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粱厚味
膏粱即膏脂与粱米,泛指肥甘美味食物。膏粱厚味是指油腻或味道浓厚的食物。长期多食此类食物,不但损伤脾胃,还易发生痰热和疮疡等病证。如膏粱之变指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使体内湿热蕴积生毒,好发疔疮痈肿等疾患。《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梁(粱)之变,足生大丁(疔)。”
-
小腹疽
概述:小腹疽为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小腹痈。为生于腹部脐下气海、关元穴附近的腹皮痈。少腹疽的病因病机:有头疽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李杲
简介: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
二连汤
《家庭治病新书》:二连汤:处方:胡连8分,川黄连8分,川芎8分,土牛膝1钱5分,薏苡仁2钱,土茯苓3钱。摘录:《银海精微》卷下《外科百效》卷二:组成:黄连、连翘、升麻、牛蒡子、白芷各等分。主治:膏粱厚味,胃经积热,腮肿作痛,或发寒热者。加减:如连耳上太阳部分肿,属风热,加羌活、防风;主治:杨梅疮。
-
烂喉风
烂喉风病名。系指患喉风后咽喉溃腐者。症见咽喉肿痛腐溃、色灰白或灰黄,边缘不齐,口出臭秽之气。饮食吞咽疼痛,伴发热恶寒,二便秘涩,舌苔黄,或厚腻,多因肺胃热毒积盛,薰灼咽喉,热胜肉腐,或过食膏粱厚味所致。治宜解毒消肿,清热止痛。方选银翘散、普济消毒饮加减。外治以冰硼散。
-
发际发
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
-
悬丁
悬丁病名。系指悬雍垂卒然肿大,红紫疼痛,吞咽不利的疾病。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其病因多因过食膏粱厚味,外感风热而致火毒上冲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方用凉膈散等加减。
-
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
《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年5月5日印发,国中医药办发〔2009〕15号。薄荷梨粥:薄荷3g、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3.桑叶10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功能:清热宣肺适应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
金液戊土丹
处方:人中黄1两,乌梅肉1两,茯神1两,胡黄连1两,五味子1两,石菖蒲3钱,辰砂3钱,雄黄3钱,远志3钱,消石3钱,牛黄1钱,冰片1钱,金箔20张(为衣)。主脱疽及疔毒发背,先因纵食膏粱厚味法酒,又或丹石补药,勉力入房,多致积毒脏腑,久则胃汁中干,肾水枯竭,不能上制心火,以致消渴、消中、消肾。
-
饮食护理
1.向患者宣传中医对饮食卫生的原则要求(饮食有节、清淡、杂食、富有营养),解释各种治疗饮食的目的意义,使乐于接受适合病情的饮食。(2)饮食应适合体质:老年人、幼儿及重病、久病初愈时,脾胃功能差,应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消化能力好转后,逐渐增加食量,可进荤腥食物。补药忌茶叶、萝卜;接骨药忌酸辣、荸荠;
-
口破
口破的治疗:《外科正宗》卷四:“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此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发之,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丹皮、肉桂以为引导…《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宜局方凉膈散;心脾有热亦口糜,宜升麻散;内热亦口糜并咽喉肿痛,宜冰柏丸。”
-
少腹疽
又名小腹疽、小腹痈、丹毒痈。少腹疽的病因病机:有头疽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又名腹痈、肚痈。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内伤燥痰
《症因脉治·内伤痰症》:“燥痰之症,咳嗽喘逆,痰火上升,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嗽不已,面赤气升,此内伤燥痰之症也。”多因肺肾阴亏,或膏粱厚味,肠胃积热,火灼津液而致。选用二冬二母汤、二母固本丸、养阴清肺汤等。痰证之一。《医学入门》卷五:“升于肺,多毛焦,面自如枯骨,咽于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
-
积热喉痈
积热喉痈病名。见《喉科紫珍集》上卷。多因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致使胃中积热上攻而成。症见悬壅垂旁红肿疼痛,似乳蛾。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方选牛蒡解肌汤或普济消毒饮加减。
-
喉闭
喉闭病证名。见《儒门事亲》卷四。①系指咽喉肿起,喉道闭阻的病证。多由肝肺火盛,复感风寒或过食膏粱厚味而成。治宜疏散外邪,消肿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脓成时可刺破排脓,外吹冰硼散,或刺少商、合谷穴出血。②喉痹的别称。本病类今之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等。
-
过桥疳
《疡医大全》卷十七:“过桥疳,生咽喉之下,肺管之上,看之不见,吹药不到,饮食妨碍,此杨梅结毒于肺胃也。”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喉疳初觉阴虚成,嗌干刺痛色淡红,肾火炎上金受克,破烂失音臭腐疼。”治法:属风热者,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用五宝散或搜风解毒汤。
-
白缠喉风
白缠喉风为病名。多由痰火邪毒内蕴,或过食膏粱厚味、煎炒炙煿火毒上炎所致。可选用三黄凉膈散、五味消毒饮、普济消毒饮等加减。多由脏腑积热,邪毒内侵,风痰上涌所致。《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
-
清凉甘露饮
《外科正宗》卷四:清凉甘露饮:处方:犀角银柴胡茵陈石斛枳壳麦门冬甘草生地黄芩知母枇杷叶各3克功能主治:清热养阴。治情志不遂,过食膏粱厚味,痰火内蕴,致患茧唇,唇部高突坚硬,或损破流血。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淡竹叶20片,灯心20根,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
秘方枳壳汤
《医学正传》卷五引《局方》:方名:秘方枳壳汤别名:枳壳汤、枳壳川连汤组成:枳壳1两(麸炒黄色),黄连2两(以槐花4两同炒,去槐花不用)。主治:大便肠风下血。膏粱厚味,致热积腹痛。用法用量:量水煎浓汁,食前温服。附注:枳壳汤(《杏苑》卷五)、枳壳川连汤(《症因脉治》卷四)。
-
内伤噎隔
多因忧愁郁结,五志之火皆动,日夜煎熬,津液干涸,或膏粱厚味,辛辣炙煿,恣意不谨,积热消阴等所致。生脉散加养血之药,若凝窒已久,痰涎聚结于胃脘,不可用凝滞之药,先用清痰清火,开豁化痰,宜《金匮要略方论》麦门冬汤冲竹沥、姜汁:芦根汁,以开通中脘结痰,随以养阴生津治本。
-
腹胀·脾实证
腹胀·脾实证(abdominaldistensionwithexcessivespleensyndrome)又称脾实腹胀,是指过食膏粱厚味,湿热伤脾,以腹胀,面目黄肿,夜不得寐,肚腹时热,小便赤色,大便或结,或时作痛,或泻下黄沫,肛门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腹胀证候。
-
痰火耳聋
痰火耳聋病证名。见《医学入门·耳》。指耳聋因于痰火郁闭而发。前人认为以膏粱厚味导致两耳蝉鸣,热郁甚则气闭耳聋。《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以聋之为病,多由痰火郁络,非磁石镇坠,乌桂椒辛、菖蒲辛散以通利老痰,则郁火何由而开。”宜化痰清火,方用龙芩丸、黄连温胆汤、滚痰丸、二陈汤加芩、连、竹茹等药。
-
伤中
针刺伤膈膜·伤中:伤中指针刺伤膈膜。出《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伤及中焦脾胃之气·伤中:伤中指伤及中焦脾胃之气。过食腻滞,或嗜酒无度,或过食膏粱厚味,或劳倦过度而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
-
热胀
见《兰室秘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证治汇补·胀满章》:“热胀宜清,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因湿热之气不得施化,壅滞于中而成腹胀者,宜以苦寒药治之。《医学准绳·六要》:“有火盛阴虚,热乘血分者,其腹虽胀而不甚大,按之益坚,小便黄赤,大便秘涩,其脉数实细小,不可误作湿食治。盖消导则阴愈伤;参见胀病条。
-
呛食风
呛食风病名。系指胃中伏火,上灼咽喉,或过食膏粱炙煿,醇酒厚味,致咽喉或舌、上腭等处肿生血泡的病证。《喉风论》:“此症因饮食煿炙,膏粱厚味,偶一触动,陡走血泡,咽喉舌腭,不拘其部,即时胀大,吐咽有妨,宜刺破其泡。”治宜选用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呛食喉风条。
-
内伤牙衄
《症因脉治》卷二:“内伤牙衄之症,身无表邪,牙龈出血,一涌而上,来血甚多,此阳明经牙衄之症;因多进膏粱厚味,或饮酒过量,嗜食辛辣炙煿,使肠胃积热,血中伏火或肾阴不足,水中之火上炎所致。肠胃积热者,治宜清胃,用升麻清胃散加酒制大黄;《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
酒毒发
出《外科大成》卷二。该病因过于饮酒,膏粱厚味积毒所致。多发于脊背等处,初发如弹丸大小,渐大如拳,皮色不变,触之坚硬如石,患处时麻时木,疼痛剧烈,且可伴见全身拘急,二便涩滞,头面手足虚肿,泄泻似痢等全身症状。治疗初宜清热解毒,可服连翘消毒饮,进汤服内托黄芪散。余可参外痈及疽条。
-
积热泄泻
积热泄泻的病因病机:积热泄泻因多进膏粱厚味,酒湿辛辣等物,热积肠胃而致。积热泄泻的症状:《症因脉治》卷四:“积热泄泻之症,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时或疼痛,小便赤涩,泻下黄沫,肛门重滞,时结时泻。”积热泄泻的治疗:积热泄泻治宜清肠胃积热,方如黄连枳壳汤、龙胆泻肝汤、清胃汤等。元气虚者加人参。
-
积热三消
积热三消证名。因多食膏粱厚味,积湿成热所致的三消证。热积于胃为中消,证见烦热多食,食下则饥,口臭,治宜清胃养阴,用清胃汤加干葛。热流于下为下消,证见小便频数,如膏如油,足心常热。热在膀胱者,治宜清热祛湿,选用八正散、龙胆泻肝汤;热在肾者,滋阴泻火,用知柏八味丸、文蛤散。参见消渴条。
-
喉疳
喉疳病名。类今之奋森氏咽峡炎、咽部梅毒等。本病原因颇多:首先外受风热,热灼肺阴,咽喉失养可致本病。其次胃经蕴热或过食膏粱厚味,火热上攻咽喉也可致本病。再其次杨梅结毒未尽,潜伏血脉之中,其毒结咽喉也致本病,治宜解毒去腐,用五宝散加减。《洞天奥旨》卷十二:“喉疳之疮,即双蛾之症也。”参见喉蛾条。
-
飞丝毒
飞丝毒为病名,即呛食风。呛食风指胃中伏火,上灼咽喉,或过食膏粱炙煿、醇酒厚味,致咽喉或舌、上腭等处肿生血泡者。《喉风论》:“此症因饮食煿炙,膏粱厚味,偶一触动,陡起血泡,咽喉舌腭,不拘其部,即时胀大,吐咽有妨,宜刺破其泡。”治宜清热降火,解毒消肿。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
肠痈腹痛
肠痈腹痛病证名。或劳动跌仆,损伤气血;或六淫之邪内伏;证见缩脚皱眉,小便为淋,痛有肿处,手不可按,夜来每发寒热,或绕脐生疮,或腹皮紧急,肌肤甲错,或时时出汗。(见《症因脉治·腹痛论》)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排脓。内蓄血者,用大黄牡丹皮汤、桃仁承气汤。本证见于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