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尾尖
尾尖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即龟尾。龟尾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端。计1穴。主治腹泻、痢疾、便秘、脱肛、尾骶骨痛等。一般用拇指端按揉50~100次。或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
-
矮脚龙胆
《*辞典》:矮脚龙胆: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ǎiJiǎoL nɡDǎn来源:为龙胆科植物小龙胆草的全草。茎生叶倒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7毫米,下部的叶较大,先端尾尖,基部渐狭抱茎,叶缘膜质,白色。生境分布:生于较高山地的草丛中。性味:性寒,味苦。治目赤肿痛,牙痛,咽喉发炎,瘀痛,疔疮炎症。
-
三爪金龙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络散瘀。《全国中草药汇编》·三爪金龙:拼音名:SānZhǎoJīnLónɡ别名:三叶地锦、爬山虎来源:葡萄科爬山属植物三叶爬山虎Parthenocissushimalayana(royle)Planch.秋季采集,切段,晒干。叶为3小叶,着生在短枝上,中央小叶倒卵椭圆形或倒卵形,顶端骤尾尖,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每侧有6~
-
黑顶卷柏
拼音名:HēiDǐnɡJuǎnBǎi英文名:BlacktopSpikemoss别名:红骨草、马尾草、百叶草、鸡脚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黑顶卷柏的全草。孢子囊穗着生于小羽片先端,四棱形,呈长尾状,长6-12mm,直径约1.5mm;孢子叶卵形,具尾尖,主脉隆起,呈龙骨状。孢子囊圆肾形,大孢子囊生在囊穗下部,小孢子囊生于囊穗上部。
-
柃木属
中文名柃木属拼音名lingmushu拉丁名Eurya中国植物志50(1):70属下物种阿里山尾尖叶柃、凹脉柃、半齿柃、滨柃、薄叶柃、长毛柃、长尾窄叶柃、翅柃、川柃、川柃(原变种)、川黔尖叶柃、穿心柃、丛化柃、粗枝腺柃、大果柃、大果毛柃、大花柃、大叶川柃、大叶五室柃、单耳柃、滇四角柃、独龙柃、短柱柃、钝齿柃、钝叶柃、多脉柃
-
败火草
叶片革质或薄革质,下面脉上被短柔毛;小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稀为倒卵形,先端锐尖至尾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叶缘反卷,有时多少具紧贴的刺状睫毛;顶生小叶片长1-6cm,宽0.4-2cm,侧生小叶片长0.5-4.5cm,宽0.3-2cm。性味:苦;热毒疮疡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菜油调敷。
-
柴厚朴
单叶互生;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14-20cm,宽3.5-5cm,先端渐尖或短尾尖,三分之一以下渐窄至基部成楔形,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被淡褐色短硬毛,沿中脉被淡黄色长毛,侧脉13-16对,网脉稀疏,干后两面均凸起。显微鉴别树皮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栓内层由石细胞组成断续环带。性味:苦;宿食不消;
-
大黄草
拼音名:DàiHuánɡCǎo别名:大红草、白叶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长圆叶艾纳香的全草。叶多皱缩,完整叶长圆形或苌圆状披针形,基部楔状渐狭,顶端短尖或钝,边缘狭及卷并有不规则的硬重锯齿,两面被柔毛,中脉凸起,网脉在下面明显。总苞片绿色,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尾尖,边缘干膜质,背面被柔毛;利水消肿。
-
大透骨草
《*辞典》:大透骨草: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D T uGǔCǎo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尾叶越橘的全草。叶互生,革质;4.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浑圆,全缘,羽状侧脉7对,上弯,两面均无毛;大苞片卵形,包被花蕾,长8~花期初夏。生境分布:生于山脚、林下阴湿处。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外用:水煎洗。
-
大叶马尾连
《*辞典》:大叶马尾连: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D Y MǎYǐLi n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大叶唐松草的根及根茎。原形态:大叶唐松草,又名:蓝蓬草。小叶片宽卵形或菱状卵圆形,长3~花丝上部倒披针形;功能主治:治下痢腹痛,目红肿痛。尖叶唐松草,又名:石笋还阳,分布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
-
倒根蓼
拼音名:DǎoGēnLiǎo别名:白山拳参、重楼、草河车、倒根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倒根蓼的根茎。基生叶有长柄,柄长7-8cm,上部有下延的叶翅,叶片狭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7.5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微波状缘,下面密被短柔毛;苞片干膜质状,锈色,椭圆形或广卵形,先端尾尖;
-
跌打草
拼音名:DiēDǎCǎo别名:细穗爵床、盗偷草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十万错的茎、叶。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8-11cm,宽3-3.5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上面绿色,粗糙,下面淡绿色,被疏柔毛。花梗长约3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沟边、灌木丛阴湿处。性状:性状鉴别全草长可达1mm,多切段。
-
短体鳗
拼音名:DuǎnTǐMán别名:油鲇、土龙、鳗鱼来源:药材基源:为蛇鳗科动物鳄形短体鳗、中华须鳗的肉。牙细尖,上颌牙2行,下颌牙1行,犁骨犬牙1行。上唇边缘唇须短小,不太明显。背鳍与臀鳍不相连续,均止于近尾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栖息于泥沙或泥底质近岸海区。能以尾尖挖土,摄食底栖动物。活血通络。跌打损伤;
-
多穗石柯叶
《*辞典》:多穗石柯叶:出处: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拼音名:DuōSu Sh KēY 别名:甜茶来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柯的叶。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至近椭圆形,长12~果序长22~1.6厘米,基部圆形,仅中央和壳斗愈合;生境分布:生于温暖的山地,在土壤湿润肥沃的山谷中生长最好。性味:甜。功能主治:治高血压。
-
凤尾猪鬃草
《*辞典》:凤尾猪鬃草: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F nɡWěiZhūZōnɡCǎo别名:旱明琼、云南虎尾蕨来源:为铁角蕨科植物云南铁角蕨的全草。秋季采收,晾干切段。孢子囊群线形,棕色,沿细脉着生。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阴湿石上。功能主治:清热,利尿,通乳。治膀胱炎,血淋,乳腺炎,乳汁不通,乳糜尿,睾丸炎。
-
杭州荠薴
拼音名:HánɡZhōuQíNínɡ英文名:HangchowMosla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杭州荠薴的全草。花冠紫色,为花萼长之3倍,长约1cm,外面被短柔毛,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大,圆形,内面被短柔毛,侧裂片较小,卵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性味:味辛;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的功能。
-
黑果拨毒散
出处:始载于《云南种子植物名录》。P.jucundumauct.nonMeiss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根,除去茎叶,洗净,切段晒干。叶片宽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7-11cm,宽1.5-3cm,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截形或近圆形,两面均无毛,全缘。头状花序聚为伞房状,花序轴有毛及腺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湿地。性味:味辛;
-
狐肉
《全国中草药汇编》:狐肉:拼音名:H R u别名:南狐、狐、狐狸来源:食肉目犬科狐VulpesvulpesL.,以肉入药。主治水积黄种,疥疮不愈,蛊毒寒热。原形态:1.狐狸,体长约75cm,重7.5kg。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森林、丘陵、草原等地。肾经功能主治:补虚暖中镇静安神;寒积腹痛;4.《四川中药志》:治水积黄肿。
-
狐心
《全国中草药汇编》:狐心:拼音名:H Xīn别名:狐狸心来源:食肉目犬科狐VulpesvulpesL.,以心入药。或用狐心1个,甘遂、朱砂,各2钱,研末,放入狐心内,用湿纸包数层放木火中烧熟,取出,连心带药2次食用。原形态:1.狐狸,体长约75cm,重7.5kg。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森林、丘陵、草原等地。利尿消肿。
-
黄花忍冬
拼音名:HuánɡHuāRěnDō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金花忍冬的花。叶纸质,叶片鞭状卵形、鞭状披针形、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cm,宽2.5-6cm,先端渐尖或急尾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两面脉上被毛,中脉毛较密。花柱短于花冠,被短柔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2000m的山谷或沟谷灌丛中。
-
鸡骨菜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JīGǔC i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垂枝双楯的根。单叶对生,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3厘米,先端短尾尖,基部圆形或略尖,边缘疏生腺质小齿牙或为全缘,上面疏生白毛,下面脉上密生白毛;苞片大,径达18毫米,包被果实。生境分布:生于山区林边。附方:①治麻疹初起:鸡骨菜、西河柳、红牛皮菜。
-
金缕半枫荷叶
拼音名:JīnLǚBànFēnɡHéYè来源:药材基源:为金缕梅科植物半枫荷SemiliquidambarcathayensisChang的叶。叶多型,不分裂,掌状3裂或1侧裂,常为卵状椭圆形,长4-13cm,宽4-6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具腺锯齿,具基出脉3条。花多密集成圆头状花序,雌雄同株,雌花序单生,总花梗长达4.5cm;通络止痛;
-
金荞麦茎叶
拼音名:JīnQiáoMàiJīnɡYè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金荞麦的茎叶。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槽,淡绿微带红色,全株微被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九层风
拼音名:JiǔCénɡFēnɡ别名:川牛膝、苋菜藤、地苓苋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浆果苋的全株。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少数卵状心形,长4-15cm,宽2-8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宽楔形、圆形或近截形,常不对称,两面疏生长柔毛,后变无毛。每花有1苞片及2小苞片,苞片窄三角形;子房上位;柱头3,果时反折。
-
九翅豆蔻
拼音名:JiǔChìDòuKòu英文名:FruitofNinewingkAmomum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九翅豆蔻的果实或根。花萼管长约2.3cm,膜质,管内具淡紫红色斑纹,裂齿3,披针形,长约5mm;蒴果卵圆形,长2.5-3cm,宽1.8-2.5cm,成熟时紫绿色,3裂,果皮具明显的九翅,被稀疏的白色短柔毛,翅上更为密集,先端具残存的宿萼。
-
冷蕨子草
拼音名:LěnɡJuéZǐ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阔羽贯众的根茎。羽片7-8对,互生或下位近对生,有短柄,下部的较大,长10-20cm,宽4-5cm,镰状阔披针形,中部以上各羽片短披针形,先端短尾尖,边缘有不整齐的粗锯齿,基部圆楔形或为不对称楔形,上侧有耳状突起;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500m的林下。
-
鬣羚骨
腹部及鼠蹊部黑褐色,尾尖黑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海拔3000m左右的石崖上,善跳跃,独栖,性刚强。前肢上节与中节,各长约26cm,下节较细短。性味:味辛;通络止痛。风湿痹痛;注意:素体热盛者慎服。孕妇禁服。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祛风、止痛的功能。主治风湿肢节酸痛、麻木不仁等症。
-
鬣羚角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海拔3000m左右的石崖上,善跳跃,独栖,性刚强。性状:鬣羚角长约20cm,粗短而尖,角基部粗,环棱紧密,中部环棱较疏,尖端光滑无棱,微弯曲。性味:味咸;性凉归经:肝;或烧存性研末,3-6g。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清热解毒、平肝息风之功能。主治痫症、中风、小儿惊风、温热病等。
-
卵叶水芹
拼音名:LuǎnYèShuǐQín别名:水芹、水川芎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卵叶水芹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enantherosthorniiDiels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伞辐10-24,直立或开展;小总苞片披针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4000m的山谷、林下、水沟旁草丛中。功能主治:补气益血;
-
罗汉果根
叶片膜质,卵状心形、三角状卵或阔卵状心形,长12-23cm,,宽5-17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边缘微波状,由于小脉伸出而具小齿,有缘毛,一面绿色,被稀疏柔毛和黑色疣状腺鳞,老后逐渐脱落变近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短毛和混生黑色疣状腺鳞,老后渐脱落。韧皮部狭窄,木质部中导管较少,由数层薄壁细胞及木纤维所包围。
-
麻楝
拼音名:MáLiàn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麻楝的根皮。小叶10-16,互生,纸质,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7-12cm,宽3-5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偏斜而圆,全缘,两面均无毛或近无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30m的山坡、山谷林中。性味:苦;寒功能主治:疏风清热。主感冒发热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
-
莽草根
拼音名:MǎnɡCǎoGēn别名:红茴香根、老根、八角脚根、披针叶茴香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八角科植物狭叶茴香的根或根皮。单叶互生或集生;对小鼠腹腔注射水浸液每只0.2ml(含生药0.2g),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病理切片见到:心肌细胞浊肿,血管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球结构较完整,肾小管细胞浊肿变性,肾血管充血。
-
木苎麻
拼音名:MùZhùMá别名:粗糠壳、虾公须、山水柳、水柳黄、水柳仔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密花苎麻的叶。原形态:直立灌木,高1.5-4.5m。叶片厚纸质,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5-19cm,宽1.2-3.5cm,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钝、圆形或不明显心形,边缘自基部之上有小钝牙齿,上面有稍密的短伏毛。功能主治:祛风止痒;
-
牛奶树
《*辞典》:牛奶树: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Ni NǎiSh 别名:牛奶子(《广州植物志》),乳汁麻木,牛奶稔、猪母茶、猪奶树(《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来源:为桑科植物对叶榕的根、皮、叶。叶刷去毛用。7月(广西)。功能主治:疏风解热,消积化痰,行气散瘀。治感冒发热,伤风咳嗽,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
-
山水芹菜
基生叶及茎下部叶 廓为广三角形,二至三回三出式分裂,末回裂片阔卵形至菱状卵形,长2-5cm,宽1.5-3cm,基部楔形,先端尖锐,长尖或尾尖状,中部以下常2深裂,边缘有粗大缺刻状锯齿,长尖或尾尖状,中部以下常2深裂,边缘有粗大缺刻状锯齿,常裂至主脉的1/2-2/5,齿端圆钝,有白色小突尖;总苞片4-6,线状披针形;
-
升麻草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ShēnɡM Cǎo别名:金毛三七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假升麻的根。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化,高约1~雌雄异株,穗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疏生白柔毛,基部具小钻形苞片1枚,花小,黄白色,萼筒杯状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倒卵状匙形;雌花中具退化雄蕊,雌蕊3,直立,卵形。
-
水藁本
拼音名:ShuǐGǎoBěn别名:黄藁本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尖叶藁本的根和根茎。第二回羽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5cm,宽1.5-2cm,顶端常延伸成尾尖状;顶生伞形花序直径约4cm;小总苞片6-10,线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3500m的林下、草地和石崖缝内。祛湿止痛。风寒湿痹;注意:血虚及头痛属热者慎服。
-
太平莓
《全国中草药汇编》:太平莓:拼音名:T iP nɡM i来源:蔷薇科太平莓RubuspacificusHance,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000m的山地路旁或杂木林内。性味:酸、苦、辛;平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清热,活血。各家论述:《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妇人产后腹痛,发热:太平莓干燥全草半斤,加甘草五至六钱。
-
细齿叶柃
拼音名:XìChǐYèLí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细齿叶柃的全株。叶片长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5.6-10cm,宽1.5-3.2cm,先端长尾尖,尾长约1cm,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两面无毛,中脉在表面凹下,背面凸起,侧脉9-12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山坡、谷地林中。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无名肿毒;
-
香豆蔻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小苞片管状,长约5cm,裂至中部,裂片钻状;化学成份:种子含香豆蔻素(subulin),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nin),山姜素(alpinetin),矮牵牛素-3,5-二葡萄糖甙(petunidin-3,5-diglucoside),无色矢车菊素-3-O- -D-吡喃葡萄糖甙(leucocyanidin-3-O- -D-glucopyranoside)。性味:味辛;
-
香港四照花
拼音名:XiānɡGǎnɡSìZhào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香港四照花的叶及花。夏季采花。头状花序球形,约由50-70朵花聚集而成,直径约1cm;总苞片4,白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1700m的湿润山谷的密林或混交林中。性味:味苦;性凉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
-
香港四照花果
拼音名:XiānɡGǎnɡSìZhàoHuāGuǒ英文名:Dendrobenthamiahongkongensis(Hemsh.)Hutch.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香港四照花的果实。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头状花序球形,约由50-70朵花聚集而成,直径约1cm;总苞片4,白色;子房下位,柱头小,淡绿色。性味:味甘;性温功能主治:驱蛔。
-
香叶树
《*辞典》:香叶树: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XiānɡY Sh 别名:冷青子、千金树(《广州植物志》),上冬青(《广西药植名录》),小粘叶、臭油果(《云南中草药选》)。雄花花被裂片6,卵形,长约2.5毫米;生境分布:生长于丘陵和山地下部的疏林中。功能主治:①《广西药植名录》:祛风,散热,杀虫。
-
小血藤叶
拼音名:XiǎoXuèTénɡYè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铁箍散的叶。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1-3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呈圆形,边缘具不明显的疏齿,上面绿色,嫩叶上面有时有浅色斑纹,下面略被白粉,侧脉6-8对,不明显。雌蕊群球形,心皮10-30,离生,结果时花托伸长约3-7cm。
-
雪里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雪里见:拼音名:XuěLǐJi n别名:半截烂、躲雷草来源:天南星科雪里见ArisaemarhizomatumC.E.C.Fischer,以块茎入药。叶片鸟足状分裂,裂片5,表面绿色,背面常有紫色斑块,长椭圆形至长圆披针形,渐尖,有时具长2-3cm的尾尖,基部狭,各裂片侧脉细弱,斜伸,集合脉距边缘2-5mm。劳伤疼痛;
-
由跋
出处:《别录》拼音名:Y uB 别名:小南星(《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由跋的块茎。夏季采挖,去掉残茎、须根及外皮,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80厘米。2叶间抽出花轴,顶端着生肉穗花序,花单性,佛焰苞上部卷曲,稍呈盔状,表面暗黄绿色,里面带紫色。花期夏季。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区林下阴湿处。
-
鱼尾葵根
拼音名:YúWěiKuíGēn别名:棕木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鱼尾葵的根。肉穗花序长约3m,分枝悬垂,花3朵聚生,雌花介于2雄花间;子房近卵状三棱形,柱头2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或沟谷林中,海拔450-700m。春季播种,播前种子经浸种催芽,于苗床上点播或撒播。性味:味微甘;性平功能主治:强筋壮骨。
-
鱼尾葵叶
拼音名:YúWěiKuí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鱼尾葵的叶鞘纤维。肉穗花序长约3m,分枝悬垂,花3朵聚生,雌花介于2雄花间;雌花较小,长7-8mm,先端全缘,退化雄蕊3,钻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或沟谷林中,海拔450-700m。性味:味微甘;性平功能主治:收敛止血。崩漏用法用量:内服:煅炭煎汤,10-15g。
-
云南小草蔻
拼音名:YúnNánXiǎoCǎoKòu别名:小麦黄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舞花姜的果实。叶片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K12-20cm,宽4-5cm,边缘上部及先端尾尖部分具睫毛,两面的脉上疏被长柔毛,余均无毛。花冠管长约1cm,裂片反折,长约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300m的林下阴湿。性味:味辛;主胃脘胀痛;
-
中华绣线梅
拼音名:ZhōnɡHuáXiùXiànMéi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的全株。冬芽卵形,先端钝,微被短柔毛或近于无毛,红褐色。单叶互生;托叶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湖或急尖,全缘,长0.8-1cm,早落;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参拔1000-2500m的山坡、山谷或沟边杂木林中。性平功能主治:祛风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