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油
概述:芝麻油Sesameoil,简称麻油,俗称香油,是小磨香油和机制香油的统称,亦即具有浓郁或显著香味的芝麻油。香油按加工工艺分为小磨香油和机制香油两种。2.保护血管:香油中含有40%左右的亚油酸、棕榈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人体分解吸收和利用,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并有助于消除动脉血管壁上的沉积物;3.润肠通便;
-
油炒面
油炒面的别名油搅团油炒面的食用量每次约30克油炒面的营养价值油炒面主料为面粉、香油或牛油,含有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是人体补充能量的基础食物。二、炒面:将面粉放入炒菜锅内,用文火翻炒,使水分蒸发,当面粉炒成小疙瘩时,出锅倒在面案上。用牛腰窝油或牛骨髓则先将两种油放在锅里加热熬化过滤后再用。
-
三油膏
概述:三油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功能主治:治鹅掌风。手掌叠起硬厚白皮,干枯燥裂,瘙痒者。摘录:《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八方《外科大成》卷二方之三油膏:方名:三油膏组成:桕油1两,牛油1两,香油1两,黄蜡1两,银朱1两,铅粉2钱,麝香2钱。主治:鹅掌风及血风等疮。制备方法:成膏。
-
苍耳囊虫
出处:《纲目》拼音名:CānɡěrN nɡCh nɡ别名:麻虫(《圣济总录》),苍耳虫(《纲目》)。功能主治:治疔肿,痔疮。(《纲目》)㈣苍耳虫(不拘量),冰片、雄黄各少许(研末),飞廉一棵(捣烂取汁),甘草五钱(用开水泡汁约一两)。(《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②治痔疮:苍耳虫五分。泡香油外敷。
-
保肤膏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处方煅石膏31g,白及粉15g,密佗僧3g,轻粉3g,枯白矾6g。用法用量有脓水淋漓者,可用药粉干撒创面;慢性湿疹,可加红粉0.6g,研细加入,临用时以香油或凡士林调成50%软膏外用。《外科大成》卷四处方大蜂房1个,血余1丸,香油半斤。功能主治汤泡火烧及臁疮、秃疮。
-
滴耳加压法
滴耳加压疗法是五官科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外界向耳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滴入耳道内的药液能够进入中耳内,从而使药物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耳疾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神医华佗曾用药汁滴耳治疗耳疾,朱丹溪、程国彭等亦将滴耳加压法熟练地运用于临床治疗疾病。注意事项1.急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禁用。
-
寸金糖
寸金糖原料配方饴糖20公斤白砂糖5公斤绵白糖20公斤熟面粉2公斤芝麻7公斤咸桂花0.1公斤桔皮、香油适量寸金糖制作方法1.擦馅:把咸桂花用水洗后捞出、切碎,将桔饼剁碎,放在案台上同绵白糖和熟面擦拌均匀备用。出条后就可以进行切块。组织:糖皮坚脆、夹馅松散。
-
康复灵栓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KangfulingShuan标准编号:WS3-B-1644-93处方:大黄246g儿茶10g紫草100g冰片7g制法:以上四味,将冰片研细,儿茶粉碎为细粉。鉴别:(1)取本品1粒,加水5ml,微热,熔融,分取油层数滴,加氢氧化钠试液2ml,振摇,溶液显蓝色,再加稀盐酸溶液变为粉红色。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
金丝银卷
概述是两种蒸制食品。用香油刷条呈黄色,叫金丝卷;金丝银卷的制作金丝卷色泽金黄,丝细柔软,暄和,味甘香醇;再将剩余的剂头擀成两张薄片,一张铺底,中间放金丝卷,另一张覆盖,将边按严,上笼蒸25分钟即成金丝卷。银丝卷制作方法银丝卷用面粉0.9千克,面肥0.1千克,猪油0.125千克,白糖0.2千克。
-
五枝膏
《疡医大全》卷七方之五枝膏:处方:桃枝、柳枝、槐枝、桑枝、枣枝各十寸,银珠四两,麻油二十四两。使用注意:疮毒已溃者忌用。组成:榆枝、槐枝、桃枝、柳枝、桑枝各32厘米(截成若干段),乳香、没药各36g,香油500g,樟丹250g。本品有散瘀活血,消肿止痛,使死骨早期游离,增加局部血循环,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
闽式蒜泥汁
闽式蒜泥汁的味道:蒜香味闽式蒜泥汁的特色:蒜香清爽,咸鲜微辣,略有酸甜。闽式蒜泥汁的制作:主料:鲜蒜泥50克,酱油15克,白糖25克,绍酒10克,味精5克,香油20克。或者将鲜蒜泥100克加入葱末10克、绍酒15克、白糖50克、香醋25克、精盐5克、味精7克,调匀,再将香油25克烧热后倒入即成。
-
油蜜煎
处方:香油蜂蜜童便各200毫升功能主治:治难产,浆沥胞干,胎不得下。用法用量:上药和匀,入铜锅内,慢火煎三沸,掠去沫,调滑石末30克,或益母草末,搅匀顿服。外以油、蜜于母腹脐上下摩之。摘录:《济阴纲目》卷八《普济方》卷三四二引《便产须知》:方名:油蜜煎别名:油蜜饮组成:清油半两,好蜜1两。滑胎即下。
-
姜香味
其口味特点主要体现为:姜香纯厚,咸鲜微辣。姜香味的运用:姜香味在运用当中,除运用以上某种姜香味调味品和咸鲜味调味品外,由于不同菜肴的风味所需,还常酌情选用葱、料酒、胡椒粉、香醋、白糖、酱油、高汤、熟鸡油、熟猪油、香油等辅味调料。在姜汁味的构成上,北方地区是以鲜姜茸、香醋、盐、酱油、味精、香油为主;
-
小儿秃疮敛疮油药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小儿秃疮敛疮油药组成:轻粉8两,枯矾8两(上研为细粉,过罗),香油32两,黄柏3两,大黄3两,生栀子3两。功效:清血法毒,润肤杀虫。主治:小儿血热胎毒,秃疮起皮,干燥刺痒,经年不愈。制备方法:用香油将黄柏、大黄、生栀子3味炸枯,过罗去滓,再兑黄蜡4两,和前药粉搅匀即成。
-
烫伤药膏
《中药制剂汇编》引《辽宁医药》:方名:烫伤药膏组成:大黄250g,黄芩75g,黄柏125g,甘草75g,米壳75g,生地黄75g,冰片250g,蜂蜡150-250g,香油2500g。功效:清热消炎,祛瘀生新。主治:烧伤,烫伤。制备方法:先将香油熬开,放入药材炸焦,温度控制在160~
-
长肌膏
概述:长肌膏为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处方:白烛油四钱,黄蜡、香油各八钱,大枫子肉五钱,黄连、黄柏、轻粉、枯矾各三钱,番木鳖肉二钱,密陀僧五分。功能主治:主治慢性疮疡,久溃不愈。上将前7味煎滤,入后3味拌匀候凝,看疮口大小做薄饼,簪穿小孔10数,贴疮上,或日易之。
-
菠菜猪肝汤
概述:菠菜猪肝汤以猪肝、菠菜等为主要原料,具有补气补血的功效,用于贫血症的辅助治疗。锅内放入清汤,汤烧开后把猪肝、菠菜倒入,加上少许精盐、花椒水、味精,待汤烧开时,把猪肝、菠菜捞入碗内,撇净汤内浮沫,淋上少许香油,浇在碗内即成。两者同用,对各种贫血症有较好的滋补食疗作用。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青金丸龙膏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方名:青金丸龙膏组成:香白芷(如枣大者)120个,巴豆(去壳)120个,蓖麻仁(去壳)120,木鳖子(去壳)120个,槐条120寸,柳条120寸,乳香3钱,没药3钱,白矾5钱,黄丹20两,香油3斤。
-
黄龙膏
又停1日,将甘草、甘遂一处为末,绢包水浸癖,揉一顿饭时,即服桃仁承气汤1剂,打下血块;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八一引《卫生宝鉴》《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经验秘方》:方名:黄龙膏组成:香油1斤,白胶香1斤,黄丹2两,黄柏(末)4两,白矾(枯者)2两,真轻粉1两,斑蝥49个(去头足翅),巴豆(去壳)49个。
-
紫色溃疡膏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名:紫色溃疡膏组成:轻粉3钱,红粉3钱,琥珀3钱,血竭3钱,乳香1两5钱,青黛3钱,黄连1两,蜂蜡3两,香油1斤,煅珍珠面1分。主治:淋巴腺结核,下肢溃疡,女阴溃疡。制备方法:以上药物,前8味共研极细末待用,将香油置于火上见数开后,加入蜂蜡搅匀,离火冷却,再加药粉搅匀成膏。
-
赤芍药膏
处方:赤芍药5钱,蓖麻子60枚,猪麻子、巴豆60枚,当归5钱,垂柳枝7条(长3寸),黄丹4两,香油8两(冬月增油,夏月用油6两)。功能主治:发背,诸般恶疮,臁疮。用法用量:以香油煎各药,文武火三上三下,滤去滓,方入黄丹,用柳枝不住手搅,滴水中试之不散为度。摘录:《普济方》卷三一三
-
虾米紫菜萝卜汤
概述:虾米紫菜萝卜汤以白萝卜、虾米、紫菜等为主要原料,具有清肺热,增加钙质和碘质的功效,适用于骨质疏松症者。原料:白萝卜250克,虾米25克,紫菜5克,植物油、料酒、葱、姜、香油、精盐、味精各适量。10分钟,冲入盛紫菜碗中,淋上香油。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牛皮糖
牛皮糖原料配方砂糖10公斤饴糖8公斤绿豆淀粉3公斤香油5公斤桂花0.5公斤熟芝麻5公斤水4公斤牛皮糖制作方法1.熬糖:将糖和水放入锅内熬制,糖溶化,水沸后,将淀粉用水溶解,用罗滤入锅内,随入随搅动。2.炒制:先将饴糖煮沸,再下苕泥,接着下配料中化油的1/4,煮沸后下白糖。整个炒制时间需要90分钟。组织:绵软,有韧性。
-
紫草油
《中医外科学》:方名:紫草油组成:白芷32g,紫草32g,忍冬藤32g,冰片1.6g,白蜡22g(冬季改为16g),香油500g。功效:润滑止痛,抗感染及吸收创面渗液。主治:一二度烧伤创面。用法用量:用消毒纱布浸渍,敷于伤面,每天换药1次。
-
万应化毒膏
《医学探骊集》卷六:方名:万应化毒膏组成:漳丹7两5钱,宫粉8钱,铜绿4钱,大绿4钱,生山甲4片,香油1斤。主治:对口。初起紫红板硬,结成一片,并无头可寻,直至十数日,其内已溃,外必出数头,与蜂皤相似者。
-
湿疮膏
《摄生众妙方》卷八:方名:湿疮膏组成:黄蜡1两,猪胆2个,头发1团,轻粉2钱,香油1两。功效:生肌收口。不日间毒水流出,拭干再贴。制备方法:先用香油熬4-5沸,然后下黄蜡,又熬5-6沸,后下头发,慢火熬,用槐柳枝不住手搅,候发消化,有渣滓取出,后下轻粉,略熬一时,倾入瓷器内,用冷水浸少刻成膏。
-
猪毛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功能主治:治崩漏,烫伤。附方:①治赤白崩中:猪毛烧灰三钱,以黑豆一碗,好酒一碗半,煮一碗,调服。(《纲目》)②治汤火伤:猪毛烧灰,麻油调涂。(《袖珍方》)临床应用:治疗烧烫伤取猪毛4两,香油1斤,石蜡4两。用时先作创面消毒,而后涂以药膏,每日或间日换药1次。
-
碧落神膏
处方:吸铁石1两,金银花1斤,生甘草3两,蒲公英8两,当归4两,炙黄耆8两,香油5斤。制法:用香油熬至滴水成珠,去滓,入黄丹2斤,再熬软硬得所,即成膏矣;再加轻粉3钱,麝香1钱,冰片3钱,赤石脂1两,儿茶5钱,黄柏5钱,乳香3钱,没药3钱,各研细末,掺于膏上。功能主治:疡、痈疽、疔疮、肿毒。
-
发际散
处方:五倍子末310克雄黄末30克枯矾末?克制法:先将雄黄及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功能主治:灭菌止痒,收湿化毒。用法用量:毛囊炎用香油或醋调敷疮上,脓疱疮或湿疹感染时,与湿疹粉等量混合,香油调搽。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湿疮并臁疮膏
《疡科选粹》卷六:方名:湿疮并臁疮膏组成:黄蜡1两,头发1拳大,香油1两,轻粉2钱(另研),猪胆2斤。主治:一切湿疮,臁疮。制备方法:上先将香油熬4-5沸,次下黄蜡,又熬4-5沸,再后下头发、文火熬,用槐条不住手搅,候发消化,滤净后下轻粉,略熬一时,取起放瓷碗内,冷水浸少顷即成膏。
-
活血膏
处方:轻粉4钱,红粉1钱,乳香面4钱,没药面4钱,儿茶面2钱,血竭面4钱,黄丹2两,蜂蜡2两,头发2钱,蛇蜕2钱,香油8两,麝香2分,冰片1钱。制法:先将轻粉、红粉、乳香、没药、儿茶、血竭等6味共研为细粉过罗;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跌打损伤,痈疽疮疖,已破未破,红肿高大,日久溃烂,久不收口。
-
松香油
《外科真诠》卷上:方名:松香油组成:松香5钱,明雄1钱,苍术2钱。主治:坐板疮,毒盛痒痛不止者。用法用量:用棉纸卷捻2个,香油浸透,火烧滴油,去火毒。制备方法:上为末,和匀,《绛囊撮要》:方名:松香油组成:松香(研细)。主治:小儿秃疮。
-
小金丝膏
概述:小金丝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串雅内编》卷二方之小金丝膏:处方:沥清、白胶香各二两,乳香二钱,没药一两,黄蜡三钱,香油三两。功能主治:《串雅内编》卷二方之小金丝膏主治疥疮疖毒。《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方之小金丝膏:方名:小金丝膏组成:沥青2两,白胶香2两,乳香2钱,没药1两,黄蜡3钱。
-
蜂蜜麻糖
1930年传至唐山市,改用了浇浆方法。蜂蜜麻糖原料配方(按50千克成品计)特制粉21.5千克白砂糖15.25千克上等蜂蜜4千克花生油9.5千克香油9.5千克饴糖3千克桂花250克蜂蜜麻糖制作方法1.面团调制:先将白砂糖加水溶化,然后加入面粉和成较硬的面团,再多次沾水,反复搅拌成筋性好、软硬适度的面团。注意保持面片完整。
-
光明油
处方:蜗牛100个,蚕皮3个,冰片1分,香油5两。制法:蜗牛洗净,装瓶内,入香油,每日晒之,冰片水飞同蚕皮入油内。功能主治:眼中一切疾病。用法用量:有效期二年。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禹县方)
-
海仙膏
处方:赤葛、苦参各等分。制法:上锉片,用香油浸过,煎至焦枯滤去滓,称香油1斤净,再煎沸,徐徐入蜜陀僧、水粉各4两。功能主治:风损诸疮,痈疽肿毒。摘录:《回春》卷八
-
婴儿湿疹软膏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婴儿湿疹软膏组成:轻粉10g,黄丹10g,苦矾10g,松香10g,烟粉10g。主治:婴儿湿疹。用法用量:用于干型湿疹;渗出型湿疹,用粉末外敷(不拌香油)。制备方法:上为末,放入香油,配成油膏。
-
二黄膏
制法:清油煎巴豆微黑,去巴豆,入黄蜡化讫,研雄黄、硫黄,温入成膏。摘录:《古今医统大全》卷七十九《痈疽验方》方之二黄膏:别名:二黄散组成:黄柏、大黄各等分。用法用量:用醋调搽。《痘疹传心录》卷十八方之二黄膏:组成:雄黄(末)3钱,雌黄(末)3钱,川乌(末)3钱,松香3钱(末),乱发1团(烧存性)。
-
五云膏
《金鉴》卷六十四:方名:五云膏组成:银黝子(捶碎)4两,黄丹(飞过)8两,香油20两。主治:鼠疮、马刀、瘰疬已溃者。用法用量:用时勿令见火,以重汤炖化,红煅摊贴。制备方法:用砂锅1只盛香油,火温候油热,将黝子投入油内,用桃、柳、桑、槐、枣5样树枝搅之,候起珍珠花时,捞去滓,用布滤净;
-
脊肉粥
处方:猪脊肉2两,粳米3两,食盐、香油、川椒粉各少许。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滋养脏腑,滑润肌肤。主体质虚弱,羸瘦,营养不良,脾胃虚寒等气血不足之证。用法用量:先将猪脊瘦肉洗净,切成小块,用香油烹炒一下,然后加入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调味品、细盐、川椒,再煮1-2沸即可。可作早晚餐随意服食。
-
乌云煎
《医统》卷九十八:方名:乌云煎组成:香油2斤,柏子油2两(另贮),诃子半两,没食子6钱,百药煎3两,倍子(炒黑)1两,酸石榴皮半两,旱莲草半两,猪胆2枚(另贮),胆矾1钱。主治:女人发黄不润。如此10日后,先1日以灰汤洗发净,次日搽油,不数日,其发黑绀润泽香美,永不惹尘,更不须再洗。
-
乌云膏
概述:乌云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香油拌如糊,摊青布少半指厚,卷成条,线扎紧,再用香油泡一日,取出刮去余油,以火点燃一头,下用一碗接之,布灰陆续剪去,取所滴药油,浸冷水内一夜,出火毒。头癣,脓疥,下部寒湿疮,胎疮,奶癣。附注:方中松香、硫黄用量原缺,据《医宗金鉴》补。
-
跌打膏
处方:乳香没药各150克血竭90克香油10千克三七90克冰片90克樟脑90克东丹5千克制法:先将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等药用香油浸,继用慢火煎二小时,改用急火煎药至枯去滓,用纱布过滤,取滤液再煎,至浓稠似蜜糖起白烟时,放入东丹,继煎至滴水成珠,寓火后加入冰片、樟脑调匀,摊于膏药纸上即成。摘录:《中医伤科学讲义》
-
痘疖膏
处方:楝枝不拘多少(去皮),柳枝不拘多少(去皮),槐枝不拘多少(去皮),桃枝不拘多少(去皮),红椿枝不拘多少(去皮),真香油1斤,桐油6两,当归2钱,白芷2钱,地榆2钱,甘草2钱,猪毛1斤,黄丹半两,乳香3钱(制为末),没药3钱(制为末)。功能主治:痘后毒疖疔痈。摘录:《天花精言》卷六
-
桑皮接骨丹
《吴氏医方汇编》:方名:桑皮接骨丹组成:桑根白皮(东引者)4两,柘桑根皮(向东者)4两,香油4两,生姜2两。主治:折伤。用法用量:先将二皮捣烂,入生姜捣匀,入香油炒微热,将断骨拿对敷上,外以物逼住,以绳缠定,贴1昼夜去之,不可过时,亦不可不及时。
-
霜叶红
处方:川文蛤(捣碎)香油250克功能主治:发背久不愈者。用法用量:将文蛤入油内炸之,现色时取出,贴子疮口,七日去之。摘录:《外科十三方考·补编》《外科十三方考》:方名:霜叶红组成:川文蛤(捣碎)、香油半斤。7日去之,疮口自愈。
-
清热解毒消炎
处方:苦参15克,冰片6克,香油(食油亦可)30克。制法:将香油用锅勺盛之置火上,烧沸,即将苦参放入待其焦黄即捞出,再将冰片放入搅匀,待凉备用。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主风火湿热或污水灌耳而诱发。摘录:候秋来方
-
一扫散
《得效》卷十九:组成:黎芦皮2两,真轻粉10贴,好蚌粉1两,通明雄黄1两,水粉1两。用法用量:用大鲫鱼1个,入香油煎,候熟去鱼,摊冷调药搽疮。《普济方》卷二八○:组成:香白芷5两(生,不见火),明矾5两(生),臭硫黄1两,樟脑少许。《普济方》卷二七九:组成:荆芥、防风、地骨皮、薄荷、甘草、苦参各等分。
-
铁刷丸
《普济方》卷一六五引《卫生家宝》:方名:铁刷丸组成:圆净半夏4两(汤浸,洗7次,焙干称),紧实槟榔4颗。清头目,降气止嗽,去停饮。《本草纲目》卷七引灊江方:方名:铁刷丸组成:百草霜3钱,金墨1钱,半夏7分,巴豆(煮)14粒(研匀)。半夏、巴豆霜散结消痞,导下阻结于肠间的沉寒积冷;香油润下缓痛;
-
地龙油
处方:干地龙3线,香油5钱。制法:将地龙入香油内,微火炸之,俟油生烟,稍停,盛清油于器中。功能主治:小儿痘疹后,或大人病后,因出屋太早,而致迎风流泪,及泪孔主瘘。摘录:《医学探骊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