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阴
2.经外奇穴名。是男女外生殖器与尿道口的统称,是排尿和男子排精、女子排出月经及娩出胎儿的器官。《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主要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剖腹产术、子宫切除术、输卵管切除术(宫外孕)、卵巢囊肿切除术、膀胱及输尿管取石术、鞘膜翻转术、输精管结扎术的针麻用穴。
-
阴汗
《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去而然乎?”
-
下阴
下阴为人体部位名,即前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二阴指外生殖器(前阴)和肛门(后阴)。见《素问·金匮真言论》。
-
二阴
概述:二阴:1.经络名,指少阴。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代号KI。
-
后阴
后阴(anus)即“二阴”之“肛门”。肛门又名魄门、谷道。是大肠的下口,粪便排出的器官。《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阴缩
寒证居多。辨证论治:因寒入厥阴所致者,宜温散厥阴寒邪,用吴萸内消散、当归四逆汤等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谓足厥阴之筋伤于寒则阴缩也,宜吴茱萸内消散。因少阴直中,或大吐大泻而阳气外脱,宜回阳固脱,用大固阳汤,四逆汤加人参、肉桂。因阳明热邪陷入厥阴所致,症见腹满便秘、烦热口渴、脉实有力。
-
阳缩不伸
概述:阳缩不伸为症状名。指前阴内缩,包括男子阴茎、阴囊、睾丸上缩,及妇人阴户急,痛引少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谓足厥阴之筋伤于寒则阴缩也,宜吴茱萸内消散。因少阴直中,或大吐大泻而阳气外脱,宜回阳固脱,用大固阳汤,四逆汤加人参、肉桂。因阳明热邪陷入厥阴所致,症见腹满便秘、烦热口渴、脉实有力。
-
阴包
阴为阳之对,内属阴,包通“胞”,在此指膀胱和子宫,此穴在大腿内侧,主治膀胱和子宫疾患,故名阴包。此穴在大腿内侧,腘横纹内侧端曲泉穴直上4寸,当股内侧肌与缝匠肌之间凹陷中,犹如阴部之虚大有容之处,为足厥阴肝经潜行于双腿内侧,治腰尻引小腹痛、遗尿、失精、小便难诸病之涉及脬者。阴包穴主治妇科病:月经不调。
-
阴胞
阴包穴位于股前区,髌底上4寸,股薄肌与缝匠肌之间。阴胞穴主治病证:阴包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便不利,少腹疼痛,遗尿,癃闭,月经不调,两股生疮,腹痛,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现代又用阴包穴治疗痛经,尿失禁,腰骶神经痛,遗溺,尿闭,盆腔炎,腰腿痛,骶髂关节炎,腰肌劳损,腹股沟淋巴结炎等。
-
精室
概述:精室:1.经穴别名;溺窍内通于膀胱,精窍则内通于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为肾之所司,故前阴有病溺窍者,有病精窍者,不可不详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精窍上通精室,是生殖系统。女子胞是女性内生殖器官,而精室则为男性内生殖器官。精道:排出精液的通道。子系:又名子之系、睾系、阴筋。
-
阴寒
概述:阴寒:1.病证名;辨证论治:治宜温肾散寒。用金匮肾气丸加鹿茸、十补丸、加减内固丸等方。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前阴、睾丸、尻臀皆冷,恶寒喜热,阴汗如水,前阴痿弱,小便有余滴。用固真汤、柴胡胜湿汤等方。又有厥疝证,厥气上冲心腹、囊冷囊缩,宜用吴茱萸汤。治宜燥湿导痰,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羌活、防风等。
-
阴囊汗
是指仅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局部多汗潮湿的表现。或当归龙荟丸及二妙散俱效。《兰室秘藏》用清震汤、固真汤治阴汗,两丸如冰,前阴痿弱,小便黄,余沥臊臭,亦属湿热之症。《奇效良方》卷四十五:“前阴如冰冷,并阴汗,两脚痿软无力。”宜补肝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
-
宗筋
宗筋指腹部正中及脐旁的大筋,其下方聚于生殖器,主要功能是约束骨节,使关节能正常活动。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谓阴髦中横骨上下之竖筋也。上络胸腹,下贯髋尻…”《素问·痿论》:“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宗筋聚于前阴,故《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篇以宗筋代指阴茎及睾丸:“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
-
猪膏发煎
别名:膏发煎(《伤寒总病论)卷五)。谷气实,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由大劳大热交接,交接后入水所致女劳疸,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积聚癥瘕。各家论述:1.《金匮玉函经二注》:阳明不能升发谷气上升,变为浊邪,反泄下利,子宫受抑,气不上通,故从阴户作声而吹出。猪脂补下焦、生血、润腠理;
-
毛际
毛际(monspubis)为体表部位。又称阴阜。是指妇女前阴隆起的长有阴毛的脂肪垫。(毛际是指男女生殖器前阴上方的阴毛边际。)《黄帝内经素间·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
-
阴纵
又称茎纵。病因病机:多由肝经湿热所致。症状:《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病源流》:“阴纵,亦名阴挺。由前阴受热,则玉茎挺长不收,或肿胀而痿,或与股相磨难行,甚至两胁气逆上,手足倦弱。”用柴胡胜湿汤、小柴胡汤加黄连或黄柏、龙胆泻肝汤等方。甚者用三一承气汤。若肿挺减轻而坚块不消者,可用青皮配以散风药。
-
中医男科学
中医男科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认识男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发病规律,研究用中医药防治男子专有疾病以及研究男性性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汉代武威医简记载了男性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及前阴疾患。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举凡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精液病变、前阴病证以及其他男子杂病均有论述。
-
环俞
环俞主治病证:白环俞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白带,大小便不利,带下,现代又多用白环俞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疼痛,腰髋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尿潴留等。
-
玉房俞
玉房俞主治病证:白环俞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白带,大小便不利,带下,现代又多用白环俞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疼痛,腰髋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尿潴留等。
-
解脊窬
解脊窬主治病证:白环俞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白带,大小便不利,带下,现代又多用白环俞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疼痛,腰髋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尿潴留等。
-
白环俞
白环俞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白带,大小便不利,带下,现代又多用白环俞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疼痛,腰髋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尿潴留等。又名“玉房俞”。
-
急脉
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痛,月经不调,阴茎痛,腿痛,睾丸痛,外阴肿痛,现代又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子宫脱垂,睾丸鞘膜积液,阴部肿痛等。仰卧取穴。一般直刺0.5~急脉乃厥阴之大络,为睾丸之系带,治癫疝可灸之,不可刺。
-
玉环俞
玉环俞主治病证:白环俞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白带,大小便不利,带下,现代又多用白环俞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疼痛,腰髋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尿潴留等。
-
外生殖器穴
外生殖器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针刺麻醉资料汇编》。即前阴穴。位于人中沟上端。主要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剖腹产术、子宫切除术、输卵管切除术(宫外孕)、卵巢囊肿切除术、膀胱及输尿管取石术、鞘膜翻转术、输精管结扎术的针麻用穴。一般斜刺O.l~
-
阴处
概述:阴处:1.伏居于地下而未出地面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暗处·阴处:阴处是指暗处。《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阴处反明。”前阴部位·阴处:阴处是指前阴部位。
-
水通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伤寒小便不通:支沟、水通、阴谷。”水道为经穴名(ShǔidàoST28)。出甲乙》。属足阳明胃经。有清湿热、利膀胱的作用。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痛经等。或温灸10~
-
水源
水源为经穴别名。《外台秘要》:“水源即水泉。”穴属本经郄穴,能治小便淋沥的水病,故名。位于跟区,太溪(KI3)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膀胱痉挛等。
-
白还
白还即白环俞。白环俞为经穴名(BáihuánshūBL30)。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俞:俞穴。俯卧取穴。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子宫内膜炎、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0.5~
-
地衢
地衢为穴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实验研究:针刺实验性休克的猫或家兔“足三里”“涌泉”部位有明显的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
-
次胶
次胶即次髎。俯卧取穴。主治少腹、前阴、腰骶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阴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一般直刺1.0~
-
阴骨
阴骨即阴谷。《琼瑶神书·卷四》:“阴骨在膝内,转骨弯大筋,上面小筋取,一寸要针行。”如少腹疼痛、小便不利、疝气偏坠、遗精阳痿、阴囊湿疹、崩漏、带下、经闭、舌下肿、心口痛、膝痛不可屈伸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肾炎、尿路感染,阴道炎、阴部瘙痒、子宫出血、癫痫、精神分裂症、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
甬泉
甬泉即涌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肾开窍于二阴
“肾开窍于二阴”主要是指肾和大小便的关系。二阴,即前阴(外生殖)和后阴(肛门)。因肾主水,调节水液代谢,这一功能的产生主要和命门之火的气化功能有关。只有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液的分布、排泄才能各走其道。如肾水不足,可使大便干燥秘结,或小便量少;命门之火不足,又可引起泄泻或小便不禁等病症。
-
解脊俞
解脊俞为经穴别名。见《医心方》。即白环俞。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环:玉环;俞:俞穴。俯卧取穴。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子宫内膜炎、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0.5~
-
横谷
横谷即横骨。《琼瑶神书·卷四》:“复溜交信筑宾连,阴谷横谷大赫亦。”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仰卧取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
-
谿谷
谿谷为经穴别名。本穴善治子宫脱垂、奔豚和疝气等,有返本归根、理复还纳之功,故名。仰卧取穴。有调血室,温下焦之作用。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阳痿、奔豚等。现代多用以治疗睾丸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子宫下垂、腹股沟斜疝等。一般直刺0.5~或温灸10~
-
马口异位
定义:马口异位(hypospadias)是指以尿道口不在龟头正中处为主要表现的男性前阴疾病。马口异位相当于西医的尿道下裂。
-
八脚虫疮
八脚虫疮为病名,即阴虱疮。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因患处皮肤不洁,阴虱寄生所致。生于前阴毛际,初起红色或淡红色丘疹,奇痒难忍,搔破感染成疮,中含紫点。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或搽银杏无忧散。
-
旋螺风
见《普济方》卷三百八十五。是指以包皮发红、渗液、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男性前阴疾病。旋螺风的症状:包皮发红、渗液、疼痛。旋螺风的病因病机:旋螺风多由风热湿毒郁结所致。旋螺风的治疗:治宜清热利湿,内服通心饮(木通、连翘、瞿麦、栀子仁、黄芩、甘草),外用土牛膝、泽兰煎水洗。
-
阴虱疮
概述:阴虱疮为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又名八脚虫疮。病因病机:因患处皮肤不洁,阴虱寄生所致。症状:生于前阴毛际,初起红色或淡红色丘疹,奇痒难忍,搔破感染成疮,中含紫点。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或搽银杏无忧散。
-
子户肿胀
子户肿胀为病名,出自徐润之《最新三字达生续编》,即妇女前阴肿胀。参见阴户肿痛:阴户肿痛为病证名,出自《医学入门》。多因郁怒伤肝,肝气犯脾,湿热下注所致。症见阴户肿胀作痛,或小便涩滞,下腹部不舒,甚则伴有寒热等。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蛇床子、地肤子、黄柏、防风、苦参煎汤熏洗。
-
XX疮
XX疮病名。指妇女前阴生疮。《王节斋公胎产》:“妇人阴户生疮,名曰XX疮。”详见阴蚀条。
-
七冲门
《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形容口唇的张合如门扇,饮食由此而入,故称。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门户,称为户门。《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贲门:贲门指胃上口。
-
魄门
魄门为七冲门之一。指肛门,即肛管与肛门及其周围的括约肌组织,有控制粪便排出的作用。出《难经·四十四难》。王冰注“谓肛之门也。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九窍出血
九窍出血为病证名,又名大衄。指耳、目、口鼻、前阴、后阴九窍同时出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凡荣卫大虚,腑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如感受疫疠者宜清疫解毒;参考中毒:中毒指毒物进入人体,因毒性作用而发生的病证。
-
产后遗粪
概述:产后遗粪(puerperalincontinenceoffeces)为病证名。或大便由前阴排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出《外台秘要》卷三十四。病因病机:多因平素脾肾虚寒,产后益虚,中气虚弱,肾失开合,摄纳无权,故产后不自觉遗粪。治疗:治宜温补脾肾,固涩止遗,方用《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合四神丸。
-
包茎
阴茎头完全被包皮包裹,但能上翻露出尿道口及阴茎头,称为包皮过长。这种包茎称为继发性包茎,需作包皮环切术。包茎病人包皮被翻转至阴茎头上方,若未及时复位,便可使狭小的包皮口在冠状沟形成一狭窄环,阻塞阴茎头、包皮的静脉及淋巴回流,而引起包皮水肿,包皮水肿后使狭窄环愈来愈紧,形成恶性循环。
-
全阳方
《洞天奥旨》卷十六:别名:全阳汤组成:金银花半斤,黄柏1两,肉桂2钱,当归3两,熟地2两,山茱萸3钱,北五味1钱,土茯苓4两。主治:前阴烂落。用法用量:每服1两,滚水调服。制备方法:水5大碗,同浸干为末。附注:全阳汤(《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带下生理研究
带下生理研究是关于白带产生机理和生理作用的研究课题。当肾气育盛、肾精充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固健时,阴液源源泌淖于胞中,布施于前阴空窍,是为生理带下。研究发现,月经周期中生理性带下的基本规律与现代医学之阴道脱落细胞及宫颈粘液羊齿状结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提示带下与生殖有关。
-
下横
下横为横骨穴之别名。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仰卧取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一般直刺0.5~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2.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