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昌遇
秦昌遇明代医家。幼多病而学医,以儿科著称,后亦精内科,投剂辄效,于当地颇负盛名,求治者门庭若市。见当时幼科诸书论治,或偏寒、偏热,或喜补、喜泻,乃取各家之长,撰《幼科折衷》二卷、《痘疹折衷》二卷、《幼科金针》等。其侄孙之桢承家传,亦为良医。
-
刘思道
刘思道为元代医家。字直甫。衡阳(今属湖南)人。约生活于13世纪。刘祀五世孙。得家传幼科医术之要妙。其术传于曾世荣。所有幼科方论、诗诀等,皆编入曾氏《活幼心书》。
-
宽脾散
处方:川芎、茯苓、甘草、白术。功能主治:小儿余热不除。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服。摘录:《准绳·幼科》卷三《准绳 幼科》卷三:方名:宽脾散组成:川芎、茯苓、甘草、白术。制备方法:上锉散。
-
燔发散
处方:白石脂1分,发(烧)2分,甘草(炙)2分。功能主治:肠僻下脓血。用法用量:每服2刀圭,米汁和下日2次。摘录:《准绳·幼科》卷七《准绳 幼科》卷七:方名:燔发散组成:白石脂1分,发(烧)2分,甘草(炙)2分。制备方法:上为末。
-
大造保童丸
处方:蛮子(人胎骨,炙过)、狼子(狗胎骨,酥炙)、猫子(猫胎骨,炙过)。功能主治:痘疮黑陷倒靥,干枯不起。用法用量:上加脐香下。摘录:《准绳·幼科》卷六《准绳 幼科》卷六:方名:大造保童丸组成:蛮子(人胎骨,炙过)、狼子(狗胎骨,酥炙)、猫子(猫胎骨,炙过)。
-
灯心竹叶汤
处方:竹叶30片,灯心30根。功能主治:干呕;夏月手足心热,面赤饮冷,吐出浑浊。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准绳·幼科》卷五《准绳 幼科》卷五:组成:竹叶30片,灯心30根。
-
顿止丹
处方:黄丹1两,巴豆40丸粒,乳香2钱,麻油2钱。功能主治:小儿泻痢。用法用量:蜡半两,熔汁为丸。摘录:《准绳·幼科》卷七《准绳 幼科》卷七:方名:顿止丹组成:黄丹1两,巴豆40丸粒,乳香2钱,麻油2钱。加减:冷证,加木香2钱半。
-
橄榄饮
处方:橄榄。功能主治:小儿痘疹倒靥。用法用量:从中截断,取汁少许,口服。摘录:《准绳·幼科》卷六《准绳 幼科》卷六:方名:橄榄饮组成:橄榄。主治:小儿痘疹倒靥。用法用量:从中截断,取汁少许,口服。
-
加味鼠粘子散
处方:桔梗、射干、山豆根、防风、干葛、陈皮、荆芥、连翘。功能主治:小儿咽中有疮作呕。用法用量:水煎,细细呷之。摘录:《准绳·幼科》卷五《准绳 幼科》卷五:组成:桔梗、射干、山豆根、防风、干葛、陈皮、荆芥、连翘。
-
痘中呛逆
痘中呛逆出《证治准绳·幼科》。即痘呛。详该条。
-
宝珠散
《幼科指掌》卷四处方橄榄核灰、人中白、大红纬灰、硼砂、冰片、药珠。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走马牙疳。用法用量用芦管抄药,吹入患处。
-
四十八侯贴项药方
《准绳 幼科》卷九:组成:川乌头、白芷、地龙、五灵脂、赤小豆各等分。主治:小儿五软。用法用量:生姜自然汁与酒同调,贴在项上,更服竹茹散。制备方法:上为末。
-
牛涎方
《准绳 幼科》卷一:组成:牛口沫。主治:小儿口噤。用法用量:涂小儿口及额上。
-
麦冬参术散
《准绳 幼科》卷五:方名:麦冬参术散组成:麦门冬2钱,白术2钱,陈皮1钱半,人参1钱,甘草1钱,厚朴7分。功效:调胃进食消积。主治:痘家胃虚弱不调而不能食者。用法用量:水煎。制备方法:上锉散,分为2服。
-
婴儿哭迟
婴儿哭迟出《证治准绳·幼科》。即初生不啼。详该条。
-
三妙丹
《幼科指掌》卷四:方名:三妙丹组成:雄黄、巴豆霜。主治:走马牙疳。用法用量:贴两眉中间1宿,将膏药盖之。制备方法:研细为丸,如绿豆大。
-
闷脐生
闷脐生病证名。①出《幼科全书》。即初生不啼。详该条。②指新生儿肛门有膜闭塞的先天性畸形。《验方新编》卷五:“有闷脐生者,儿粪门有一膜,闭住其气,故不能出声。”详见无谷道条。
-
风火并治汤
处方:荆芥、防风、升麻、白芍、桂枝、葛根、牛蒡(炒)。功能主治:小儿痘疮作痒。用法用量:淡竹叶为引,水煎服。摘录:《医部全录》卷四九一引《幼科全书》
-
马齿菜汁
别名:马齿菜汁粥处方:马齿菜汁1合,蜜半合,粟米1合。功能主治:小儿血痢不愈。用法用量:马齿菜汁粥(《准绳·幼科》卷七)。摘录:《圣惠》卷九十七
-
香麦汤
处方:丁香3粒广皮3克麦芽9克(炒)功能主治:治小儿吐乳。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幼科指掌》卷三
-
神妙龙骨散
《幼科指掌》卷一:方名:神妙龙骨散组成:龙骨2钱,黄丹1钱,枯矾1钱,麝香少许。主治:小儿初生月后,脐中有汁不愈者。用法用量:外敷。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秘传大透肌散
《准绳 幼科》卷四:方名:秘传大透肌散组成:人参、芍药、川芎、甘草、茯苓、白术、木通、陈皮、黄耆、糯米各等分。主治:痘疮。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煎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
秘传蝌蚪散
《幼科指掌》卷四:方名:秘传蝌蚪散组成:蝌蚪(阴干)2两,黄柏2两,苍术2两,矾3钱。主治:小儿疳疾。用法用量:豮猪肝4两,竹刀披开,掺药3钱,猪肝同煮,吃肝。
-
徐道聪
徐道聪元末儿科医生。字士明。休宁(今属安徽)人。时值元末兵乱,婴孩多疾,传遇高人授于幼科,经其救治,全活甚众。子杜真,亦以医名。
-
一字金丹
一字金丹为《证治准绳·幼科》集六方。组成为紫花地丁、蚤休、山慈菇。为细末,每服一字,开水送下。治痘毒及痘黑陷倒靥,干枯不起。
-
惊膈吐
惊膈吐出《证治准绳·幼科》。即惊吐。详该条。
-
肥热疮
肥热疮见《证治准绳·幼科》。即热疳。详该条。
-
杜任
杜任明代医生。安徽汶县人。精于幼科,其疗病偏用温法,有治验。
-
张銮
张銮清代医家。字五云,山东济南人。生平欠详,著有《痘疹诗赋》、《幼科诗赋》等,现有刊本行世。
-
脏寒泻
脏寒泻出《证治准绳·幼科》。即脐寒泻。详该条。
-
胎瘐
《胎瘐》出《幼科全书》。即胎怯。详该条。
-
古今医案按
《古今医案按》为医案著作。清·俞震纂辑。刊于1778年。卷一~八为内科、杂病;卷九为女科;卷十为外科和幼科。俞氏按语详辨疑似病案,分析同中之异,使后学有所借鉴。汇集诸家学说予以发挥,指明诊治关键所在,颇多精辟见解。现存多种清刻本和1912年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痰母
痰母病机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乳食停滞,或为暑湿所侵,化热灼液成痰,因循日久,结为顽块。为齁(鼻合)的病因。详齁(鼻合)条。
-
胎疾
胎疾病证名。又名胎证、胎中病。①《幼科全书》指婴儿满月以内有病者;②《幼科发挥》指小儿周岁以内有病者。多由胎禀不足,或儿母妊娠时调摄失宜以及胎毒等引起。前人在医籍文献所载如胎寒、胎热、胎肥、胎弱等,均属胎疾范围。
-
胎毒疮疡
胎毒疮疡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由胎毒引起的疮疡。治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
胎毒发丹
胎毒发丹病名。婴幼儿丹毒之病证。见《证治准绳·幼科》卷三。即胎热丹毒。参见该条。
-
胎毒瘰疬
胎毒瘰疬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由胎毒引起的瘰疬。治宜疏肝散结,先用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继用丹栀逍遥散合消瘰丸。
-
胎毒疮疥
胎毒疮疥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风疮。症见初如干癣,后则脓水淋漓,或结靥成片。治法参见胎毒疮疡条。
-
瘦冷疳
瘦冷疳见《证治准绳·幼科》。即冷疳。详该条。
-
乳积
乳积见《证治准绳·幼科》。即乳食积滞。详该条。
-
襁褓
襁褓包裹婴儿用的布幅。《证治准绳·幼科》:初生儿“必须入襁褓。”《寿世保元》卷八:“初生三五日,宜绑缚令卧,勿竖头抱出,免致惊痫。”
-
钱宏
钱宏明代医家。字江楼。古杭(今浙江杭州)人。宋钱乙裔孙,以太医院医士登科第。精于幼科,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重刊家传徐用宣刻本《袖珍小儿方论》十卷,以应儿科临床之需。
-
鬾乳
鬾乳出《证治准绳·幼科》。即继病。详该条。
-
偏风口噤
偏风口噤见《证治准绳·幼科》。即小儿偏风。详该条。
-
脾虚多涎
脾虚多涎病证名。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治宜补益脾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
惊瘫
惊瘫病证名。指惊风后四肢瘫痪。《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心惊不常,及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遂,此为惊瘫之候。”因风毒流入经络、骨蒸而成。治宜疏风透毒,用防风汤。
-
惊风热
惊风热病证名。指发热而惊厥。《证治准绳·幼科》:“惊风热,发搐惊痫,脉数,烦躁,颠叫恍惚。”见于小儿急性感染性发热疾病。治法详急惊风条。
-
黄水粘疮
黄水粘疮出《证治准绳·幼科》。即黄水疮。详该条。
-
虎口三关脉纹
虎口三关脉纹出《证治准绳·幼科》。即小儿指纹。详该条。
-
黑陷
黑陷五陷之一。出《幼科全书》。症见痘疮晕脚干枯,中有黑脐。为毒火内盛,营血干枯所致。治宜凉血解毒,泄火清营。用清瘟败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