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畜血
畜血畜为蓄之古字,即蓄血。详该条。
-
冷痧
因伤于寒邪所致的痧证。《痧证度针》卷上:“阴痧,俗称冷痧。人当夏月乘凉于深堂广厦之中,消暑于冰雪瓜桃之类,遂致遏郁清阳,阴寒内沍,伤脾败胃,凝结成痧者有之;或夜凉失被,触犯外邪;证见呕泻、腹痛,面白唇青,汗出肢冷,甚则畜血唾血,寒偪热溢,阴极似阳,或为盘肠、吊脚等痧症。
-
虻叮咬
跳蚤叮咬:跳蚤口器锐利,吸血同时排出唾液、唾液中有毒汁,引起局部风团、剧痒,风团中央紫红色瘀点为叮咬痕迹,儿童被叮咬时可发生水疱。俗称“牛虻”或“瞎虻”。症状体征:虻叮咬后可立即感到剧痛,并出现明显的皮肤红肿,中央常有被咬的痕迹,由于刺咬时虻体内分泌一种抗凝物质,故咬伤处常有出血不止现象。
-
韭汁饮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三:韭汁饮:处方:韭。功能主治:卒上气鸣息,便欲绝。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三《医方考》卷三:方名:韭汁饮组成:生韭汁、醇酒各等分。各家论述:血噎膈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膈,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得寒则痛是也。
-
行血破瘀汤
《医碥》卷一:别名:行血消瘀汤组成:三七、当归、玄胡、乳香、没药、血竭、苏木、灵脂、赤芍、红花。主治:跌扑损折畜血,肿痛发热。附注:行血消瘀汤(《医钞类编》卷七)。
-
羊头蹄煎
《华佗神医秘传》卷二十一:组成:白羊头蹄1具(草火烧令黄赤,先以水煮半熟),胡椒1两,荜茇1两,干姜1两,葱白,香豉1升。主治:五劳七伤虚损。用法用量:更煮令大烂,去骨,空腹任性食之,日食1具,满7具止。用药禁忌:禁生冷、铅丹、瓜果、肥腻、白酒、大蒜、一切畜血等七日。附注:方中葱白用量原缺。
-
蠓虫叮咬
24h内发生水肿性红斑,以后变成风团,中央有绿豆大的瘀点或丘疹,有的可变成水疱,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或全身性风团及大片瘀斑,常因搔抓、热水烫洗或下田劳动,杂草污泥的刺激而糜烂、渗出或继发感染,日久形成湿疹样皮炎,个别患者可形成结节性痒疹样的损害。雄蠓不吸血,仅雌蠓吸人和禽、畜血,有的蠓嗜吸人血。
-
青筋
由瘀血、虫积或痧证等引起。《张氏医通·鼓胀》:“畜血成胀,腹上青紫筋见,或手足有红缕赤痕,小水不利,大便黑,《金匮》下瘀血汤…”《症因脉治》卷四:“肚大青筋,此虫积腹痛之症也。”治用秘方万应丸等。多见于肝硬化腹水。②推拿穴位名。又名阳筋,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食指处。治外热内寒者,目赤涩,多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