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里水
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
-
肺水
肺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脾水
概述:脾水(edemaduetodysfunctionofspleen)为病证名。脾虚运化无力,故脘闷纳减,腹胀便溏。方义: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三焦俞调整气化功能。水分为分利水道、利尿行水的效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又称水气。
-
肾水
肾水的治疗:阴水·肾气衰微的症状:全身高度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腹大胸满,卧则喘促,腰部冷痛酸重,纳少、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萎黄灰滞或 白,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舌质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
-
肝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玄水
指先从头面渐及下肢的水肿。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心水
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白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胆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胃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小肠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黄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黑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赤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青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正水
2.十种水病。正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称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等十水为正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
悬水
悬水病名。即玄水。十水之一。《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悬水者,先从面肿至足,其根在胆。”参见玄水、十水条。
-
聚天冬氨酸钾
概述:聚天冬氨酸钾(PotassiumPolyaspartate)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A.4.3.7乙腈(色谱级)。A.4.3.11衍生剂:向10mL容量瓶中加入100mg邻苯二甲醛(OPA)、200μL巯基乙醇以及1mL甲醇,然后用pH值为10.5的0.1mol/L十水合四硼酸钠缓冲液定容。注:两次恒重值在最后计算中,取质量较小的一次称量值。
-
风化
中医:风化为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为风化。”十水合碳酸钠(Na2CO3·10H2O)和芒硝(Na2SO4·10H2O),放在干燥的空气中会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因为常温常压下这些水合物的水蒸气压大于空气中水蒸气分压,所以晶体会部分或全部失去水合物中的结晶水,使原有的晶形受到破坏。
-
神效葶苈散
别名:神助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葶苈散(《圣济总录》卷七十九)。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圣惠》卷五十四:方名:神效葶苈散别名:神助散、葶苈散组成:甜葶苈3两(隔纸炒令紫色),牵牛子2两半(微炒),猪苓2两(去黑皮),泽泻2两,椒目1两半(微炒)。用药禁忌:不得吃盐及诸面食。
-
石水
《症因脉治》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肿,即《内经》肾水证也。石水的治疗:脉迟弦为肝肾真阳不足,脉细数为肝肾阴虚,治宜选用金匮肾气丸、河车丸、人参固本丸、家秘肝肾丸等方。《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
-
大肠水
概述:大肠水为病证名,是浮肿的一种类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列十水之一。指因大肠有病而引起的水肿。大肠水的病因病机:由大肠转化失常,气机紊乱,水湿内停,聚散无常所致。大肠水的症状:大肠水的症状为为浮肿,乍虚乍实(水肿时消时肿,时而便溏,时而便秘)。大肠水的治疗:大肠水治宜化湿利水,用胃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