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气盛
邪气盛是指邪气壅盛于体内而导致实证的病理变化。
-
里实证
里实证为证候名,亦称内实证。《景岳全书·传忠录》:“里实者,或为胀为痛,或为痞为坚,或为闭为结,或为喘为满,或懊 不宁,或躁烦不眠,或气血积聚,结滞腹中不散,或寒邪、热毒深留脏腑之间。”治宜祛痰、理气活血、消食导滞、杀虫等法。《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虚实
概述:虚实:1.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2.人体阴阳的消长。辨别疾病的虚实,了解病体邪气的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
上盛
概述:上盛:1.人体上部邪气盛;2.人迎脉浮盛的脉象。《黄帝内经灵枢·卫气》:“上盛则热痛。”人迎脉浮盛的脉象·上盛:上盛指人迎脉浮盛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
-
开窍法
概述:开窍法为治法。根据症情不同,临床上有清热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等法。凉开法:凉开法用于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或痰火内闭神昏证。适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唇焦齿燥、四肢抽搐,以及小儿热证惊厥等,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合清营汤。
-
满则泄之
满则泄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满”是指邪气盛满。“泄”与“泻”同义。参见盛则泻之:盛则泻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对实证宜用泻法,以祛除邪气,促进疾病向愈。
-
开窍通神
概述:开窍通神即开窍。分清热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等法。针灸常选百会、人中、涌泉、内关、十宣或十二井等穴为主。又称清心开窍。适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唇焦齿燥、四肢抽搐,以及小儿热证惊厥等,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合清营汤。热痰证见痰盛气粗、神昏谵语、身热烦躁、舌红苔黄,用牛黄丸、至宝丹。
-
少食而肥
少食而肥为病证名,指食纳虽少但体肥胖的病证。《脾胃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
虚实真假
虚实真假是指虚实外证表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病理变化。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真实假虚
真实假虚是指实邪结聚为病,反而出现类似虚证的假象。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是指正气虚弱为病,反而出现类似实证的假象。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由实转虚
由实转虚为病机。指疾病本来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实性病变,由于失治、误治,或病情迁延,伤及正气,向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转化的病理变化。
-
虚实夹杂证
虚实夹杂证为证候名。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虚证为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无苔,脉虚细无力等症。
-
心实
心实为病机。出《脉经》。指心的邪气盛。《景岳全书·虚实篇》:“心实者,多火而多笑。”又称心气实、心阳盛。《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诸病源候论·心病候》:“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髆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
-
小儿涎喘
小儿涎喘为病证名,指小儿涎盛而喘急,为痰涎上壅于肺所致。其症以肺脾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正气虚而邪气盛者为多。《东医宝鉴》:“顽涎者,脾肺所出也,涎则流溢于咽喉,如水鸡之声,喘嗽烦闷,宜抱龙丸。”发作时以豁痰为主,用二陈汤加苏子等品;未发作时以理脾为主,用六君子汤加减。
-
胎实不安
胎实不安病名。指因邪气盛实引起的胎动不安。若呕吐不止者,参橘汤,停痰加枳壳、半夏;食滞胀满者,小和中饮;肝气滞逆胀满者,解肝煎;怒动肝火者,化肝煎;脾肺气滞上攻作痛者,紫苏饮;气滞兼火者,枳壳汤,气滞加陈皮、茯苓。”
-
实中夹虚
如臌胀病,症见腹胀满、二便不利、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减、气短乏力、脉弦细等,为气血郁结的实证夹脾肾不足的虚证。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实证
概述:实证指因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而致的证候。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景岳全书·传忠录》:“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治宜祛痰、理气活血、消食导滞、杀虫等法。
-
肾气实
肾气实①证名。肾经邪气盛实的证候。《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实则胀。”参见肾气盛条。②指肾脏精气充实。《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脾气盛
出《灵枢·淫邪发梦》。指脾或脾经邪气盛实之证。《诸病源候论》:“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胻善瘛,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方用胃苓汤加杭芍、木瓜、牛膝。参见脾气实、脾病等条。
-
开窍
2.治法之一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则从“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出发,提出“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肺气通于鼻”、“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之说。分清热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等法。适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唇焦齿燥、四肢抽搐,以及小儿热证惊厥等,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合清营汤。
-
肝气盛
肝经邪气盛实的证候。又名肝气实。证见善怒、头眩、目赤、两胁胀痛等。《灵枢·淫邪发梦》:“肝气盛,则梦怒。”《圣济总录》卷四十一:“气盛则为血有余、故目赤,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甚则气逆头眩,耳愦颊肿,皆肝实之证也。”参见肝病、肝火条。
-
肺实证
肺实证证名。肺病邪气盛实出现的证候。由外邪侵袭,或气壅痰聚等所致。可见喘急,胸闷,咳嗽声重痰稠,肺痈,咳吐血痰,喉痹,上消等证。《脉经》卷二:“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本草经疏》:“肺实八证:喘急,属肺有实热及肺气上逆;肺胀闷,属肺热;喉癣,属肺热;方用地骨皮汤、葶苈丸等方。
-
柴胡养阴汤
处方:柴胡4钱,当归2钱,陈皮2钱,知母1钱。功能主治:养营解表。主阴分虚,邪气盛,无汗而疟。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柴胡解表散邪,知母润燥清热,当归养血脉以益营,陈皮利中气以和胃。水煎温服,使胃气调和,则营阴自充,而卫气振发,疟邪自外解,何久疟之不愈哉!摘录:《明医指掌》卷四
-
表实
表实为证候名。属表证的一种类型。指外邪侵入肌表,邪正相争,腠理闭塞的病理变化。临床上除有表证症状外,以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特征。实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
-
伤煎散
《脉因证治》卷下:组成:地骨皮1两,黄耆1两,白芍1两,黄芩1两,白术1两,茯苓1两,人参1两,当归1两,肉桂1两,甘草1两,防己1两,防风2两。主治:疮疡肿焮于外,根盘不深,脉浮,邪气盛,则必侵于内。用法用量:上以苍术1升,水5升,煎至半,去滓,入药煎服。加减:便秘加大黄,热加黄连。
-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病机变化。参见邪正消长、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及正虚邪恋:邪正消长为病机。如壮热、无汗、烦躁、狂乱、腹痛拒按、便秘尿赤、脉滑数有力等。精气,指人体的正气。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脉细弱无力等。
-
虚实辨证
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医学心悟》:“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症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
虚中夹实
如干血痨病人有消瘦、肌肤枯糙、手足心烦热、不思饮食等虚证,且兼有经闭、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沉弦等血瘀实候。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邪气盛则实
邪气盛则实指疾病过程中,邪气盛,正气激烈对抗,出现实证的病机。邪气盛则实指疾病过程中,邪气停留体内,正气奋起抗争,驱邪外出,正邪交争剧烈,脏腑功能亢奋,而出现实证的病机。如壮热、无汗、烦躁、狂乱、腹痛拒按、便秘尿赤、脉滑数有力等。《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真实假虚证
真实假虚证为证候名。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虚证为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无苔,脉虚细无力等症。
-
实
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灵枢·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肾实证
肾实证证名。由肾经邪气盛实所致的证候。《脉经》卷二:“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目巟)(目巟),耳聋,怅怅,善鸣。”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圣济总录》卷五十一:“肾实,论曰:足少阴肾之经,其气实为有余,则舌燥咽肿,上气嗌干,咳喘汗出,腰背强急,体重内热,小便黄赤,腰脊引痛,足胫肿满。
-
脾实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脾脏盛实则生热,热气熏蒸则令人舌本肿胀,语言蹇涩,腹胁坚硬,四肢不举,身体沉重,面目焦黄,不得安卧,而唇干口燥也。”《本草经疏》:“脾实,即湿热邪胜六证:蛊胀,由于脾家湿热积滞或内伤瘀血停积而成;易饥,属脾家郁火;口唇生疮,口糜,中消,属脾家实火;参见脾病、脾实热条。
-
肝实证
肝实证证名。肝脏邪气盛实出现的证候。多属肝经气郁火旺。《本草经疏》:“肝实之证,善怒,怒则气上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善太息,忽忽不乐,胁痛,呕血,属肝气逆、肝火盛、肝血虚;发搐,属肝家邪热,热则生风,风主掉眩故也。口赤肿痛,属血热。”方用犀角地黄汤、羚羊角散、甘菊花散等方。
-
肺气实
肺气实证名。肺经邪气盛实之证。见《圣济总录》卷四十九。即肺气盛。主证喘促胸闷。《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详肺气盛条。
-
梅花饮子
《外科精要》卷三:方名:梅花饮子组成:忍冬藤4两,栝楼根1两,甘葛根1两,川芎1两,乌梅1两,绵黄耆(炒)1两,甘草1两,苏木1两。主治:婴孩惊热、潮热、虚热、积热,五脏蕴热,上焦壅热,手足心热,喉中多痰,面色或红或白,变蒸(口兹)牙,鼻流清涕,气急,肝肺壅热,目赤咳嗽;常服薄荷汤下。
-
肺气盛
肺气盛证名。肺经邪气盛实之证。出《灵枢·淫邪发梦》。又名肺气实。《诸病源候论·肺病候》:“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参见肺病、肺实条。
-
心实证
心实证为证候名。治宜清泄心经热邪,方用茯神汤、石膏汤、泻心汤等方。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备急千金要方》:“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
-
肾气盛
①肾经邪气盛实的证候。出《灵枢·淫邪发梦》。《诸病源候论·肾病候》:“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实也。”由阳气盛而生热,或复感湿邪所致。《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
肾膀胱俱实
肾膀胱俱实病证名。肾与膀胱相表里,邪气盛实则表里互传,出现脏腑俱实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十九:“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走,反眼,大风多汗,名曰肾膀胱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反侧,名曰肾膀胱俱实也。”
-
实热
主要表现为壮热喜冷、口渴冷饮、面红目赤、烦躁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实热指邪气盛实之发热。《杂病源流犀烛·火证源流》:“《医学入门》(指《医学入门》)曰,气分实热,白虎汤;实热还包括阳明腑证、痰积发热、瘀血发热、湿阻发热等。
-
虚实夹杂
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实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