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卒
卒㈠音足(zú)。《素问·方盛衰论》:“受师不卒,使术不明。”《灵枢·邪客》:“愿卒闻之。”《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素问·征四失论》:“卒持寸口”。《灵枢·四时气》:“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毕卒刺之。”
-
卒上气
卒上气证名。突然气喘发作。见《肘后备急方》。因肺气虚实不调,或卒为风邪所乘,或有所怒而致。《诸病源候论·卒上气候》:“肺主于气,若肺气虚实不调,或暴为风邪所乘,则腑脏不利,经络否涩,气不宣和则上气也。详卒喘条。
-
卒腰痛
卒腰痛证名。因骤感外邪及闪挫外伤所致。《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治以祛邪及活血化瘀之法。参见腰痛、外感腰痛等条。
-
(月扁)(piān)病
(月扁)(piān)病古病名。《肘后备急方》卷五:“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月扁)。”该病多因久劳,或热气盛时为冷湿所折,致使气结筋中而致。多发于四肢皮肉处。症见赤脉起如编绳,局部有疼痛感。治宜活血,解毒,渗湿,可用漏芦汤淋洗;或用鹿角五两,白敛一两,牡蛎四两,附子一两,捣细末,和苦酒调敷患处。
-
非风
非风病名。卒然昏倒,神识昏愦之证。以其因内伤积损所致,而非外感风邪,故名非风。《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参见类中风条。
-
双妙散
《普济方》卷三○一引《十便良方》:组成:鸡翮6枚(烧),蛇床子各等分。主治:男子阴卒肿。用法用量:以饮少许。制备方法:上为末。
-
烧冬瓜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八:方名:烧冬瓜方组成:冬瓜。主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用法用量:上以黄土厚泥冬瓜,火烧令熟,去土食之。
-
培气汤
《医学集成》卷二:方名:培气汤组成:人参1两,黄耆1两,焦术1两,茯苓5钱,附子3钱,半夏2钱,白芥2钱,菖蒲1钱。主治:中风无热。忽然卒倒,不知人事,口中痰声作响。用法用量:水煎服。
-
增损资胃饮
《证治宝鉴》卷十二:方名:增损资胃饮组成:四兽饮去草果,加藿香、厚朴、川芎、当归。主治:脾虚身痒,卒然一身痒不可住者。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蝎梢挺子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方名:蝎梢挺子组成:川山甲1大片(以蛤粉炒赤),蝎梢7个,麝香少许。主治:耳卒鸣,且失聪。用法用量:棉裹塞之。制备方法:上共为末,以麻油化蜡和作挺子。
-
灸疗
灸疗是指以灸治病。《备急千金要方》:“大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
-
卒刺
卒刺为急速快刺之称。卒,急。《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
空穴
空穴即孔穴。空、孔通。《黄帝内经灵枢·贼风》:“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
室穴
室穴即空穴。《类经·疾病类》以室穴比喻空(孔)穴,日:“室穴者,古人多穴居也。”空即孔穴,空、孔通。《黄帝内经灵枢·贼风》:“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
桃树皮灸
桃树皮灸为间隔灸的一种。以桃树皮为垫隔物,上置艾炷施灸。《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治卒患瘰疬子不痛方:取桃树皮贴上,灸二七壮。”
-
马应勋
马应勋为明代医生,字启明,原女真族人。少颖悟,承祖岐黄之术,后遇高僧授方书。居城北,以医道济人,有奇验,延之者日百余人。重建育婴所,存活婴无数。后由廪生拔贡。卒年83岁。
-
王綎
王綎为明代医生,字大仪,太平府(今安徽当涂)人。因病,发其先世所藏方书,潜心探究,终以医名。为医重视理中气,不泥于古。兼工诗,人谓得盛唐体。著书甚多,卒年89岁。
-
元恪
元恪(483~515)为南北朝北魏皇帝(宣武帝)。尝于永平三年(501)敕令太常于闲敝之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严敕医署,分师治疗,考其能否而行赏罚。又以经方浩博,应病投药,卒难考究,乃令王显集诸医工,寻篇推简,务存精要,编撰医书35卷,颁布郡县,使知救患之术。
-
毕法
毕法(约1750~1780)为清外科医家。字苍霖。精外科证治,与名医许克昌论研医理。尝发愿著《外科证治全书》,遂博采方书,以叙痈疽证治。年仅三十而卒,其书仅成3卷。后许氏为之续成,共5卷。
-
吕坤
吕坤为明代官吏。字叔简,号心吾。零陵(今属湖南)人。平素关心医术,尝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校勘并刊行孔弘擢《疹科》一卷。又辑有《疹科真传》(1608)。卒年八十三。
-
仲兰
仲兰为明代医家。宝应(今属江苏)人。世业医,先世曾为元代医学教授。其伯昶,天顺中为太医院院判。成化(1465~1487)年间经其伯荐为中书舍人。伯卒,兰入太医院为院使,后擢通政使司右通政,掌院事如故。工医术,尤善书法。
-
许扆
许扆为元代医官。字君黼。曲沃(今属山西)人。许国桢之子。随父事元世祖,赐名忽鲁火孙,使从许衡学。任礼部尚书,提点太医院事,旋改尚医太监。后转正议大夫、提点太医院事,参与政事。卒谥僖简,追封赵国公。
-
孙光豫
孙光豫为明代医家。字怀坞。昆明人。善医术,宗张仲景之学。崇祯(1628~1644)年间授太医院院判,后解职归里。专心济人,不计所酬,卒年93。
-
徐之范
徐之范南北朝北齐医家。祖籍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寄籍丹阳(今江苏南京)。徐之才弟,亦以医闻名于当时。大宁二年(562年)任北齐尚药典御。隋开皇(581-600)年间卒。
-
小儿暴惊
小儿暴惊病证名。指小儿突然发惊啼哭。多由卒见生人、异物,或闻大声巨响,致气怯痰逆,精神闷乱所致。治宜镇惊安神,可选用牛黄抱龙丸,或至宝锭。
-
俞启华
俞启华清代医家。字旭光。江西婺源人。精岐黄术,远近弛名。一经诊治,沉疴即起,且不付报酬,故人皆望其长寿,称“百寿先生。”著《医方辑要》、《彩亭医案》各一卷,《本草释名》二卷,均未见传世。卒年77岁。
-
周智端
周智端清代医家。字子方。四川蓬溪人。少颖悟好学,诗文俱优。祖、父皆业医。自幼受家庭熏陶,遂弃儒习医,数年即有医名。辨证入微,所治多效。著《伤寒六经定法》。卒年八十四。长孙天扬,传其学。
-
赵道震
赵道震明初医家。字处仁,金华(今属浙江)人。精于医术。精研古代医书,曾学医于名医朱震亨,得其传。1389年迁居安徽定远县。永乐四年(1406年)参与并督管编修《永乐大典》中有关运气方面的内容,卒年84岁,著《伤寒类证》,已佚。
-
莎衣道人
莎衣道人南宋淮阳军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人。姓何氏,避乱渡江,举进士不中。后出家为道士。初着白衣,衣破以莎草联缉之,有患瘵者乞医,以草付之,服之旬日愈,世人谓之神。庆元六年(1200年)卒。
-
青为风
青为风诊断学名词。为五色主病之一。青色属肝、属木,为风之色,故主惊风和抽搐。《望诊遵经》:“目下色青者,肝风也;风门色青者,风病变搐也;乍赤乍青者,瘈疭也;面青吐沫,卒不知人者,痫也。”
-
脬舌
脬舌病名。系指舌头卒然肿胀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舌卒肿起,如吹脬满口塞喉。”本病成因为痰火侵犯心经而致。又名泡舌,详见该条。
-
梅光鼎
梅光鼎清代医家。字东阁。四川泸县人。光绪乙酉(1885年)拔贡,后中举人。主讲川南书院,兼通医学,晚年医术益精。著《内经精华》、《辨证要诀》、《梅氏药物》等,未梓。年79岁卒。
-
毛凤翔
毛凤翔清代医生。字贞所,浙江嘉兴县人。医术高明,尤擅治伤寒症,亦精按脉,寿九十九而卒,平生活人甚众。
-
金坚
金坚清初医家。原名应坚,字贻周。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府痒生。举业之暇,兼攻医术,尤精眼科,得秘传金针法,能拨内障。著《启麟堂医方》。未见传世。年七十五岁卒。侄金德传其业。
-
僵仆
僵仆身体不自主地直挺倒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目不识人,善暴僵仆。”王冰注:“筋骨强直而不用,卒倒而无所知也。”《素问·厥论》:“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
-
洪魁八
洪魁八明代医生。乐平(今属江西)人。业医,早年得秘授,精太素及八法神针。卒年80余。
-
暴注
暴注病证名。指起病突然,暴泻如注的病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暴注,卒暴注泄也。”详见热泻、水泻、紧病各条。
-
葛叶
《*辞典》:葛叶:出处:《别录》拼音名:GěY 来源:为豆科植物葛的叶片。原形态:形态详葛根条。化学成份:叶含洋槐甙0.17~功能主治:①《别录》:主金疮止血。②《本草图经》:主金刃疮,山行伤刺血出,卒不可得药,但挼叶敷之。
-
楝实塞耳方
处方:楝实5合。制法:上药烂捣。功能主治:耳卒肿。用法用量:每用绵裹,如枣核大,塞耳中。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
大指节横纹
大指节横纹为经外奇穴名,位于拇指掌侧面,指节横纹之中点处。《备急千金要方》:“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在左灸右,在右灸左,良。”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奇穴名,名大指节横纹,定位在拇指掌侧指节横纹中点。
-
打天钟
打天钟为牙齿保健法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齿宜朝暮叩以会神。一云,以集身神,若卒遇凶恶,当叩左齿三十六,名曰打天钟;若辟邪秽叩右齿,名曰击天磬;若存念至真,叩中央齿,名曰鸣天鼓…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
-
崔玄亮
崔玄亮(767-833年)唐代官吏,一作元亮,字晦叔。磁州昭义(今河北磁县)人。贞元初(785年)擢进士第。累署诸镇幕府。元和初(806年)召为监察御史,后至太常少卿、谏议大夫、右散骑常侍、虢州刺史等。晚年好黄老清静术,著《海上集验方》十卷,已佚。卒年66岁。
-
喘动
喘动以手按之而痛。“喘”应作“揣”,偏旁致误。“动”有“痛”义。《素问·举痛论》:“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
-
赤斑瘭子
赤斑瘭子病证名。《本草纲目》卷五十,羚羊角附方之“赤斑瘭子”下引《肘后》曰:“身面卒得赤斑,或瘭子肿起,不治杀人。羚羊角烧灰,鸡子清和涂,甚妙。”
-
陈梦雷
陈梦雷清代医家(?字则霞,省斋。候官(今属福建)人。尝任编修官职,但仕途不顺,屡遭贬谪,后竟卒于戍所。其中分六编,三十二典。医部则独立成帙,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分为五百二十卷,录自古代一百二十余种医学文献之资料,广收博采,分门别类,便于查阅古代医学文献,用者称便,至今仍常为人们所乐用。
-
曹诚
曹诚明代医家。字守愚。上海(今属上海市)人。世业医。精医理,凡病投剂立起。为人敦朴,曾三拾遗金,拾之立还,一时传为佳话。陈所蕴作《守愚先生还金传》。年90岁卒。子国祯、国裕,亦业医,以医名。
-
磨桂涂方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方名:磨桂涂方组成:桂不拘多少(去粗皮)。主治:卒得风肿。用法用量:上1味,以醋于砂盆内磨,涂风肿上,火炙干,又涂之。
-
乌黄散
《普济方》卷三○○引《直指》:方名:乌黄散组成:乌贼骨、蒲黄各等分。主治:卒肿舌疮。用法用量:敷舌上。制备方法:上为末。
-
扁囊胚
扁囊胚是有腔囊胚的一种变型,即均层有腔囊胚沿卵轴方向所压缩成的形状、相当于动物半球和植物半球分别形成盘状,此时扁平的囊胚腔由于处于上下之间而被夹成一定的形状(如海鞘的一种,石勃卒Cyn-thia)。
-
丁汝器
丁汝器即丁瓒。丁瓒(16世纪)为明代医生。字汝器,号海仙,休宁西门(今安徽休宁)人。世医出身,其先人自宋代即以医为业,其父丁绳于嘉靖初年(16世纪初)以医闻名。瓒继祖业,亦以医名,临证每奇中,卒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