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金方
《千金方》为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于7世纪中期。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30针灸孔穴主治。“总篇二百三十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卷十八至卷二十杂病;
-
蜣螂
《全国中草药汇编》:蜣螂:拼音名:QiānɡL nɡ别名:推粪虫、推屎爬、屎蛒螂、粪球虫、铁甲将军、牛屎虫、推车虫来源:鞘翅目金龟子科昆虫蜣螂CatharsiusmolossusL.的干燥全虫。触角4节,前胸背板表面均匀分布细圆疣状刻纹,在中部稍后高高突出成锐形横脊。雌虫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
-
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应设置中医治疗室,开展针刺、灸疗、拔罐、熏蒸、中药泡洗、音疗等治疗。妇科心法要诀》)56.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57.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58.痛泻药方(《丹溪心法》)59.温胆汤(《备急千金方》)60.五苓散(《伤寒论》)6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
蚕退纸
《*辞典》:蚕退纸: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C nTu Zhǐ别名:蚕子故纸(《千金方》),蚕纸(《近效方》),蚕布纸(《日华子本草》),蚕蜕纸(《圣惠方》),蚕连(《本草衍义》),蚕连纸(《纲目》),蚕沙纸(《本草求原》)。功能主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带下,喉风,喉痹,牙疳,牙痈,疔肿,疮疡。
-
豉汁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ǐZhī来源:为淡豆豉加入椒、姜、盐等的加工制成品。清麻油熬令烟断,以一升拌豉,蒸过摊冷晒干,拌再蒸,凡二遍。功能主治:《本草拾遗》:大除烦热。(《千金方》)③治中牛马毒:豉汁和人乳频服之。(《卫生易简方》)摘录:《*辞典》
-
牛口涎
《*辞典》:牛口涎: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Ni KǒuXi n别名:牛涎(《千金方》)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唾涎。功能主治:治噎膈,反胃呕吐。②《纲目》:吮小儿,治客忤。灌一合,治小儿霍乱。入盐少许,顿服一盏,治喉闭口噤。(《千金方》)③治目睛损伤:牛涎,日二点,避风。
-
射罔
《*辞典》:射罔:出处:《本经》拼音名:Sh Wǎnɡ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草乌头汁制成的膏剂。性味:苦,热,有毒。①《药对》:温。②《本草经集注》:大热。 ③《别录》:味苦,有大毒。②《本草拾遗》:主瘘疮疮根结核,瘰疬毒肿及蛇咬。(《范汪方》)③治疟病:巴豆二枚(去心皮),射罔如巴豆大,枣一枚(去皮)。
-
着肉灸
着肉灸即直接灸。是古代最通行的灸法,即把艾炷直接放在腧穴所在的皮肤表面点火燃烧。《千金方·卷五》:“炷令平止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因艾炷着肉施灸,故名。
-
维生素B1缺乏症
疾病别名脚气病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维生素B1缺乏症又名脚气病,以消化、神经、循环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病理生理维生素Bl吸收后在小肠、肝等处磷酸化成焦磷酸硫胺素,后者是碳水化物代谢过程中脱羧酶和转酮酶的辅酶,辅羧酶能使碳水化合物彻底氧化,产生能量。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营养缺乏史、临床表现和试验治疗。
-
大补中当归酒
处方:当归40g续断40g肉桂40g川芎40g干姜40g麦冬40g芍药60g甘草30g白芷30g黄芪40g大枣20个干地黄100g吴茱萸100g黄酒2000ml炮制:1.将上述药材捣成粗末,装入白纱布袋内;主治产后虚损,小腹疼痛。备注:(1)当归、川芎、干地黄、白芍药:补血而调理冲任。黄芪、续断、白芷、麦冬、大枣:健脾益气,补肝益肾。
-
空青商陆散
别名:空青散处方:空青2分,猬脑2分,猬肝1具(干之),芎半分,独活1分,乳妇蓐草1分,黄芩1分,鳖甲1分,斑蝥1分,干姜1分,商陆1分,地胆1分,当归1分,茴香1分,矾石1分,蜀椒30粒。功能主治:狼漏。始发于颈,肿,无头有根,起于缺盆之上,连延耳根肿大。用法用量:空青散(《不居集》下集卷十八)。
-
牢牙乌髭方
处方:旱莲草2两半(此草有2种,1种是紫菊花,炉火客用之;此1种,再就北人始识之,《本草》中名鲤肠草,《孙其人千金方》名金陵草,浙人谓之莲子草,其子若小莲蓬故也),芝麻莘3两(此是压油了麻枯饼是也),诃子20个(并核锉),不蛀皂角3梃,月蚕沙2两,青盐3两半,川升麻3两半。功能主治:牢牙乌髭。
-
白炭
出处:《纲目》拼音名:B iT n别名:火炭(《千金方》),无纹炭(《圣济总录》),木炭(《普济方》),焊炭(《经验方》)。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阴囊湿疹,烫伤。又解水银、轻粉毒。(《圣济总录》)②治白癞头疮:白炭不拘多少,烧令通红,先用盆盛百沸汤,以炽炭投之,却漉令净,将此灰汤侯通手洗疮。
-
赤小豆芽
《*辞典》:赤小豆芽:出处:《纲目》拼音名:Ch XiǎoD uY 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经水罨发芽而成的豆芽。功能主治:治便血,妊娠胎漏。并治下血,先血后便之近血: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千金方》用量作三两)。(《金匮要赂》赤小豆当归散)②治妊娠数月,月犹经水时时来者,名曰漏胞。
-
地黄叶
《中医大辞典》·地黄叶:地黄叶为中药名,出自《食疗本草》。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Gaertn.)Libosch.的叶。功能主治:主治手、足癣,恶疮似癞。功能主治:主治恶疮,手、足癣。用法用量:外用:捣汁涂或揉搓。附方:治恶疮似颊者:地黄叶捣烂日涂,盐汤先洗。(《千金方》)摘录:《*辞典》
-
地浆
《*辞典》:地浆: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D Jiānɡ别名:土浆(陶弘景),地浆水(《会约医镜》)。性味:甘,寒。④《本草备要》: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痛及虫蜞入腹。或代水煎药。(《圣惠方》)②治干霍乱病,不吐不利,胀痛欲死:地浆三、五盏,服。(《梅师集验方》)⑤治中野芋毒:土浆饮之。
-
狐头
《*辞典》:狐头: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H T u来源:为犬科动物狐的头。功能主治:治瘰疬、头晕。用法用量:内服:浸酒。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附方:①治瘰疬:狐头、狸头灰敷上。(《千金方》)②治头晕病:狐头骨捣碎泡酒服。(《四川中药志》)摘录:《*辞典》
-
槐耳
《*辞典》:槐耳: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u iěr别名:槐糯(《千金方》),槐菌(《唐本草》),槐鸡(《蜀本草》),槐鹅(《圣惠方》),槐蛾、赤鸡(《纲目》)。②《唐本草》:主五痔,心痛,女人阴中疮痛。或烧存性研末服。附方:①治肠痔下血:槐树上木耳,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食前热洒服二钱。桑黄亦可。
-
蒺藜苗
《*辞典》:蒺藜苗:出处:《纲目》拼音名:J L Mi o别名:蒺藜蔓(《千金翼方》)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茎叶。归经:《本草经疏》:入肝。功能主治:治痈肿,疥癣,风痒,鼻塞。(《千金方》)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刺蒺藜全草(每人每日1两),洗净、切碎,水浸24小时。7例用蜜丸,仅1例好转,6例无效。
-
井底泥
《*辞典》:井底泥: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JǐnɡDǐN 别名:井底沙(《证类本草》)来源:为淤积在井底的灰黑色泥土。性味: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头风热窟,天泡疮,热疖。④《东医宝鉴》:治蝎螫。附方:①治妊娠得时疫病,令胎不伤:井底泥敷心下。(《肘后方》)②治头风热痛:井底泥和大黄、芒硝末敷之。
-
莨菪根
《*辞典》:莨菪根:出处:《纲目》拼音名:L nɡD nɡGēn来源:为茄科植物茛菪的根,秋季拔嫩全株,切下根部,洗净晒干。化学成份:根中生物碱多于叶,除含天仙子胺和东莨菪碱外,尚合去水阿托品,托品碱和四甲基二氨基丁烷。4小时后发生下述中毒症状:㈠颜面潮红,瞳孔散大,腺体分泌减少;②《本经逢原》:苦辛,有毒。
-
李根
《*辞典》:李根: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Lǐ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9~③《滇南本草》:治膏淋脓闭,马口疼痛,秧草为使,用根点水酒服,但服后脓止,管中痒,方好。用于热淋,血痢,牙痛。(《千金方》李根汤)②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入阴头皆赤色者:烧李根为灰,以田中流水和敷之。
-
李树叶
《*辞典》:李树叶: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LǐSh 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叶。性味:①《日华子本草》:平,无毒。①《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痁疾,惊痫,作浴汤。②《滇南本草》:治金疮水肿。③《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镇咳。(《千金方》李叶汤)②治恶刺:李叶、枣叶捣绞取汁,点之。
-
鹿骨
《*辞典》:鹿骨:出处:《别录》拼音名:L Gǔ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骨骼。性味:《药性论》;功能主治:补虚羸,强筋骨。①《别录》:安胎,下气。⑤《四川中药志》:治风湿四肢疼痛及筋骨冷痹。或浸酒、烧存性为末。(《千金方》鹿骨煎)②生肌收口:鹿胫骨,湿纸包固,灰火煨之,以黄脆可研为度。
-
驴脂
《*辞典》:驴脂: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LǘZhī别名:驴膏(张文仲)。功能主治:治咳嗽,疟疾,耳聋,疮疥。狂癫不能语,不识人者,和酒服三升。附方:①治卒咳,亦疗上气:温清酒一升,驴膏一升。上件药,相和令匀,纳蒌葱管中,七日后倾出,每用少许,滴于耳中(《圣惠方》)③治目中息肉:驴脂、石盐末。
-
马齿
《*辞典》:马齿:出处:《别录》拼音名:MǎChǐ别名:马牙(《本草拾遗》)来源:马科动物马的牙齿。性味:《纲目》:甘,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治惊痫,疔疮,牙痛。②《本草拾遗》:烧作灰,唾和,绯帛贴丁肿上,根出。外用:烧灰研末调敷。(《唐瑶经验方》)④治内痈未作头者:马牙灰和鸡子涂之,干则易。
-
马蹄甲
《*辞典》:马蹄甲: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MǎT Jiǎ来源:马科动物马的马蹄。②孟诜:亦马蹄主辟温疟。④《纲目》:疗肠痈,下瘀血,带下,杀虫。(《千金方》)②治白漏不绝:白马蹄、禹余粮各四两,龙骨三两,乌贼骨、白僵蚕、赤石脂各二两。(《外科大成》马蹄膏)⑥治脓疱疮:马蹄,烧存性,研细面。
-
猫皮毛
《*辞典》:猫皮毛:出处:《纲目》拼音名:MāoP M o来源:为猫科动物猫的皮毛。附方:①治瘰疬:先以石菖蒲烂研罨患处,微破,却以猫狸皮连毛烧灰,香油调敷。(《证治要诀》)②治乳痈溃烂见内者:猫儿腹下毛,坩埚内煅存性,入轻粉少许,抽调封之。(《济生秘览》)③治鬼舐头(即油风):猫儿毛灰,膏和敷之。
-
猫头
性味:①《纲目》:甘,温,无毒。①《纲目》:治心腹痛,杀虫治疳,及痘疮变黑,瘰疬鼠瘘,恶疮。②《陆川本草》:生肌收口,治痔疮。附方:①治瘰疬:猫脑(《圣惠方》作 猫脑骨,炙黄 )、莽草二昧等分。(《便民食疗》)④治走马牙疳:黑猫头烧灰,酒服方寸匕。(《寿域神方》)⑤治小儿阴疮:猫头骨烧灰敷之。
-
木瓜枝
《*辞典》:木瓜枝:出处:《别录》拼音名:M GuāZhī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枝叶。性味:《纲目》:酸涩,温,无毒。功能主治:《别录》: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附方:治小儿热痢:煮木瓜叶饮之。(《千金方》)摘录:《*辞典》
-
楸木皮
《*辞典》:楸木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QiūM P 别名:楸白皮(《千金方》)。子房上位,花柱1,柱头2裂。蒴果细长,长25~种子狭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2毫米,两端簇生一列长白柔毛。生境分布:生于肥沃的山地。功能主治:治痈肿疮疡,痔瘘,吐逆,咳嗽。②《海药本草》:主消食,涩肠下气及上气咳嗽。
-
黍茎
《*辞典》:黍茎: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ShǔJīnɡ别名:黍穰(《补缺肘后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黍米条。性味:《纲目》:辛,热,有小毒。功能主治:治小便不利,水肿,妊娠尿血。③《纲目》:丹黍根、茎煮汁服,利小便,止上喘。④治疮肿伤风、中水剧痛者:黍镶烧烟,熏令汗出。
-
蜀葵苗
《*辞典》:蜀葵苗:出处:《纲目》拼音名:ShǔKu Mi o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茎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蜀葵花条。捣碎,敷火疮;又:叶炙煮与小儿食,治热毒下痢及大人丹痢,捣汁服亦可,恐腹痛即暖饮之。注意:《医林纂要》:天行病后忌食。(《千金方》)②治小儿口疮:赤葵茎炙干为末,蜜和含。
-
蜀葵子
《*辞典》:蜀葵子: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ShǔKu Zǐ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蜀葵花条。②《日华于本草》:治淋涩,通小肠,催生落胎,疗水肿。(《陕西中草药》)各家论述:《本草述》:(蜀葵子)其性味类利于气血燥而泣者,未可施于虚羸中寒之体也,临病其审处之。
-
铁浆
《*辞典》:铁浆: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TiěJiānɡ来源:为生铁浸于水中生锈后所成的一种溶液。性味:甘涩,平。亦镇心,主癫痫,发热急黄狂走。③《本草汇言》:解疔毒疮肿。(《千金方》)③治时气病,骨中热,生疱疮,豌豆疮:饮铁浆差。(《梅师集验方》)④治漆疮:铁浆洗之,随手差,频为之。
-
芜菁子
《*辞典》:芜菁子:出处:《别录》拼音名:W JīnɡZǐ别名:蔓菁子(《千金方》)。治青盲,目暗,黄疸,痢疾,小便不利。⑦《医林纂要》:益肝行气,去郁热,攻积聚,杀虫毒。注意:《本草从新》:实热相宜,虚寒勿使。水煮酒服亦可。(《子母秘录》)⑤治大小便关格闭塞:蔓菁子油一合,空腹服之即通,通后汗出勿怪。
-
燕窠土
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Y nKēTǔ别名:胡燕窠内土(《本草拾遗》),燕窠泥(《救急方》),燕窝泥、燕子泥(《四川中药志》)。功能主治:治风瘙瘾疹,浸淫湿疮,白秃,丹毒,口疮。(《千金方》)②治黄水肥疮:燕窠土一分,麝香半分。(《圣济总录》)④治小儿丹毒:向阳燕窠土,为末,鸡子白和敷。
-
羊蹄肉
小羊脚通常是整只或剁半出售,用来熬成浓稠的高汤、清炖肉汤或肉胶,也可以扒烤后搭配调味酱趁热吃,或加入肉冻和煨菜里以增加额外的粘稠度,并且可以淋肉胶冷食,或去骨塞馅料油炸。治肾虚劳损。"附方治五劳七伤:白羊头、蹄一具(净治,更以草火烧令黄赤),胡椒、毕拨、干姜各一两,葱白一升,豉二升。
-
獐骨
《*辞典》:獐骨:出处:《别录》拼音名:ZhānɡGǔ来源:为鹿科动物獐的骨骼。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獐肉条。附方:治产后虚乏,五劳七伤,虚损不足,脏腑冷热不调:獐骨一具,远志、黄芪、芍药、干姜、防风、茯苓、厚朴各三两,当归、橘皮、甘草、独活、芎藭各二两,桂心、生姜各四两。(《千金方》獐骨汤)摘录:《*辞典》
-
蜘蛛网
《*辞典》:蜘蛛网:出处:《别录》拼音名:ZhīZhūWǎnɡ别名:蜘蛛膜(《千金方》),蜘蛛丝(《纲目》)。来源:为圆网蛛科动物大腹圆网蛛的网丝。功能主治:治金创出血,吐血,毒疮。①《别录》:疗喜忘。外用:敷贴。附方:①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蜘蛛膜贴疮上,数易之,瘥止。
-
猪脬
猪脬为猪膀胱,又称小肚。性味甘咸,平。"②《本草汇言》:"味甘,气平,无毒。"功能主治治遗尿。①《纲目》:"治梦中遗溺,疝气坠痛,阴囊湿痒,玉茎生疮。(《千金方》)②产后遗尿:猪胞、猪肚各一个,糯米半升入脬内,更以脬入肚内,同五味煮食。(《圣济总录》甘露散)④治肾风囊痒:猪尿胞火炙,以盐、酒吃之。
-
杨兆民
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杨继洲、承淡安。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千金方》、《针灸大成》、《诸病源候论》、《本草从新》、《疡医大全》等。
-
卞国本
卞国本,1947年11月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学医时间:1970年从医时间:197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李时珍、万全、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本草纲目》、《育婴家秘》、《幼科发挥》、《临证指南医案》。
-
吴震西
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医外治杂志》编委会顾问。学医时间:1942年从医时间:1947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吴尚先、王清任、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理钥骈文》、《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周本善
周本善,1928年4月出生,江苏省常熟市人。学医时间:1943年2月从医时间:1948年2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张景岳、李时珍、张锡纯、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脾胃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指南医案》。
-
中医养生学
概述:中医养生学:1.学科名;据《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魏晋南北朝不仅养生研究兴起,而且有众多养生书问世,如嵇康的《养生论》、张湛《养生要集》、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导引养生图》等。
-
生物磁学
研究生命现象与物质磁性或磁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应用。医药方面研究磁疗和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用磁场影响生物的变异,研制人工器官等。祖国医学中蕴含丰富宝贵的生物磁学的内容,如《神农本草经》、《千金方》、《圣惠方》、《验方新编》等均有人体磁现象及用磁石治病或健身的记载。
-
耳针法
)、病理(与病理相关的文献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证治准绳》:“肺所虚则少气,…耳薄不坚者肾脆。”耳与经络的关系:《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显示:手足六阳六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经络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
-
疵疽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篇》卷九:“发于肩及臑者,名曰疵疽。关于附骨疽:附骨疽(bone-attachingabscesssuppurative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痈、多骨疽、朽骨疽。属无头疽。生于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的,叫股胫疽等:病名虽异,但其病变部位均在四肢长骨,病因、证治大致相同。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
-
小壮灸
小壮灸即小炷灸。参见“小炷灸”:小炷灸指用较小艾炷施灸。多用于体质虚弱的患者。《千金方·灸例》:“小弱,炷乃小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