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
肛人体部位名。即肛门。《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详肛门条。
-
贯穿结扎法
贯穿结扎法痔疮结扎疗法的一种。贯穿结扎法操作方法:局麻或腰俞麻醉后以O.1%新洁尔灭棉球清洁肛管及直肠下段,再用双手食指扩肛,使痔核暴露。将已贯穿痔核的双线交叉放置,并用剪刀沿齿线剪一浅表裂缝,再分端进行“8”字形结扎或作“回”字形结扎。结扎完毕后,用弯血管钳挤压被结扎的痔核。
-
内括约肌潜行切开扩张疗法
内括约肌潜行切开扩张疗法是治疗肛裂的一种手术疗法。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麻下,左手食指摸准环形内括约肌,并稍作固定,右手持眼科白内障刀,自肛缘刺入肛管皮下(截石位3、5、7、9点任选一处),刺入方向与肛管平行,刺入深度不超越齿线,对准内括约肌,向外下方切开0.3cm~扩肛时动作要刚柔结合,切忌粗暴猛力。
-
内痔·气滞血瘀证
定义:内痔·气滞血瘀证(internalhemorrhoid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舌苔白或黄,脉弦细涩为常见症的内痔证候。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
孩儿散
处方:熊胆5分,孩儿茶2分,片脑1分。功能主治:肛脱热肿。摘录:《东医宝鉴·外形篇》卷四引《医学入门》《东医宝鉴 外形篇》卷四引《医学入门》:方名:孩儿散组成:熊胆5分,孩儿茶2分,片脑1分。用法用量:涂肛上,热汁自出而肛收。制备方法:上为末,人乳调。附注:本方方名,疑为 孩儿茶散。
-
翁立平
翁立平,1962年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熟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常熟市科研课题3项,发表论文近十篇。
-
单纯结扎法
单纯结扎法,医疗技术名。治疗肛门内痔仅只用结扎疗法者。其法系经肛门部位清洁消毒,在局部麻醉条件下,使内痔暴露于术野,以7号医用丝线或药线作成瓶口结扣住痔核根部,渐抽渐紧,可见痔核变深紫色,将线头绞紧绝其血脉,促其痿缩坏死脱落,线头留在肛外,以胶布粘住贴在肛边,已扎住的痔核推进肛门复位,外盖纱布保护。
-
探肛筒
探肛筒肛肠科医疗器械之一。临证可用以检查诊断肛肠疾病。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一。类似于今日之窥肛器。
-
尾须
尾须是昆虫最后的体节(第10或第11腹节)的肛上板(epiproct)和肛侧板(paraproct)之间的膜状部,向后方延伸的1对突起,由幼虫附肢的原基变化而来的。具有感觉器官的机能,可起接触刺激和空气的流动,以至声音感受器的作用。缨尾目、襀翅目、蜉蝣目为长的丝状,由许多节所组成;
-
肛门外括约肌切断术
肛门外括约肌切断术适应证适用于外括约肌持续痉挛,溃疡表浅,病程较短的肛裂。术前准备、麻醉同肛裂切除术。手术步骤在裂口的正中作一纵行切口,上至齿线,下至肛缘外2cm。修剪皮缘后用油纱布压迫止血,外用纱布覆盖。术中注意事项如有皮垂、肛乳头肥大,肛窦炎,应予切除;如有内痔,则先处理内痔。
-
紫堇花
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ZǐJǐnHuā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紫堇的花。附方:治大人小儿脱肛,每天冷及吃冷食即暴痢不止,肛则下脱,久疗不瘥:春间收紫堇花二斤,暴干为散,加磁毛末七两,相和研细,涂肛上纳入,即使人噀冷水于面上,即吸入肠中,每日一涂药、噀面,不过六七度即瘥矣。忌生冷、陈仓米等物。
-
脱肛·血热肠燥证
定义:脱肛·血热肠燥证(rectalprolapsewithpatternofbloodheatandintestinedryness)是指血热肠燥,以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肛内肿物脱出,疼痛带血,腹部胀满,溲赤,舌质红,舌苔黄燥,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脱肛证候。又称脱肛痔,截肠(《外科大成》卷二)、直肠脱垂、州出(出《五十二病方》)。
-
悬珠痔·湿热下注证
定义:悬珠痔·湿热下注证(fibropapillomaofanus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肛周潮湿、潮红、有灼热感,肥大的肛乳头充血、水肿,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悬珠痔证候。患者肛乳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有排便不畅或下坠感、里急后重感,或见痔核脱出肛外。
-
肛管
肛管(analcanal)是指上与直肠末端相接,下至肛门缘的消化管末端。解剖学肛管(anatomicanalcanal)是指齿状线至肛缘的部分。解剖肛管即齿线以下的部分,而外科肛管全长约5cm,下自肛缘,上至直肠壶腹下方缩小部,表面上2/5系直肠粘膜,下3/5为肛管皮肤。
-
肠痔
肛门部痈疽。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诸痔皆由伤风”。巢元方之诸痔系指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也。其肠痔系“肛边肿核痛,发寒热而血出者,肠痔也”。即因肛门周围因痈疽形成周围脓肿,并由此而伴有恶寒发热者。参见肛门痈条。
-
牝痔
肛门痔漏之一种。出自《五十二病方》。该书多条论述对牝痔之证候、并发症、治疗、手术已有不少正确的认识。如:“牝痔之入窍中寸…即肛边有漏孔,漏管弯曲,便后出血的病症。相当于肛漏。又《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描写牝痔症状为:“肛边生疮而出血也。”
-
王嘉麟
现任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肛肠科学术带头人。作为国家级指导老师,共指导学术继承人5名,代表作如《痔瘘中医治疗经验》、《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手册》、《实用中医学》等著作,发表“混合痔剥离结扎410例元气疗效观察”、长效麻醉2号用于肛门手术止痛疗效观察“等学术论文10余篇。
-
丁义江
丁义江,1946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主任,全国中医肛肠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兼江苏省中医肛肠学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上虚下实
上虚下实为证候名,指正气虚于上而邪气实于下的病理变化。如气虚脱肛患者合并肛周感染,上见头眩耳鸣,下见肛周灼热疼痛,法当先治其实,后治其虚。又如病人素有心悸怔忡,心血虚损之证,属上虚,又患湿热痢疾,见腹痛,下利赤白,一日多次,苔黄腻等邪气实于下之证。
-
拔管方
《外科方外奇方》卷二处方紫硇砂4分,蜣螂5分,红升丹4分,冰片4分。制法上为细末。主用法用量吹入。《疡科纲要》处方壁虎尾尖。用法用量量管之大小,剪取一段插入管中。《疡科纲要》处方有尾五谷虫。制法漂浮,炙焙存性,飞面和为条。功能主治肛疡成管者。
-
触手动物
(1)按屈肯塔尔(W.Kükenthal)和克伦巴奇(T.Krumbach)分类法,为箒虫类和苔藓虫类的合称;它与毛颚动物、须腕动物、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共同构成原体腔动物。由中体腔膨出而形成之触手冠(总担)上长有成排触手,而形成触手环(tentacularcirclet)。口位于触手环之内侧,肛门在其外侧。幼虫皆为担 幼虫型。
-
王业皇
王业皇,1956年生,江苏南京人,大专学历,主任医师,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副主任,全国中医肛肠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南京市中医院(邮码:210001)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肛肠疾病,如慢性便秘、高位复杂性肛瘘、环状混合痔、大肠肿瘤等。
-
周玉祥
周玉祥,1947年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大肠炎性疾病;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周玉祥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出版《痔与肛瘘中医治疗》专著一部。
-
阴蚼
出处:《医林纂要》拼音名:YīnQ 来源:为平胸龟科动物大头平胸龟的全体。原形态:体略呈扁圆形,腹背均有坚硬的鳞甲,甲长约16厘米,宽约12厘米。肋鳞甲两侧各4枚;缘鳞甲每侧11枚,形状大小不一;生境分布:栖于山溪中,能爬登岩石。性味:甘咸,寒。功能主治:滋阴清热。治久泻,久痢,痰疟,去疟母,杀疳匿。
-
生硫饮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一引《直指》,名见《卫生鸿宝》卷一:组成:生硫黄末。主治:嗜酒,任气,血凝于气,则为气鳖;嗜酒痼冷,败血入酒,则为血鳖;大者如鳖,小者如钱,上顷人喉,下蚀人肛,或附胁背,或隐肠腹。
-
皂荚刺丸
《圣惠》卷七十二:组成:皂荚刺1两(炒令黄),野狸头1个(烧灰),猬皮1片(炙令黄),麝香1分(研入),乌蛇肉1两(酒拌,炒令黄),槐子仁1两(微炒),(?《圣惠》卷六十:组成:皂荚刺2两(烧令烟尽),臭樗皮1两(微炙),防风1两(去芦头),赤芍药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主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
-
桑木耳散
《圣惠》卷六十:方名:桑木耳散组成:桑木耳1两(微炒),槐木耳1两(微炒),猬皮1两(炙黄焦),枳壳3两(麸炒微黄,去瓤),当归1两(锉,微炒),羌活1两。主治:痔疾,肛边痒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粥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猪胆煎
《圣惠》卷八十九:方名:猪胆煎组成:猪胆1枚,龙脑1分(钱),马牙消半两。制备方法:上为末,都拌匀,纳猪胆中,牢系,悬于壬方,阴干后取出,纳瓷盒中。主治:口中干燥无津液而渴。用法用量:每服2丸,含化咽津。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卷一七八引作 猪胆丸。主治:锁肛证。以竹管插入肛门,方逼胆汁入,即通。
-
蛙鸡灰散
《卫生总微》卷十二:方名:蛙鸡灰散组成:长脚蛙青背1枚,鸡骨1分(同烧灰)。主治:小儿肾疳成(匿虫),肠虚,虫蚀下部肛肠等。用法用量:吹入下部令深入。数用大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大汗腺
大汗腺指人的顶浆分泌的汗腺。形态与小汗腺相似,分泌物虽然与各大汗腺有所不同,但是都与汗无关。有腋腺(glandulaeaxillares)、耳垢腺(glandulaeceruminosae)、乳晕腺(glandulaeareolares)、肛周腺(glandulaecircumanales)、睫毛腺(glandulaeciliares)、鼻翼汗腺(glandulaesuboriferaenasales)等。
-
无环节蠕虫类
无环节蠕虫类是O.Bütschli和W.Kükenthal分类系统中蠕形动物门的第一亚门,包括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 形动物和内肛动物。此类不分体节,具原肾管(线虫类除外),软组织发达(线形动物、 形动物除外),无真体腔。
-
无体腔类
(1)无体腔类是没有真体腔的动物。(2)无体腔类是原体腔类中,如扁形动物、纽形动物和内肛动物等,原体腔(初生体腔,即囊胚腔)几乎由中胚层细胞(柔软组织)完全被包埋的动物。〔3〕无体腔类是不具真体腔、原体腔和腔肠的,即体内完全没有空腔的动物。
-
藤牡丹属
中文名藤牡丹属拼音名tengmudanshu拉丁名Diplectria中国植物志53(1):267描述AnplectrumGray藤牡丹属,野牡丹科,2种,分布于印度至马来西亚,其中A.glaucum(Jack)Triana我国海南亦产之。缠绕状灌木;花小,4数,组成聚伞花序,再排成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肛珠多数,生于中轴胎座上;种子小,多数,楔形,具棱。
-
湿阻证模型
湿阻证模型是模拟和复制中医湿阻证的临床证候和病理特征的动物模型。郭金龙等用体重190g~将造型箱的温度保持在29~每日每只动物给予20%的蜂蜜饮料50ml,造型开始时及造型后第48、96小时,每只动物给予猪脂20g。湿阻造型时间共120小时。主要生物学特性表现为体温升高,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舌象类白腻苔。
-
外用剂
外用剂,是治疗疮疡、皮肤、肛肠、妇科等疾病的功效独特的一类方剂。其主要的方法有外敷、贴膏、掺撒及熏洗等。
-
冲洗疗法
冲洗疗法(irrigationtherapy)为外治法。《中医药学名词》(2004):冲洗疗法是指用药液反复冲洗患病部位,以治疗五官科疾病、妇女生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肛肠疾病等的方法。《中医大辞典》:冲洗疗法即以药液直接冲洗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
塞药法
塞药法(suppositorymethod)是指将药物制成栓剂,或涂抹在灭菌棉条、纱条表面,纳入肛内的治疗方法。
-
息肉痔·脾气虚证
定义:息肉痔·脾气虚证(rectalpolyp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气虚,以肿物易脱出肛外,脱出不易回纳,表面增生粗糙,或有少量出血,大便溏薄,常伴有泡沫和黏液,面色萎黄,纳差,形瘦,肛门松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弱为常见症的息肉痔证候。息肉痔相当于西医的直肠息肉、结肠息肉。
-
直肠痢
直肠痢病名。痢疾之随食随痢者。《六因条辨》:“伏暑痢色如冻,杂如水谷,肛垂里急,随食随痢,完谷不化,此直肠痢也。”治宜温脾涩肠,用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丸、补中益气汤等方。参见痢疾条。
-
体气
体气病证名。人体局部汗腺分泌一种有特异气味之病证。该证多因遗传或湿热内郁所致。所发多见于腋窝,其他如脐窝、外阴、肛围、腹股沟或乳晕等处亦有所见。证见局部之汗腺分泌物带有特有之汗臭味,或如狐臭,严重者可在较远处即可闻知。治宜常以五香散(《外科正宗》方)擦之,或用枯矾粉干扑,或密陀僧散加枯矾粉外扑。
-
核桃痔
核桃痔病名。相当于肛漏合并痔疮者。《外科大成》卷二有:“肛外一边,形如核桃,有孔肿痛流脓。”一般以外治法为主,如用挂线疗法或手术切开疗法治疗。同时配合内服药物治疗,如可服用蜡矾丸收口。
-
恶黑色素瘤
疾病分类:肿瘤科,眼科疾病概述: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较少见须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肛管肿瘤的0.2%~90%发生在齿线肛管处,其余发生于肛周皮肤。以老年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仅侵及结膜者,在彻底切除后缺损区行羊膜移植,若累及角膜,需彻底切除病灶,然后对角膜缺损区行板层角膜移植。
-
肛门皮包
肛门皮包病名。婴儿先天性肛门外闭锁症。见《医门补要》卷上:“初生婴儿,肛门有薄皮包裹,无孔。用剪刀剪开薄皮,以药速止其血,则肛自通。”治宜外科手术修复。
-
肛门
概述:肛门:1.耳穴名;肛门穴位于三角窝前方的耳 处。主治病症:肛门穴主治痔疮、肛裂。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人体部位名·肛门:肛门指直肠下端的口儿,粪便由此排出体外。肛门又称魄门、后阴、谷道,简称肛。具有排除粪便和控制排便的功能。《证治要诀》:“肛门者…
-
翻花痔
翻花痔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本病因患痔夹感热毒,气血壅滞所致。症见肛肠痔脱出,其形如翻花状,肉色紫黑,痛流血水。出血者:治宜凉血解毒。内服犀角地黄汤;脱出者:可补益升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外治用荆芥、防风、朴硝煎汤熏洗,或配合擦万忆膏及结扎疗法;热毒炽盛者可服中黄丸。相当于三期环状内痔。
-
大肠泻
大肠泻为病证名,指大肠受病而引起的泄泻。《幼科发挥》:腹泄“自大肠来者,则变化尽而成屎,但不结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寒湿偏盛者,多兼泄泻清稀,肠鸣腹痛,治宜温化寒湿,用平胃散加肉豆蔻;湿热偏盛者,则泄下灼肛,小便短赤,宜清热利湿,用葛根芩连汤加银花、木通之类。
-
肛肿
肛肿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又名翻肛。即肛门红肿翻出。多因小儿积热太盛,下移大肠,流注肛门,或因大便困难,便时努张所致。治宜清热通便。用调胃承气汤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外用荆芥、生葱煎水洗净后,再以蟠龙散涂敷局部。
-
除热结肠丸
处方:黄连半两,柏皮半两,苦参半两,鬼臼半两,独活半两,橘皮半两,芍药半两,阿胶半两。功能主治:小儿热,下黄赤汁沫及鱼脑杂血,肛中疮烂,坐(匿虫)生虫。(冬无蓝汁可用蓝子1合舂蜜和丸)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疳疮内蕴湿热,外显血燥,结肠丸专泄湿热,仅以鬼臼杀毒邪,独活以散风热。
-
地黄余粮汤
处方:熟地黄、禹余粮、五味子。功能主治:久痢,阴伤气陷,肛坠尻酸。各家论述:肛门坠而尻脉酸,肾虚而津液消亡之象,故以熟地、五味补肾而酸甘化阴,余粮固涩下焦,而酸可除,坠可止,痢可愈也。摘录:《湿病条辨》卷三
-
归肠散
处方:橡斗子半两(蜜炙黄),木贼半两(烧灰留性)。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肠虚脱肛。用法用量:每服1钱,乳食前陈米饮调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