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证
概述:阳证:1.八纲中的表证、热证、实证;临床可见身热恶寒、心烦口渴、声高气粗、面红目赤、躁动不安甚或发狂、心烦不寐、咳嗽声重、大便秘结不通、小便短赤、腹痛拒按、疮疡红肿痛热、舌红苔黄、脉洪滑实而数等。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箍围消散法
箍围消散法(古称敷贴、围药),是将药散与液体调制成糊状(随用调制)敷贴于患部,借助药散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使初起疮疡轻者消散,重者疮毒结聚,疮形缩小,炎症趋于局限,早日成脓破溃。操作方法根据外疡性质用药阳证选用性味寒凉,清热消肿,散瘀化痰的药物;
-
箍围药
概述:箍围药(encirclingpaste)古称敷贴、箍药、围药,是指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糊剂。阴证用回阳玉龙膏,以热酒调敷。冲和膏药性平和,功能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适于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介于阴阳之间的半阴半阳证。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
-
八纲证候
将临床表现按八纲辨证分析、判断、归类的八种证候,即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本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
-
疮疡辨半阴半阳证
疮疡辨半阴半阳证指辨识疮疡之属于半阴半阳证者。见《外科正宗》卷一。该证的特点为:疮疡漫肿不高,似阳证而又不甚焮热肿痛,似阴证而又不甚木硬平塌;微红微热,似冷而非冷,不肿而实;似热而非热,虽肿而实虚,痛而无脓,肿不易消,不易溃脓;溃脓后仍痛,疮口闭合迟缓。治疗中若阳证渐增,则预后尚佳;
-
八纲
表里辨病位的浅深;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
洪宝丹
《仙传外科集验方》:洪宝丹:别名:仙传外科集验方》)、抑阳散(《保婴撮要》卷十五)、洪宝膏(《寿世保元》卷九)处方:天花粉90克姜黄30克白芷30克赤芍药60克制法:上药四味,共为细末。如要断血,须用绳及绢袋缚住人手臂,却以此方从手臂上,用茶调敷住血路,然后却用断血药掞口,却不可使内补及四物等药;汤火疮同;
-
四黄散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之四黄散:处方:大黄末15克黄柏末15克雄黄末15克硫黄末15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主治阳证疮疡。运用:若肠风脏毒下血,去木鳖子,加槐花1钱。《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四黄散:组成:荆芥1钱,山栀1钱,大力1钱,黄连1钱,黄芩1钱,连翘1钱,薄荷1钱,木通1钱,蒲黄1钱,灯心1撮,甘草4分。
-
中草药
草药的用法: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叶、七叶一枝花、丝瓜叶等,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阳证肿疡。用时洗净,捣烂后敷出血处加压包扎,白茅花不用捣烂可直接敷用。徐长卿、蛇床子、地肤子、泽漆、羊蹄根等有止痒作用,适用于急慢性皮肤病。半边莲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治毒蛇咬伤等。
-
草药
草药的用法: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叶、七叶一枝花、丝瓜叶等,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阳证肿疡。用时洗净,捣烂后敷出血处加压包扎,白茅花不用捣烂可直接敷用。徐长卿、蛇床子、地肤子、泽漆、羊蹄根等有止痒作用,适用于急慢性皮肤病。半边莲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治毒蛇咬伤等。
-
油膏
如金黄油膏、玉露油膏适用于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等病。生肌白玉膏功能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
-
软膏
如金黄油膏、玉露油膏适用于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等病。生肌白玉膏功能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
-
外科清热法
概述:外科清热法(heat-clearingmethod)是指用寒凉的方药,使内蕴之热得以清解的外科治法。清热泻火方,如黄连解毒汤;外科通里法的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红肿热痛的阳证,如疮疡中的疔疮、疖、痈、有头疽等。以上三法在热毒炽盛时可同时运用。养阴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
-
蟠龙散
《活幼心书》卷下:蟠龙散:处方:干地龙(蟠如钱样者佳,略去土)30克风化朴消6克制法:前药锉,焙,研为细末,与朴消和匀。功能主治:治阳证脱肛。先以见毒消,荆芥、生葱煮水候温浴洗,轻轻拭干,然后敷药。用法用量:每以2-3钱,肛门湿润干涂,或干燥用油调涂。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仍和匀朴消。
-
五福膏
《外科十三方考》:组成:全蝎30只,蜈蚣20条,巴豆30粒,斑蝥20只,独头蒜30个,清油1斤。主治:各种阳证疮,已溃未溃;及刀伤、斧砍、骨断、筋折等。制备方法:先用油将上药炸焦,取出研为细末,再入油内熬至滴水成珠,加黄丹、铅粉各若干,老嫩得中即成。
-
仙灵丹
《四圣心源》卷九:组成:班毛8钱(去头翅,糯米炒黄,去米),前胡4分(炒),乳香1钱(去油),没药1钱(去油),血竭1钱,元参4分,冰片5分,麝香5分。主治:阳证痈疽初起。用法用量:针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之。顷刻流滴黄水,半日即消,重者1日1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瓶收。
-
阴铁箍散
《疡科心得集 家用膏丹丸散方》:组成:降香末半升,大黄3斤,乳香4两,赤小豆3升,没药4两,黄芩8两,方八1斤,生南星4两,山慈菇4两,陈小粉(炒黑,研)10斤。主治:痈疽阳证。用法用量:用窨醋调敷四围。
-
清脾饮
《痘疹金镜录》卷上:方名:清脾饮组成:青皮、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半夏、柴胡、黄芩、草果、枳壳、川芎、香附。主治:咽干声哑。用法用量:上加竹沥、生姜汁为引,水煎服。《永类钤方》卷二十引《全婴方》:方名:清脾饮组成:人参、白附、南星(炮)、制半夏、全蝎、僵蚕、白术、川芎、羌活、甘草各等分。
-
小风门顶
《串雅补》卷一:方名:小风门顶组成:当归1两,麻黄1两,白芷1两,川芎1两,杏仁1两,生草1两,苍术1两,草乌1两(姜汁炒),羌活1两。主治:无名肿毒,痈疽发背,筋骨疼痛,风,流注,不论阴证阳证。用法用量:每服7-8分,或1钱为止,酒送下,盖被出汗为度。制备方法:上为末。
-
切开疗法
概述:切开疗法(incisingtherapy)为治法。是指切开脓肿,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之毒随脓泄出,逐渐向愈目的的外治法。应用切开疗法之前,须辨清脓成的程度、脓之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囊;一般切口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好肉筋络,愈合后疤痕较大;
-
内外伤辨
《内外伤辨》即《内外伤辨惑论》。金·李杲撰。刊于1247年。主要论述由于饮食劳倦所致疾病。卷上有辨阴证阳证、辨脉等13篇有关辨证的论述;卷中、卷下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了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疾病的证治。解放后有排印本。
-
血结胸
概述:血结胸:1.邪热瘀血互结胸膈者;《伤寒全生集·辨伤寒结胸》:“伤寒阳证,吐衄血不尽,蓄在上焦,胸腹胀满硬痛,身热,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名血结胸,用犀角地黄汤。”《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有血结胸,胸腹痛连腰胁背膂,上下攻刺痛,痛不可忍,手不可按,甚而搐搦者是也。
-
羞明怕热症
羞明怕热症病证名。指羞明且惧热。属火燥血热之阳证。治宜清热泻火。方选龙木秘方密蒙花散或东垣泻热黄连汤加减。
-
阳汗
辨证论治:《景岳全书·杂证谟》:“阳汗者,热汗也…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其有心火不宁,烦躁出汗者,宜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生脉散之类主之。又有本非阴虚,止因内火熏蒸,血热而多汗者,宜正气汤或黄芩芍药汤、清化饮之类主之。”
-
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为内科论著。又名《内外伤辨》。金·李杲撰。刊于1247年。主要论述由于饮食劳倦所致疾病。卷上有辨阴证阳证、辨脉等13篇有关辨证的论述;卷中、卷下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了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疾病的证治。解放后有排印本。
-
履霜集
《履霜集》医论著作。清·臧达德撰于1814年。内容以叙述诊疗经验为主。卷一论虚劳病证治,包括虚损痨症总论,虚劳阳证、阴证辨证,其中对各种病证的叙述与辨析比较完备。现有康熙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
土黄
土黄为病证名,为黄疸分类法三十六黄之一。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治土黄身体冷,面色青,宜灸太冲及百会后心发际百壮。若面目及十指俱青,不治也。”
-
黄瘅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
风黄疸
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犯黄
注解:犯黄为病证名。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按弦搓摩
按弦搓摩小儿推拿方法名。②左手拿儿手、掌向上,右手大食二指自阳池穴轻轻按摩,经三关至曲池,再经六腑至阴池穴,属阳证,关轻腑重;属阴证,腑经关重;③用两大指搓儿手与肱之背面各几下,再拿儿手慢慢摇动(见《增图考释推拿法》上卷)。此法能消痰化积,消痞。
-
洞天膏
处方:香白芷120克木鳖子肉蓖麻子仁独活各90克大黄90克乳香没药各60克老葱1千克(洗去泥,风干后用)功能主治:散结消肿,拔毒止痛。主阳证痈疽疮疖,焮红肿痛。木鳖子善通经络,散瘀热,除痈毒;大黄善解热毒,活血祛瘀;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
归宗汤
概述:归宗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六方。处方:大黄、生地黄、赤芍药、山楂、青皮、木通、荆芥穗、炒牛蒡子。主痘证毒火太盛,形气壮实,无风寒表邪,壮热不已,爪甲青紫,四肢厥冷,恶热,头汗出,通身蒸蒸汗出,谵语,烦躁狂乱,大渴引饮,唇口焦裂,舌生芒刺,大小便闭,吐血,小便尿血。
-
防风当归散
《瑞竹堂经验方》卷五:防风当归散:处方:防风15克甘草节15克赤芍药15克绵黄耆15克当归白芷各15克左缠藤75克皂角刺75克肉桂15克或3克(阴证用15克,阳证用3克)大黄15克或3克(阳证用15克,阴证用3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主热毒疮疖。附注:防风当归汤(《医学正传》卷五)、防风当归饮(《证治汇补》卷三)。
-
黑色疽疮膏
处方:群药:白芷3钱,当归5钱,玄参5钱,黄耆5钱,防风5钱,甘草3钱,生地5钱,蛇蜕2钱,血余3钱,蜂房5钱,穿山甲3钱,杏仁5钱面药:樟丹3钱,乳香5钱,轻粉3钱,红粉2钱,冰片2钱,米珠1钱,麝香1钱,没药5钱,血竭2钱,儿茶5钱,龙骨3钱其他:松香3两5钱,黄蜡2两,香油1斤。主慢性溃疡,结核性溃疡。
-
回阳生肌散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回阳生肌散:处方:人参15克鹿茸15克雄黄1.5克乳香30克琥珀7.5克京红粉3克功能主治:回阳生肌,止痛收敛。治结核性溃疡(鼠疮)、慢性顽固性溃疡及属于阴疮久不收口者。注意:阳证疮疖及汞过敏者禁用。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仙拈集》卷四:组成:干姜(炒黑)。主治:冷疮久不收口。
-
济阴汤
《科枢要》卷四:济阴汤:处方:连翘山栀(炒)黄芩黄连各3克芍药4.5克金银花9克甘草3克牡丹皮4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护阴消肿。治阳证疮疡,发热,红肿疼痛。用法用量:水煎三次,分服。摘录:《外科枢要》卷四《衷中参西》卷上:方名:济阴汤组成:怀熟地1两,生龟版5钱(捣碎),生杭芍5钱,地肤子1钱。
-
加味火杴丸
处方:火杴草9斤,枯松枝2两,石膏3两(煅),石楠叶1斤,萆薢半两(醋煮7次,晒干)。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功能主治:阳证脚气。用法用量:方中枯松枝用量原脱,据《普济方》补。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一
-
加味金锁匙
处方:火硝3钱,硼砂2钱,冰片8厘,雄黄6分,姜蚕4分,寒水石1钱,人中白3分,灯草灰3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阳证喉痹,六脉洪数。用法用量:吹喉。摘录:《医学集成》卷二
-
解毒饮
《痘科辨要》引汪氏方:解毒饮:处方:当归(酒洗)2分,芍药2分,人参2分,山楂2分,黄耆(蜜炙)2分,荆芥2分,牛蒡(炒,研碎)2分,防风2分,炙甘草1分。用法用量:水煎,温服。热甚者,加生黄芩、生黄连、银柴胡各3分;若是阴证,加肉桂。功能主治:金石、草木、鸟兽、百药之毒。冷服半盏,细细饮之。
-
佚名方
处方:蚯蚓(十五条.活者)功能主治:治伤寒阳证结胸,死无可药者。用法用量:擂烂,蜜半盏,冷水半碗,灌服。若无蜜,砂糖亦妙。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
-
生肌收口
生肌收口为治法。外治法之一。指用具有生长肌肉、加速疮口愈合作用的方药,治疗疮疡后期的治法。药物配伍不同,作用可有不同的侧重。选用具有解毒、收涩、收敛、促进新肉生长作用的药物,经炮制后研极细末,掺布疮面,可促使疮面加速愈合。常用的生肌收口药有生肌散、八宝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上应用。
-
血结胸证
概述:血结胸证(chestbindingsyndromewithstaticblood)为病证名。是指邪热瘀血互结胸膈,以胸腹胀满疼痛,手不可近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伤寒全生集·辨伤寒结胸》:“伤寒阳证,吐衄血不尽,蓄在上焦,胸腹胀满硬痛,身热,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名血结胸,用犀角地黄汤。”
-
血分证
概述:血分证为证候名。一般为温热病的第四个阶段(温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邪热深入血分,耗血伤阴,动血生风,以壮热或低热,手足抽搐或蠕动,神昏谵语,癍疹紫黑,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舌质深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外科疮疡阳证,也常有血分热毒之称,但意义不同。
-
阴证伤寒
概述:阴证伤寒为病证名。指病邪直中阴经的虚寒证。辨证论治:分寒中太阴、寒中少阴、寒中厥阴三类。寒中太阴用胃苓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寒中少阴用真武汤、附姜白通汤等方;《伤寒广要·少阴病证候》:“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为阳证。
-
因他症
因他症为眼科病证。出《证治准绳·杂病》。《审视瑶函》:“此症专言因害别病而累及目也。”如伤寒阳证热郁蒸损瞳神,或热盛血滞,赤痛泪涩;阴证脱阳而目盲,或服姜附温热之剂多而火燥赤涩(《证治准绳·杂病》)等,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眼疾均属此例。本症不宜局限于眼科论治,须看因何症而起,验其标而治其本。
-
真实假虚证
真实假虚证为证候名。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虚证为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无苔,脉虚细无力等症。
-
霍乱审证举要
《霍乱审证举要》霍乱专著。清·连文仲撰。刊于1899年。书中论述霍乱阴证、阳证,参考西说以阐发各地不同的水土气候对霍乱发病的影响,列表辨析霍乱诸证的脉证特点。末附王孟英《霍乱论》中一些方剂、连氏经验方及外治、针灸各法,曹炳章又增补霍乱寒热辨证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后编入《中国医学大成》本。
-
体厥
体厥病证名。热极反见身冷如冰之证。《温疫论》:“阳证阴脉,身冷如冰为体厥。今元阳已极,以至通身冰冷,此体厥也。六脉如无者,群龙无首之象。以其为实热内结,治宜泻热通腑,用大承气汤,嘱其缓缓服下。参见厥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