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针灸治疗学
《当代针灸治疗学》为书名。石学敏主编。第一章,针灸治疗学概论,系统介绍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等内容;第二至第七章,治疗各论,分别介绍:急症、内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皮外科病症、五官科病症等内容;所选病种,基本概括目前常见针灸适应症。
-
针灸临证集验
《针灸临证集验》为书名。1980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王玲玲、王启才编著。2007年10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征集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以及其他一些国内知名针灸专家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病症的临床经验汇总而成的,涉及神经、精神系统常见的30多种病症。重点介绍专家们对这些病症的独特治疗方法和体会。
-
五行磁吸针磁疗针灸学
郭立文编。该书详细介绍了新型针具五行磁吸针的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具体介绍了心脏病、高血压、胃病、阳痿等45种内科病症,颈椎病、落枕、腰痛等15种外科疾病,痛经、月经失调、妇女更年期障碍等9种妇科病及7种五官科病症、6种儿科疾病的诊治方法,还收集整理了36种常见病、疑难病的奇效验方及11种癌症验方。
-
循经取穴
循经取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各条经脉所联系范围选取有关穴位,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它是选穴的基本原则。在临床主要指头面、躯干、脏腑方面的病症取用相关经脉四肢部的远道穴,但也包括病症所在的局部和邻近部经穴,故可分为循经远取和循经近取两类。
-
时方妙用
《时方妙用》综合性医书。清·陈修园撰刊于1803年。作者列述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科、眼科等多种常见病症,重点介绍这些病症的常用方。全书首论四诊,后分门别类各以病证为主,配以主治方剂和加减用法。现存二十余种清刊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
上热下寒针方
上热下寒针方指“上热下寒”病症针灸治疗方法,见吴岜《针方六集·尊经集》:“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下于经络者,针而灸之,气下而止,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
上寒下热针方
上寒下热针方指“上寒下热”病症针灸治疗方法,见吴崑《针方六集·尊经集》:“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火熨项与肩胛,令热上合乃至,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
上实下虚针方
上实下虚针方指“上实下虚”病症针灸治疗方法。见吴岜《针方六集·尊经集》“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通而决之,是谓解结。”
-
内经拾遗方论
《内经拾遗方论》为医方著作。宋·骆龙吉撰。撰年不详。作者鉴于《内经》一书所记疾病,虽有病因、证候,但缺方剂、治法,遂摘取其中62种病症加以注解,并为之拟定处方。其后明代刘浴德、朱练又续补88种病症,体例一仿前书,合编为四卷,改名《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现有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
针灸全生
《针灸全生》为书名。又名《铜人明堂针灸》。清·萧福安(学正道人)撰。成书于道光四年(1824年)。书中首载全身经穴及十四经穴图解、歌诀;《针灸全生》又名《同人针灸》。清·肖福庵撰。刊于1831年。首为周身经穴及十四经经穴图解歌诀,其次为多种病症的针灸取穴。
-
是动、所生病
是动、所生病为经脉病候用语。参见是动病、所生病:是动病为经脉病候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异常时所出现的病症。所生病为经脉病用语,是“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是从治疗的角度来谈经脉病。
-
备急针灸
《备急针灸》为书名。冉金丽、郗海铭编著。1997年10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1章述针灸治疗原则、选配穴规律及对异常情况的处理。第2章介绍对30种常见病症的针灸辨治。第3章说明230种常见西医病症的针灸治疗法。第4章阐明有关针灸的基础知识。
-
外经病
外经病即体表肢节的病症。与脏腑病相对而言。因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又将经脉行于脏腑的部分称内经,外络肢节的部分称外经。因而体表肢节的病症称为外经病。
-
常见病实用针灸配方
《常见病实用针灸配方》为书名。石学敏主编。2003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分三部分组成。第1部分包括针灸配穴原则、特定穴配穴法、醒脑开窍法等;第2部分从常见82个病种针灸配方进行论述;第3部分分别从“是动病”和“所生病”原文病症的证候分析和病症的证候的临床证治进行阐述。
-
阳病行阴
阳病行阴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即说明募穴可治疗六腑病症(阳病行阴)。参见阴病行阳:阴病行阳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即说明背俞穴可治五脏病证(阴病行阳)。
-
阴病行阳
阴病行阳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即说明背俞穴可治五脏病证(阴病行阳)。参见阳病行阴:阳病行阴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即说明募穴可治疗六腑病症(阳病行阴)。
-
杨敬斋
杨敬斋为明代针灸家。参见《杨敬斋针灸全书》:《杨敬斋针灸全书》为书名。《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署“建阳九十翁西溪陈言著”。刊行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书后载有各种病症的配穴图一百多幅,颇具特色。
-
医技便巧针灸指南
《医技便巧针灸指南》为书名。撰人不详。刊于1925年。四卷。前三卷非医学内容,第四卷分66部,介绍了各种病症的针灸治疗。
-
针术临床实践
《针术临床实践》为书名。陈积祥主编。1984年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中介绍针灸的治疗方法和120余种常见病症的针术治疗。
-
针灸浅说
《针灸浅说》为书名。安徽中医学院编。1959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含针灸发展史、经络、腧穴、针灸操作和各种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
针灸治疗手册
《针灸治疗手册》为书名。1.《针灸治疗手册》编写组编。1983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常用针灸疗法的基本知识、常用腧穴定位主治及57种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2.李倩侠编著。1953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
-
针灸临床实用歌诀手册
《针灸临床实用歌诀手册》为书名。苏北人民医院附设针灸训练班编。196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全身腧穴及常见病症选穴施治。
-
近取
近取为近道取穴的简称。近道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又称近部取穴、就近取穴,简称近取。与远道取穴相对。指在病症或病变的局部或邻近选取穴位。包括局部取穴和邻近取穴。
-
角窝上
概述:角窝上(jiǎowōshàngTF1superiortriangularfossa)为耳穴名。标准定位:角窝上穴在三角窝前1/3的上部。角窝上穴位于三角窝前上方。主治病症:角窝上穴主治高血压。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
角窝中
概述:角窝中(jiǎowōzhōngTF3middletriangularfossa)为耳穴名。标准定位:角窝中穴在三角窝中1/3处。角窝中穴位于三角窝中1/3处。主治病症:角窝中穴主治哮喘。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
顶旁二线
顶旁二线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顶旁一线外侧,距督脉2.25寸。自正营穴起沿经线往后刺2寸。主治肩臂、手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
宛陈则除之
宛陈则除之为治则之一。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通“郁”。宛陈是郁久陈积的意思。指对气血郁久,积瘀经络的病症,宜用针刺出血法,以活血祛瘀通络。
-
经络伤
经络伤为病症名。见《圣济总录》。由外伤所致的经络气血损伤。轻者气血受阻,局部肿痛,机能障碍;重者产生瘀血,疼痛严重。治宜通经活血。
-
经验取穴
经验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对于某些病症医生根据本人或他人的临床实践经验而选定有关穴位进行治疗。如癫痫取腰奇、内心俞;小儿疳积刺四缝等。
-
面颊
概述:面颊(miànjiáLO5、6icheek)为耳穴名。见《针灸穴位挂图说明》。标准定位:面颊穴在耳垂正面眼区与内耳区之间。面颊穴位于耳垂,当五、六区交界线的周围。主治病症:面颊穴主治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等。
-
骨繇者取之少阳
骨繇者取之少阳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繇,音义同摇。指对骨节纵缓摇动的病症,可取少阳经穴治疗。
-
看部取穴
看部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出《针灸大成》。指对头身部病症,按经选取有关的穴位。如上部病变多取手阳明经穴,中部病多取足太阴经穴,下部病多取足厥阴经穴,前膺病多取足阳明经穴,后背病多取足太阳经穴。
-
屏尖
概述:屏尖(píngjiānTG1papexoftragus)为耳穴名。标准定位:屏尖穴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屏尖穴位于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主治病症:屏尖穴主治发热、牙痛。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屏间后
概述:屏间后(píngjiānhòuAT11posteriorintertragalnotch)为耳穴名。标准定位:屏间后穴在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的前下部。屏间后穴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前下部。主治病症:屏间后穴主治眼病。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刺血等法进行刺激。
-
屏间前
概述:屏间前(píngjiānqiánTG21anteriorintertragalnotch)为耳穴名。标准定位:屏间前穴在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屏间前穴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位于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的前下部。主治病症:屏间前穴主治眼病。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刺血等法进行刺激。
-
艇中
概述:艇中(tǐngzhōngCO6、10icenterofsuperiorconcha)为耳穴名。标准定位:艇中穴在小肠区与肾区之间。艇中穴位于小肠穴与肾穴之间。主治病症:艇中穴主治腹痛、腹帐、胆道蛔虫症、腮腺炎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艇角
概述:艇角(tǐngjiǎoCO8angleofsuperiorconcha)为耳穴名。标准定位:艇角穴在对耳 下脚下方前部。艇角穴位于耳甲艇前上角。主治病症:艇角穴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就近取穴
就近取穴即近道取穴。近道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又称近部取穴、就近取穴,简称近取。与远道取穴相对。指在病症或病变的局部或邻近选取穴位。包括局部取穴和邻近取穴。
-
简易针灸手册
《简易针灸手册》为书名。王品山等编。1982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书述针灸基本知识、常用穴位的定位、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等。
-
简易针灸治疗法
《简易针灸治疗法》为书名。祁季槐编。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主要论述50多种病症的放血疗法和艾灸疗法,并附常见疾病刺血部位表、艾灸部位表。
-
新编外科针灸治疗学
《新编外科针灸治疗学》为书名。陆善钟、邱茂良编著。1955年上海干顷堂书局出版。全书分三章,分述外科针灸治疗原理、原则和八十余种外科病症的针灸治疗法。
-
窦太师秘传
《窦太师秘传》为书名。撰人不详。主要介绍针刺穴位、各种病症的针刺方法。现有清抄本存世。
-
暴病者取之太阳
暴病者取之太阳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指对急性病症的治疗可从太阳经着手。
-
安眠1
概述:安眠1为经外奇穴名。标准定位:位于翳风与翳明两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失眠,偏头痛,精神分裂症等。刺灸法:直刺1~1.5寸。
-
寿芝医集
《寿芝医集》为书名。清·王廷俊撰于1867年。本书辑录治案十余则,每则详述病程经过,辨析因、症、脉、治,处方附有方解,并介绍历代医家对此病症的一些分析和治验等。
-
杨旦升
杨旦升清代医家。字旭东,四川梁山县人。尝摘取《伤寒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中有关内容,编成《杨氏提纲医方纂要》,内述阴阳、五行、脏象、四诊、诸科病症等,后且有附方及辩证。现有刊本行世。
-
本草类方
《本草类方》为方剂著作。十卷。清·年希尧撰于1735年。本书系将《本草纲目》中的附方分类编辑而成。分为诸风、痉风、项强、癫痫、卒厥等113类,每类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药。现存多种清刻本。
-
胜玉歌
《胜玉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大成》。介绍杨继洲家传针灸治疗各病症的经验取穴。首称:“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七言韵语,专门介绍杨继洲家传针灸治疗各症的经验取穴。名为“胜玉”,含有胜过《玉龙歌》之意。
-
脬气不固
脬气不固指膀胱气虚,约束无力,而发生小便淋沥不断,小便失禁或遗尿的病症。脬,膀胱的别称。因膀胱与肾相表里,故此证与肾阳虚有关。治宜补肾固脬。
-
脉疝
脉疝病名。指小腹部胀满而伴有拘急疼痛的病症。《外台秘要》卷七:“少腹胀满,引膀胱急痛名曰脉疝。”治宜服七疝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