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润肌膏
《卫生宝鉴》卷十三:润肌膏:处方:珠子沥青120克白黄蜡24克乳香6克制法:于铁锅内,先下沥青,随手下黄蜡,乳香,次入麻油10~治手足皴涩,皮肤裂开疼痛,不能迎风者。再入血竭熬化,又滤清;摘录:《疡医大全》卷十九《外科正宗》卷四:方名:润肌膏组成:麻油4两,当归5钱,紫草1钱。主治:白屑风。
-
油膏
如金黄油膏、玉露油膏适用于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等病。生肌白玉膏功能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
-
头风白屑
头风白屑为病证名。《外科正宗》卷四:“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相当于干性皮脂溢性皮炎。治宜祛风清热润燥。内服祛风换肌丸或消风散(《医宗金鉴》)。外搽润肌膏或颠倒散洗剂(硫黄、生大黄各7.5g,石灰水100毫升,将硫黄、大黄研极细末,加入石灰水中)。
-
血风疮
又称“粟疮”。血风疮的病因:血风疮由于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成。病久风邪郁于肌肤,则耗血生火,瘙痒倍增,破流血水,心烦不寐,咽干不渴,大便燥结。血风疮的治疗:治疗血风疮初期可服消风散,若日久血虚风燥服地黄饮子。可外用雄黄解毒散水煎熏洗,再搽黄连膏或润肌膏。详见湿疮条。
-
尸脚
尸脚为病名,指脚跟部皲裂之证。相当于皲裂疮。《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尸脚者,脚跟坼破之名也。”多由冬时触受风寒,气血郁结,不荣于足所致。治宜用地骨皮、白矾各等分煎汤浸洗患处使之皮肤发软,次涂润肌膏或太乙膏。
-
干疥
干疥为病名。病因肺经燥气偏盛所起,证见皮肤粗糙干枯,瘙痒,搔之有白屑脱落。《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疥疮多生于足指间,染渐生至于身体,痒有脓汁…先以花椒9g,地肤子30g煎汤熏洗,再选用蛇床子散、臭灵丹、一扫光、硫黄软膏等外搽。建国后,由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条件改善,本病已少见。
-
皴痛
皴痛病名。肌肤受冻而坼裂为皴,兼痛者皴痛。出《外科正宗》卷四。多因风寒外侵,风盛血燥,寒滞血脉,手足肌肤失濡养所致。症见患处皮肤枯燥,干裂疼痛,甚则皮脱。可用葱汤外洗,涂润肌膏。
-
皲裂
定义:皲裂(chap)为症状名,又称皴揭(《素问玄机原病式》)。皲裂的病因病机:皲裂多由风燥伤表,内郁血分以致耗伤津液,气滞血枯而成。外观常见较深的条状裂纹,患处皮肤粗糙、增厚,似树皮样,摸之刺手,若裂隙深达真皮,则伴有出血和结痂,手足活动时常发疼痛。
-
手足皲裂
手足皲裂为病名。由于冬时触冒风寒所致。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皲裂者,肌肉破也。治宜用地骨皮、白矾各等分煎汤浸洗患处使之皮肤发软,次涂润肌膏或太乙膏。治宜温经散寒生肌,用皲裂欲脱方(川椒、芎、白芷、防风、干姜)捣碎,水煎取汁,温涂患部。
-
龟蛇散
处方:败龟版5钱(头足在甲内者佳,果自坏者也),雄蛇壳1钱(在墙屋及树上者为雄),大麦灰5钱,老榆树皮5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火烫伤异常疼痛,发泡腐烂。用法用量:先用紫草润肌膏涂之,次以此方干掺;如无润肌膏,竟用麻油调敷。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
软膏
如金黄油膏、玉露油膏适用于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等病。生肌白玉膏功能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
-
皲裂疮
出《外科启玄》卷九。皲裂疮相当于西医的手足皲裂症。皲裂疮等病因病机:皲裂疮因肌热骤被寒冷风燥所逼,致血脉阻滞,肤失濡养而成;患处皮肤枯燥,增厚发硬,并有长短深浅不一的裂口,深者可引起出血、疼痛。皲裂疮的治疗:治疗皲裂疮可用地骨皮、白矾各等分煎汤浸洗患处使之皮肤发软,次涂润肌膏或太乙膏。
-
皴揭
皴揭证名。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其证多因风燥伤于皮表,血分郁滞或脱水失血耗伤津液,气滞血枯而成。症见患处皮肤干涩干燥,或呈起皴成摺之形状,甚则裂口、出血、疼痛,手足干枯不荣。治宜养血润燥,佐以清火。可用四物汤加川芎、加麦冬、花粉、黄柏、五味子之类。外拭搽润肌膏。相当于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