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尺泽
尺泽在手太阴肺经中的位置尺泽的位置尺泽的位置上肢内侧部经穴——尺泽的位置尺泽的位置(手太阴肺经)尺泽的位置(肌肉)尺泽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取法: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处取穴。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一般直刺0.5~
-
气堂
尺泽在手太阴肺经中的位置尺泽的位置尺泽的位置上肢内侧部经穴——尺泽的位置尺泽的位置(手太阴肺经)尺泽的位置(肌肉)尺泽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取法: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处取穴。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一般直刺0.5~
-
鬼堂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微屈肘取穴。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1.2寸,或点刺出血。
-
外感咳嗽·风热证
定义:外感咳嗽·风热证(exogenouscoughwithwind-coldsyndromeexogenouscoughwithwind-heatsyndrome)又称风热咳嗽,是指风热犯肺,以咳嗽,痰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方三选穴:肺俞尺泽列缺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
-
风热咳嗽
定义:外感咳嗽·风热证(exogenouscoughwithwind-coldsyndromeexogenouscoughwithwind-heatsyndrome)又称风热咳嗽,是指风热犯肺,以咳嗽,痰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方三选穴:肺俞尺泽列缺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
-
天泽
天泽即尺泽,天,尺之误,形近。《琼瑶神书·卷四》:“列缺肺经天泽下,三焦穴道外关家。”穴在肘部,为合穴,脉气汇聚于此。如咳嗽、气喘、少气咳血、肺炎、肺结核、心痛、心烦、急性胃肠炎、呕吐、肘臂挛痛、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小儿惊风、丹毒等。本穴配少泽治短气胁痛、心烦;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
-
孔最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LU5)与太渊(LU9)连线上,伸臂仰掌取穴。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头静脉,桡动、静脉。主治病症:孔最穴主治咳嗽,气喘,肺结核,咯血,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衄,头痛,咽喉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热病汗不出,失瘖,肘臂挛痛,手关节痛,痔疾下血等。
-
鬼受
鬼受为经穴别名。穴在肘部,为合穴,脉气汇聚于此。如咳嗽、气喘、少气咳血、肺炎、肺结核、心痛、心烦、急性胃肠炎、呕吐、肘臂挛痛、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小儿惊风、丹毒等。本穴配少泽治短气胁痛、心烦;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现代研究:①艾灸异常胎位孕妇的尺泽穴,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一定转胎作用。
-
出血
漏出性出血(渗出性出血):漏出性出血(渗出性出血)(haemorrhagiaperdiapede-sin)这种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后静脉、毛细血管以及毛细血管前动脉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于管腔外的。咳血:可酌选尺泽、孔最、鱼际、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胃热加内庭、隐白;
-
配穴法
上,指上肢和腰以上;如胃痛近取中脘、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其具体配用见下表: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原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络偏历列缺公孙丰隆支正通里大钟飞扬外关内关蠡沟光明八脉八穴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
-
鱼际
主治咳嗽,咳血,头痛,外感,感冒,发热,伤寒汗不出,咽炎,咽干,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失音,肺炎,支气管炎,多汗症,鼻出血,乳腺炎,乳痈,掌中热,手腕部腱鞘病,肘挛指痛,指麻,肘挛,肩痛,腹痛食不下,呕吐,胸背痛,小儿疳积,小儿营养不良,善悲易恐,精神失常,心律失常等。
-
慢性鼻窦炎
3.多有黏脓涕。慢性鼻窦炎的中医辨证治疗:肺经风热:症状和体征:多见于发病初期或慢性鼻渊因外感而急性发作,鼻塞,涕多白粘或微黄,伴头痛、咳嗽、咯痰,苔薄白,脉浮数。胆火上攻头目,清窍不利,故鼻塞头痛,并有身热口渴、便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热象。取督脉的上星及近处的上迎香、印堂,通经活络而利鼻窍。
-
手太阴经络现象
典型手太阴经络现象:韩某女20岁1975年初诊左肺经皮脂腺痣自幼发病,绒毛状增生或疣状增生性皮损,从胸中至左拇指内侧,沿肺经分布。冯某男9岁1971年初诊右肺经神经性皮炎病期一年,多角形扁平丘疹,从右胸至鱼际部位,沿肺经呈带状分布。在上臂段,有72.9%的隐性感传线偏向内侧半个同身寸;
-
急性鼻窦炎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辨证治疗:肺经风热:症状:多见于发病初期或慢性鼻渊因外感而急性发作,鼻塞,涕多白粘或微黄,伴头痛、咳嗽、咯痰,苔薄白,脉浮数。尺泽可刺络出血。胆火上攻头目,清窍不利,故鼻塞头痛,并有身热口渴、便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热象。方义:风池为胆经穴,侠溪为足少阳之荥穴,两穴清胆利鼻。
-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的辨证治疗:肺经风热:症状:多见于发病初期或慢性鼻渊因外感而急性发作,鼻塞,涕多白粘或微黄,伴头痛、咳嗽、咯痰,苔薄白,脉浮数。尺泽可刺络出血。胆火上攻头目,清窍不利,故鼻塞头痛,并有身热口渴、便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热象。方义:风池为胆经穴,侠溪为足少阳之荥穴,两穴清胆利鼻。
-
外感咳嗽·风燥证
外感咳嗽·风燥证的症状:风燥伤肺者,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舌尖红,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肺俞宣通肺气而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
痰热咳嗽
定义:内伤咳嗽·痰热证(endogenouscoughwithphlegm-heatsyndrome)又称痰热咳嗽,是指痰热蕴肺,以咳嗽,痰色黄稠而难排出,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红,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咳嗽证候。方义:列缺、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和合穴,与肺俞相配可宣肺气、清肺热。丰隆功善涤痰。
-
侠白
概述:侠白为经穴名(XiábáiLU4)。或于尺泽穴上5寸取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主治病症:侠白穴主治咳嗽、气喘,气少,气短,哮喘,咳逆上气,支气管炎,肺炎,干呕,烦满、心痛短气,胸满,神经性心悸,胃痛,上臂内侧痛,上臂前外廉痛,紫白癜风,鼻出血,赤白汗斑等。
-
云门
布有锁骨上神经中、后支,胸前神经分支,臂丛外侧束和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下方有腋动脉。主治病症:云门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哮喘,胸中烦闷,胸痛,胸胁彻背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疼痛不举,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内侧痛,喉痹,瘿气,暴心腹痛,引缺盆中痛,胁痛引背,四肢逆冷,伤寒四肢热不已,脉代不至等。
-
本经配穴法
即某一脏腑、某一经络发生病变时,就选取这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应用。如肺病咳嗽,取“中府”(局部),同时取“尺泽”、“太渊”等;胃病选天枢(局部),同时取“足三里“等;督脉病脊强反折者,可取大椎、腰阳关、筋缩、命门诸穴等,均属本经配穴法。
-
内伤咳嗽·痰热证
定义:内伤咳嗽·痰热证(endogenouscoughwithphlegm-heatsyndrome)又称痰热咳嗽,是指痰热蕴肺,以咳嗽,痰色黄稠而难排出,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红,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咳嗽证候。方义:列缺、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和合穴,与肺俞相配可宣肺气、清肺热。丰隆功善涤痰。
-
合穴
《类经》注:“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胱)、阴谷(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五输穴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
-
风燥咳嗽
外感咳嗽·风燥证的症状:风燥伤肺者,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舌尖红,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肺俞宣通肺气而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
红症
亦有泛指血从口吐出者。吐血·暴食伤胃证:吐血·暴食伤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crapulenceinjuringstomach)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胃络,以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血证证候。衄血者,鼻燥咽干,血自鼻出或涕中带血。体针:咳血:可酌选尺泽、孔最、鱼际、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
-
阳水·风水相搏证
定义:阳水·风水相搏证(yangedemawithsyndromeofinterminglingofwindandwater)是指风邪袭肺,宣降失常,水湿泛溢肌肤,以眼睑头面水肿,继而遍及全身,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来势迅速,兼恶寒、发热,无汗,咽痛,小便短少,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取肺俞、尺泽、外关、合谷、阴陵泉、三焦俞。
-
肺炎
西医:肺炎(pneumonia)通常是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为呼吸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烧伤后通气过度,作气近内插管、气管切开均损伤粘膜纤毛系统;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左右结构: 法施术于背部膀胱经,重点在肺俞、脾俞、大肠俞穴操作,以酸胀感为度,再以掌根按揉膀胱经的上述穴位,操作5分钟。
-
肺经
概述:肺经:1.手太阴肺经的简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
-
曲泽
曲泽穴位于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仰掌,微屈肘取穴。曲泽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一般直刺0.5~注意:曲泽针刺时须避开肱动脉和肱静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刺络放血者除外。治疗高血压:针刺高血压患者曲泽后,大多数患者血管舒张,血压不同程度地降低。
-
库房
两肌由肋间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肋颈干的最上肋间动脉。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主治病症:库房穴主治咳嗽,胸痛,胁胀,气喘,咳逆上气,呼吸喘促,咳唾脓血,痰多,咳吐脓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气肿胸膜炎,胸胁胀痛,肋间神经痛,胸胁胀满等。斜刺或平刺0.5~
-
五俞穴
五俞穴即五输穴。这是以水之源流,比喻脉气流行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
-
脑溢血
针灸治疗:急性期以风池、风府、承浆、人中、十宣等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留针。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五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斜刺(与皮肤呈45°角)三阴交,深1.0~分别直刺极泉、尺泽及委中,深1.0~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腰椎穿刺检查可发现颅压增高,脑脊液呈均匀的血性。
-
急性脑血管疾病
概述:急性脑血管疾病为病症名。本病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主要包括脑血栓杉成和脑栓塞。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指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
-
寸脉
寸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即寸关尺三部的脉搏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寸口脉
寸口脉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的脉搏。属太阴肺经。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
子母配穴法
子母配穴法为配合子母补泻法而采用的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为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又如肺经实证,可泻本经(金)子穴尺泽(水),或子经(肾经)的穴位,称实则泻其子(金生水)。
-
五腧
五腧即五输穴。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日:“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尺脉
尺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尺肤诊
尺肤诊即诊尺肤。肘关节内侧(尺泽穴)至寸口的皮肤,称尺肤。诊察这部分皮肤的缓急、滑涩、寒热等情况,结合全身症状、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
泻肺
泻肺是一种清泻肺内蕴热的方法。肺中伏热,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身热不退、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肺俞、中府、尺泽、鱼际等穴,针用泻法。若痰阻胸膈、喘不得卧者,宜选中府、太渊、天突、膻中、丰隆、内关等穴,针用泻法。
-
宣肺
宣肺是一种宣通肺气的方法。肺气不利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等症。针灸常选肺俞、中府、列缺、合谷、尺泽、风门等穴为主。根据疾病性质,采用不同补泻手法。宣肺又称宣白。肺主宣散,肺气不宣则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宜用麻黄、北杏仁、桔梗、紫菀、紫苏之类宣通肺气,化痰止咳。
-
下竟下
下竟下为《内经》诊法对体表部位的划分。是前臂内侧近端,下三分之一的尽端,至肘横纹的尺泽,为测候腰股下肢的部位。《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是对前臂内侧皮肤(尺肤)诊察部位的划分。上竟上,是前臂远端上三分之一的尽头,即鱼际部,为测候胸中和咽喉的部位。
-
肺热
概述:肺热:1.因外邪犯肺化热或内热引起的肺脏病症;2.经外奇穴名。主要表现为面红、发热、咳嗽、痰黄黏稠,或喘促,或咳吐脓血、胸痛,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等。针灸常取尺泽、鱼际、丰隆、风门等穴。出《新医疗法汇编》。主治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一般针直刺0.5~或用隔蒜灸法。
-
养阴润燥
养阴润燥又称滋阴润燥。润燥法之一。症见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质红、脉细数。针灸常选肺俞、太渊、尺泽、鱼际、复溜等穴。治疗燥伤肺胃阴液的方法。症见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肠燥便秘,可用增液汤。
-
十二经动脉
《针灸甲乙经》所载十二经动脉为: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经渠;手少阴心经的极泉、少海;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足少阳胆经的听会、上关;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冲门;足少阴肾经的太溪、阴谷;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足阳明胃经的大迎、人迎、气街、冲阳;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五里、阴廉;
-
上取
概述:上取为针灸治法术语。《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如《肘后歌》:“腿脚有病风府寻”;鹤膝风刺尺泽、曲池等。如气积胸中,针人迎、天突、廉泉等穴位。下病上取为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子宫脱垂,用蓖麻子仁捣碎敷百会穴等。
-
清热解表
概述:清热解表为治则之一:1.以清热方法治疗风温表证;针刺一般常用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针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用辛凉解表药治疗风温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代表方剂如银翘散。适用于里热较重而表证较轻的治法。
-
冷渊
冷渊即清冷渊。见《图翼·天元太乙歌》:“五般肘痛针尺泽,冷渊一刺有神功。”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屈肘取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本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配支沟治胁痛;配臂臑治臂不能举。一般直刺0.5~
-
降气
降气为理气法之一。降气又称下气,降逆下气。是治疗气上逆的方法。用于喘咳,呃逆等症。常用药物有苏子、半夏、丁香、旋复花、代赭石、前胡、白前等。如肺气上逆,则咳嗽哮喘、痰多气急。针灸常选肺俞、尺泽、膻中、天突、丰隆等穴,针用泻法。针灸常选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等穴,针用补法;
-
夺命
概述:夺命为经外奇穴名。《医学入门》名惺惺。别名虾蟆、惺惺。出《针灸聚英》。位于肩髃与尺泽穴连线的中点,当肱二头肌中。功能主治:主治头晕,丹毒,上臂痛等。主治昏厥、上臂痛、丹毒等。刺灸法:直刺,0.5~或艾条灸5~
-
关脉
关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