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针
概述:行针:1.针刺运针手法;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针刺过程中运用捻转、提插等法来维持和增强针感。行针,即运针。该篇主要介绍针刺操作的有关问题,说明人的体质不同,血气阴阳有盛衰,得气反应也不同,并且论述了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但出针后产生不良反应或病情更趋严重者,是医者乱行针刺的过失。
-
毫针刺法
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毫针刺法主要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手法、催气法、守气法、行气法、针刺补泻、留针、出针等。多指持针法方法:拇指与食、中二指指腹相对持针,或以拇、食、中三指挟持捏拿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压缩现象。
-
针刺疗法
选择体位: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
率谷
所属部位:侧头率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耳颞神经、枕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2.其它: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率谷穴研究进展:治疗偏头痛:①取患侧率谷,以2寸毫针,沿头皮水平进针后朝丝竹空方向平刺1~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
-
耳尖
耳尖穴的配伍:耳尖配攒竹、风池、光明、合谷、委中、关冲、印堂,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麦粒肿。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醉酒风热,发两角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
-
针灸美容技术
名称:针灸美容技术概述:针灸美容技术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运用针刺、艾灸或其他方法刺激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损容性疾病和损容性生理缺陷以美化人体的目的。选择合适的体位;(3)弯针①处理: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
毫针术
③刮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使针体发生震动。针尖逆(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⑤平补平泻法:进针取得一定针感后,再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就医者的针感轻重适宜,即可出针,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
-
养老
本穴功能明目舒筋,治老年阳气不足诸病。养老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养老穴的位置养老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的位置(肌肉)养老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上,与尺骨小头最高点平齐的骨缝中取穴。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手背支的吻合支。养老配内关、膈俞,治呃逆。
-
行针辅助手法
行针辅助手法即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指针刺时为了促使针刺得气,或为加强针感,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
-
大包
大包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末支;主治病症: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针灸甲乙经》: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大包主之。
-
滞针
定义:滞针(stickingofneedle)是指针刺后发生的针下滞涩而捻转提插不便等运针困难的现象。滞针的表现:滞针表现为进针后或行针过程中,于提插捻转或出针时,针下感觉非常沉重、紧涩,甚至捻转不动,进退困难。滞针的处理方法:如果由于病人精神过度紧张等引起局部肌肉挛缩者,可以延长留针时间,以缓解紧张状态;
-
神针八法
概述:神针八法指针刺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八种方法。第一为针前准备,医生心无内慕,患者要神安志定,继之检针、温针、按穴进针;在手三阴、足三阳、督脉这七条经脉上取穴时,先右捻六下,行泻法后,再左转九下,行补法,如此一补一泻,一龙—虎交替施针,故名龙虎战。
-
背三针法
背三针法是以针刺背部督脉经穴为主要刺激区的治病方法。是在古代巨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第一针从长强进针到命门,第二针从命门进针到至阳,第三针从至阳进针到大椎。8寸长的毫针,进针后将针体稍放平,以与皮肤呈15度夹角为宜,针体沿督脉线向前快速穿刺,不可偏离。针尖行至上穴时,抽插行针3~
-
烧山火
烧山火为针刺手法名。它是由徐疾、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补泻法中的补法组合而成。较为常用的是:爪切速刺,急进针于天部,得气(胀酸感)后搓针或行针九阳数,慢提紧按,再进到人部,三进到地部(人、地两部的操作与天部同),即可得热。然后将针由地部一次退到天部,稍停针再慢慢出针,急闭针孔。
-
大胞
大包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末支;主治病症: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针灸甲乙经》: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大包主之。
-
脉浅者勿刺
脉浅者勿刺为针刺治疗术语。意谓浅表经脉,不要急刺,应先按绝经脉气血,使之不得流通,然后再行针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
徐疾补泻
徐疾补泻(slow-rapid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是指通过掌握毫针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速度快慢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后世刺法,补法用“三进一退”或“二进一退”,泻法用“一进三退”或“一进二退”,乃从此法脱化出来。
-
提插补泻
提插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lifting-thrustingneedle)为针刺手法名。首见于《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以反复紧提慢按(重提轻插)为泻法。《金针赋》:“插针为热,提针为寒。”一般来说,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
努法
努法为针刺手法名。指入针得气后,用大指、食指捏住针头,用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之状,以使气行的办法。具有行气的作用,在龙虎升腾法中用之。《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弹而努之”,指在行针之前,用手指弹动穴部促使气血充盛。
-
暖胃丸
《医学探骊集》卷五:方名:暖胃丸组成:江子10粒(去皮,肥润者),黄腊2钱(欲多配此2味倍之)。附注:原书治上症,用针法行针后,乃以此丸助针暖胃。《医方大成》卷三引《澹寮》:方名:暖胃丸组成:硫黄(研)1两,白矾(制炒)1两,丁香1两,茴香(炒)1两,木香1两,半夏2两(姜汁炒)。主治:痰饮。
-
留针
概述:留针(retentionofneedle)是指进针后将针体留在人身体内。针刺入穴位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和刺法的特点将针留置适当的时间再予出针。若不得气时,亦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即通过留针以候气。毫针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便改变体位,以防发生弯针等意外。
-
银质针疗法
腰部或臀部则采取俯卧、侧卧体位,股内侧部或膝踝关节部取仰卧位,以利于操作而且可以避免晕针的发生。3.在无菌操作下于每个进针点各做0.5%利多卡因皮内注射形成直径约5mm的皮丘,使进针时艾球燃烧时不会产生皮肤的刺痛与灼痛。经皮下肌肉或筋膜直达骨膜附着处(压痛点),引出较强烈的酸沉胀麻针感为止。
-
三才法
三才法指针刺操作时按浅、中、深三层分别行针的针刺方法。针刺进入腧穴的深度分为浅部、较深部、深部,分别为天部、人部、地部,即三才法。
-
治神
治神为针灸治疗原则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日:“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提示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必须将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宣告知病人,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安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者完成治疗。
-
颈针疗法
颈针疗法是针刺颈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操作时选用1.5寸长,28号或30号不锈钢毫针,针刺方向除下脑户一穴稍偏下斜刺外,其余各穴均与皮肤垂直,针深1寸左右,多采用捻转、提插行针,以达酸、麻、胀为度,留针20~颈部穴位与延髓贴近,针刺时切忌深刺。延髓神经麻痹所引起的吞咽困难,用此法亦可得到较好的效果。
-
一退三进
一退三进为刺法术语,又称“三进一退”,属补法。针刺时,把预定针刺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将针按天、人、地层次分三步插入,然后一次退至皮下。各部进针或退针时可以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并可重复操作。一退三进/三进一退一退三进在烧山火等补法中使用。
-
王执中
王执中为宋代著名针灸学家,字叔权,瑞安(今属浙江)人。他目睹当时社会上重药轻针,遂根据自己的经验,参照《针灸甲乙经》等书,编写成《针灸资生经》七卷。书中记有不少临证有效穴位和丰富的灸法,以及各种病证,并附方药。对前人某些针灸禁穴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反对行针应避忌年月日时、入神等说法。
-
针士
针士为旧时指以针灸为业的医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奈行针之士,无有知者。”
-
张济
张济为宋代针灸家。无为(今属安徽)人。饥荒之年,人互相食。亲视百余人,悉知脏腑血脉,行针治病,多能立验。
-
行针手法
行针手法(needlingmanipulationneedlemanipulationtechnique)为又称“运针手法”。指毫针刺入腧穴皮肤后,医者所进行的提插捻转等行针方法。
-
提插
提插(liftingandthrustingofneedle)为针刺操作手法之一。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行针方法。
-
捻转
捻转(twirlingofneedle)为针刺手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行针方法。
-
扬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黄帝内经灵枢·五变》:“此人薄皮肤而且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黄帝内经灵枢·行针》:“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眦裂而目扬,毛起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
重阳之人
重阳之人生理学名词。指阳气偏盛之人。《灵枢·行针》:“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
折针
折针(breakingofinsertedneedle)即断针。是指针刺时针体发生折断的现象。见《备急千金要方》。折针的原因:折针多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使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原因所造成。
-
高高
高高形容人不卑不屈的样子。《灵枢·行针》:“重阳之气,熇熇高高。”马元台:“高高而无卑屈之心。”
-
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多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使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原因所造成。若一旦发生,医生应保持镇静,嘱患者勿移动体位。
-
退气散血饮
《审视瑶函》卷五:方名:退气散血饮组成:大黄、当归身、乳香、没药、连翘、穿山甲、白芷各等分。用法用量:白水2钟,煎至8分,去滓,食远服。制备方法:上锉。附注:若气盛者,欲行针拨内障之际前二三日,先服本方数剂,平其五脏,弱者不必服之。
-
行针总要歌
《行针总要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大成》。内容概括针法的一些要点。如:“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只在二、三分内取,用之无失且收功。”又:“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均通俗易晓。
-
运针
运针即行针。是指针刺过程中运用捻转、提插等法来维持和增强针感。根据病情需要,可采取间歇运针或持续运针的方法,以达到祛除邪气和治愈疾病的目的。如需作长时间运针,尚可用针刺手法仪代替手工操作。
-
易
《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素问·玉版论要》:“女子右为逆,左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王冰注:“女子色见于左,男子色见于右,是变易也。”《素问遗篇·刺法论》:“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骨空论》:“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
重阳
重阳两种属阳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上,多表明阳热亢盛。《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男子病色现于面左有重阳,属逆证。⑸示阳极转阴,热极生寒。《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张志聪注:“重阳之人。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阳,及心肺之脏气有余者也。”
-
针罐法
适用于风湿痹痛证。针罐法的分类:常用针罐法有以下几种:留针罐法:在相关腧穴上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留罐5~10分钟后启罐、出针。挑刺部用创可贴贴1~刺络罐法适用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如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哮喘,以及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
-
透天凉
透天凉为针刺手法名。根据上述原则,近年来,国内多用的术式是:爪切速刺,随吸气后缓缓进针一次,到地部,得气(麻感)后捻转或紧提慢按(用六阴数),再将针提至人部依前法施术,最后将针提到天部仍用前法施术,稍停针,急速出针不闭针孔。有泻阳退热之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温疟、骨蒸劳热等一切阳盛之症。
-
审穴
审穴指临症前审察穴位,包括了解腧穴的位置、作用、主治、病理反映、配伍、位置等。《席弘赋》:“凡欲行针须审穴。”《刺灸心法要诀》:“凡下针…切勿太忙,须细审经络、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轻施其针,失于经络、穴所也。”
-
华元化
概述:华元化:1.东汉末医家;根据史书记载:他曾创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进行过腹腔肿物切除及胃肠手术等,获得较好的效果。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中藏经》是后人托名华佗的作品。
-
华佗
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外科手术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张之下,外科手术在中医学当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
喉风针诀
喉风针诀喉风针灸治疗技术名称。用针法开导经络,疏通气机,可使邪热外达,风痰自解。行针时宜从少商、少冲、合谷三穴始,病重者先从囟会、前顶、百合、后顶、风府、颊车、风池诸穴针之;留肩井、尺泽、曲泽、小海、少海、商阳、中冲、照海、足三里、隐白诸穴。
-
多喜
出《黄帝内经灵枢·行针》。多喜的病因病机:多因心火偏亢,痰热壅盛所致。多喜的治疗:治宜逐痰降火,定志安神。可用烧盐煎汤或二陈汤探吐,并服黄连解毒汤、定志丸等方。《张氏医通》卷十一:“若肾水亏涸,不胜心火,而喜笑不休,寻作不安之态者,六味地黄丸。肝木过盛,上夹心火,而喜笑不休者,柴胡清肝散。
-
一度
一度为刺法术语,指某一手法的一个过程。例如针刺手法“烧山火”,以三进一退,称为一度。《针灸大成》:“慢提紧按,分天、人、地三部行针,先浅后深,三进一退,行九阳数,鼻吸口呼,插针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