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蚱蜢汤
《灵验良方汇编》卷三:方名:蚱蜢汤组成:蚱蜢(每年应白露时辰收来,阴干。若放在空床数日,而摘于帐上者尤妙。)。主治:小儿急惊风。用法用量:每服3个,用滚水半钟,重汤煎服。立效。
-
中喘
概述:中喘:1.经外奇穴别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点,旁开各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0.5~
-
心穴
心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发热、神经衰弱、哮喘、荨麻疹。一般针0.1~0.2寸。
-
立起点
立起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骶部,髂后上棘下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直刺0.5~1.0寸。
-
后合谷
后合谷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即上合谷。上合谷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基底的前方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牙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肝热
肝热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左右旁开各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肝炎、胆囊炎、哮喘、支气管炎、胸痛、背痛。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肱二头肌恢复点
肱二头肌恢复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上臂屈侧正中线,肘横纹上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瘫痪。一般直刺0.5~1.0寸。
-
定神
定神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人中沟中、下1/3交点处。计1穴。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等。一般斜向鼻中膈方向刺入0.8~1.2寸。
-
建胃
建胃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小腿腓侧,髌骨中线下6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左右计2穴。主治消化系疾患,如胃下垂,急慢性阑尾炎;瘫痪所致抬腿困难。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指掌
指掌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掌部,中指与无名指指蹼缘稍后,第三、四掌指关节前方近中指侧。左右计2穴。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病、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一般斜刺0.8~1.2寸。
-
重口
重口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即上合谷。参见上合谷:上合谷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基底的前方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牙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扁桃体穴
扁桃体穴为经外奇穴名。即扁桃腺穴。扁桃腺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颈部,下颌角直下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急慢性喉炎、咽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一般斜刺1.0~1.5寸。
-
扁桃腺穴
扁桃腺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颈部,下颌角直下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急慢性喉炎、咽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一般斜刺1.0~1.5寸。
-
脐点
脐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颧面部,当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下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阑尾炎。一般直刺0.1~0.2寸。
-
高血压下点
高血压下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鼻尖的稍下方处。计1穴。主治高血压、眩晕。一般直刺0.1~0.2寸。
-
痉挛刺激点
痉挛刺激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背,每两个相邻掌指关节后1寸处,每手4穴。左右计8穴。主治手指痉挛。一般直刺0.3~0.5寸。
-
烟草点
烟草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最新国外针灸文献汇编》。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胸膛窝下2寸处是穴。主治烟癖。一般直刺0.5~1.0寸。
-
脾热
脾热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间旁开各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脾大、消化不良、胰腺炎。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髂后上棘穴
髂后上棘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骶部,髂后上棘之高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斜刺0.5~1.0寸。
-
年希尧集验良方
《年希尧集验良方》为医方著作。清·年希尧辑。刊于1724年。本书属于验方汇编性质,分为养生、急治、中风、预防中风、伤寒、感冒等50余类。除辑录验方外,其中养生、伤寒、感冒、类中等均附以简短的医论。又有《经验四种》本。
-
经验良方
《经验良方》医方著作。三卷。清·陆画邨辑。刊于1786年。本书属于民间验方汇编,内容按疾病分类,所收方剂多简便实用。书中并收载了《孙真人海上方》等书的部分方药。现存清刻本。
-
扶寿精方
《扶寿精方》医方著作。一卷,明·吴旻辑。刊于1530年。书中选辑汇编各科验方(包括一些成方)。分为诸虚、药酒、痰、眼目等共30门。选方以实用、简便为原则。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指控制应用程序或用户程序执行的软件。通常把可以作为开发应用的工具性通用软件归为系统软件,如编译程序、汇编程序、调试程序、各种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表格软件以及操作系统等。其中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
-
大助气血汤
处方:当归4两,川芎1两,人参1两,熟地1两,益母草1两,甘草1钱,滑石2钱,茯苓5钱。功能主治:胞水来而产门不开,停胎不下者。摘录:《灵验良方汇编》卷上
-
斑竹壳
《*辞典》:斑竹壳: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BānZh K 别名:斑竹衣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箨。功能主治:清血热;烧灰吃,透斑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去毛),2~或烧灰冲服。
-
慈竹根
《*辞典》:慈竹根: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C Zh Gēn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根茎。性味:下乳。功能主治:内服:炖肉或煎汤,鲜者1~4两。摘录:《*辞典》
-
豇豆壳
《*辞典》:豇豆壳: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JiānɡD uK 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荚壳。功能主治:镇痛,消肿。治腰痛,乳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用3~5两。摘录:《*辞典》
-
桑皮接骨丹
《吴氏医方汇编》:方名:桑皮接骨丹组成:桑根白皮(东引者)4两,柘桑根皮(向东者)4两,香油4两,生姜2两。主治:折伤。用法用量:先将二皮捣烂,入生姜捣匀,入香油炒微热,将断骨拿对敷上,外以物逼住,以绳缠定,贴1昼夜去之,不可过时,亦不可不及时。
-
钱峻
钱峻清初医家。字青棆。浙江吴兴人。辑有《经验丹方汇编》(1707年),该书选方精审,所录之方均为作者亲验,切合临证实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经陈彦吾续补更名为《观心书屋经验良方》。
-
薛氏湿热论歌诀
薛氏湿热论歌诀温病方歌,清·王泰材编。本书系将薛雪《湿热条辨》的方剂汇编成歌诀,并加注说明。既便于记诵,又可加深理解。现有《王旭高医书六种》本等。
-
五花散
《华氏医方汇编》卷二:方名:五花散组成:白楝花3钱,白风仙花3钱(无花,梗代),白菊花3钱(盆菊尤妙),白荷花3钱,银花3钱(鲜者更妙)。主治:一切肿毒,已溃未溃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上合谷
上合谷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基底的前方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牙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蛾根
蛾根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第二辑)。位于下颌骨内缘,当下颌角前下方1’寸处。主治急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等。一般直刺0.5~1.0寸。
-
健脾利水补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白芍、陈皮、木瓜、紫苏、苍术、厚朴、大腹皮。功能主治:产后水肿。摘录:《灵验良方汇编》卷下
-
樱桃胶囊
《中药制剂汇编》:方名:樱桃胶囊组成:干樱桃叶。功效:止咳化痰。主治:慢性气管炎。用法用量:每次3~4粒,早、中、晚3次口服。制备方法:煎剂水浴浓缩,烤干制粉,分装胶囊,每粒含生药1.4g。
-
十四椎
十四椎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腰部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之高点。主治小腹胀痛、遗精、阳痿、腰腿痛等。一般向下斜刺0.5~1.0寸;可灸。
-
肾脊
肾脊为经外奇穴名。见《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间旁开各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腰痛。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鱼上
鱼上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额部,眉弓中心点直上0.5寸。左右计2穴。主治近视。一般沿皮刺0.3~0.5寸。
-
十二椎
十二椎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十二胸椎棘突之高点。主治下半身疾患。一般向下斜刺0.5~1.0寸;可灸。
-
经络挂图
《经络挂图》为图谱名。北京中医学院汇编。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胃上1
“胃上1”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上腹部,脐上2寸再旁开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胃下垂。一般针沿皮向脐方向透刺,针感沉重或腹部有收缩感;可灸。
-
首面
首面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额部正中线,即眉间至前发际之中点处。计1穴。主治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前头痛、小儿惊厥、面神经痉挛。一般沿皮刺0.5~0.8寸。
-
副哑门
副哑门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项部中线,后发际中点直下0.5寸处。计1穴。主治精神分裂症等。一般直刺0.5~1.0寸。
-
腰三点
腰三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鼻梁中线上,鼻梁下缘1穴,此穴两侧外下方,近鼻翼上方,左右各1穴,形成等腰三角形。计3穴。主治腰痛、腰酸。一般斜刺0.3~0.5寸。
-
新会
新会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项部肌肉隆起外缘,入后发际1寸处的凹陷,与胸锁乳突肌停止部乳突下凹线连线之中点直下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精神分裂症。一般以45°角,向颈椎方向针1~2寸。
-
仙拈集
《仙拈集》为方书名。又名《李氏经验广集良方》,四卷。清·李文炳辑。本书属于验方汇编,分内、妇、儿、外四门。每门又按病分类,共130余类。书中选方大多平易可取,并注明出处。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
杨氏家藏方
《杨氏家藏方》医方著作。二十卷。宋·杨倓撰。刊于1178年。本书为作者将其所收藏的方剂汇编而成。内容包括诸风、伤寒、中暑、风湿、脚气等共49类,1111方。其中多属宋代医家常用的一些成药处方。现存日刻本,日抄本。
-
聪耳地黄丸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远志1两,石菖蒲1两,牛膝1两,杏仁8钱。制法:上为蜜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耳病。用法用量:每服50丸,以酒送下。摘录:《吴氏医方汇编》卷一
-
合欢饮
别名:合欢皮散处方:合欢皮、白蔹。功能主治:肺痈久不敛口。用法用量:合欢皮散(《灵验良方汇编》卷二)。摘录:《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
向日葵壳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Xi nɡR Ku K 来源: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果壳。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向日葵子条。功能主治:《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耳鸣。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