八纲,并附医案举例;第四章证候分类;第五章诊法运用。末附有关诊断的原文选录和歌诀选录。内容比较丰富。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虚实辨证
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医学心悟》:“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症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
真虚假实证
真虚假实证为证候名。虚证为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无苔,脉虚细无力等症。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
伤寒论本义
《伤寒论本义》为伤寒著作。清·魏荔彤撰于1724年。卷首并附方有执《阴阳表里图》,闵芝庆《传经论》以及作者对方、闵二家学说的评价。编次方面,将合病、并病、坏病、痰病、过经不解等内容置于三阳经病和三阴经病之间。本书另有魏氏自撰的跋语,分析了六经病的八纲及治法举例,可资参考。现存康熙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伤寒典
《伤寒典》为伤寒著作。明·张介宾撰。张氏据《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并从八纲的角度予以辨析。其治法部分主张“古法通变”,吸取《伤寒论》以后诸家的学术经验,并将有关方剂加以归类分析,是学习研究伤寒证治的参考读物。现存日本刻本及《景岳全书》本。
-
谦益斋外科医案
《谦益斋外科医案》医案著作。清·高秉钧撰。治案按人体部位及病种分二十部,九十七病种,分门别类汇辑。作者强调整体观念,认为外科疾病“病虽在外,而其本在内”。因此,每证详辨八纲,随证立法处方,并指出防止病情恶变及病后调理之法。案末附疡科日用丸散膏丹论略,阐述若干外用药的药理、效能,可供临床参考。
-
笔花医镜
《笔花医镜》医学门径书。四卷。清·江涵暾(笔花)撰于1824年。卷一总论四诊八纲、伤寒、时疫诸症;卷二内科诸证;卷三儿科;卷四妇科。均先论后方,内容简要,流传较广。现存数十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综合性医书。卷一总术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理论、法则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卷三-五分述内、外、妇产、五官等科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每证分别记述病原、病状、诊断和治法。全书语言精练,分类清楚,论述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有个人自拟经验效方,在临床医学门径书中很有影响。
-
计量辨证
计量辨证是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客观地、规范地表达辨证的形式.是中医诊断、辨证客观化的一种模式。朱式夷提出,辨证论治过程属于一种信息数学,它以六淫为基本因素,八纲为基本编码来进行类似排列组合的具体运算;李学忠等用计量诊断法,得出了常见症状、体征在寒热虚实辨证中的辨证指数;
-
寒证
即以风寒束表,肺卫气郁,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里寒证:里寒证指脏腑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或寒邪直中脏腑,或寒邪由表传里,以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润,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上寒下热证
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
邵亨元
邵亨元,1943年7月出生,江苏省常熟市人。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李时珍、傅青主、张锡纯、刘奉五、朱南荪。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景岳全书》、《本草纲目》、《傅青主女科》、《医学衷中参西录》、《刘奉五妇科经验》、《朱南荪妇科临床秘验》。
-
虚证
概述:虚证为证候名。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有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血虚:血虚为病机。
-
虚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王冰注:“外湿既浸,中热相感,如持虚器,受此邪毒,故曰受如持虚。”《素问·水热穴论》:“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虚证:虚(deficiency)为病证类型八纲之一,即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见“虚静”、“虚无”。
-
家传医秘
《家传医秘》综合性医书。二卷。清·齐有堂撰于1806年。本书记述了齐氏临证经验。上卷以八纲论病证,分经治病;下卷杂证诸法及药性。其中有效经验方及单方可供借鉴。现存清刻本。本书又收入《齐氏医书四种》中。
-
六变
概述:六变:1.脉学名词;指从脉象的急、缓、大、小、滑、涩所反映五脏的六种病理变化。见《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府病形》。寒、热、虚、实、表、里·六变:六变指八纲中的寒、热、虚、实、表、里。
-
程国彭
程国彭(1679-?字钟龄,号恒阳子。历三十年,作《医学心悟》五卷(1732年)。书中详论内科杂病,兼及妇、儿、五官病症;将伤寒诸证概括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后世医家广泛采用。因此复参外科旨要,撰成《外科十法》(一名《华佗外科十法》,1733年)行世。
-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是中医治病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也包括中医理论贯穿在预防与养生实践中的过程。所谓辨证,即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病证。
-
五轮辨证法
睑弦赤烂而痒,多脾经湿热,或外感风邪;眵泪胶粘,睑内颗粒累累,多脾胃湿热蕴结。白睛结节隆起,血脉紫暗,多火毒郁结,气血瘀滞; ^^:实证:瞳神紧小,眼珠坠痛拒按,多肝经风热,或肝胆实火;虚证:瞳神干缺,多肾阴不足,或阴虚火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
定性分析
无机定性分析通常要求鉴定试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原子团或化合物组成,现已多采用发射光谱分析法,但也仍普遍应用化学分析法,因为它不需要特殊的仪器,方法灵活性大,能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运用离子与基本化学试剂的反应,较简便地报告出分析结果来.有机定性分析的任务是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
于寿昌
于寿昌(1900~1944)为奉贤(今属上海市)人。七世祖凤山,擅眼科。此后有克昌、宾陶、杏芗、东园、西园、伯葵等五六世相传眼科医业,素负医名。承家学,业益精,熟谙四诊八纲,辨五 八廓、脏腑经络所属、七情六淫之致病。重视以药代针,不轻施手术。有《于氏眼科医案》,乃门人所集。
-
辨证
辨证即辨析疾病证候,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环节之一。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对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候的思维方法,是中医临床认识与诊断病证的重要方法。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即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候,称辨证;
-
寒实证
《伤寒论今释》:“其证喘鸣气促,肢冷汗出,窒息欲死,故曰寒实。”治宜温里通解。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