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经
温经(warmingwombandchannels)是指用具有温热扶阳作用的药物,治疗寒滞胞宫、寒凝经脉或阳虚证的治法。
-
艾叶
雌花长约1mm;药理作用:艾叶油、β-石竹烯及松油烯醇对豚鼠有镇咳及明显的平喘作用,对小鼠有祛痰作用。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如入正己烷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正己烷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
溻渍法
概述:溻渍法(externalmedicinalliquidapplication)又称浸渍法。雷诺氏病:回阳止痛洗药(《熏洗疗法》)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南星、生半夏、生甘草、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9g。斑秃:海艾汤(《外科正宗》)海艾、菊花、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穗各6g。
-
浸渍法
概述:浸渍法古称溻渍法(externalmedicinalliquidapplication)。雷诺氏病:回阳止痛洗药(《熏洗疗法》)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南星、生半夏、生甘草、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9g。斑秃:海艾汤(《外科正宗》)海艾、菊花、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穗各6g。
-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的症状:中风后遗症以中风后言语不利,口眼 斜,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又名舌缓。
-
温胃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温胃汤:处方:附子当归厚朴人参橘皮芍药甘草各3克干姜4克蜀椒2克制法:上九味哎咀。功效:和胃温中顺气。是方以朴、香、半、陈消食和中,温经顺气;《嵩崖尊生》卷九:方名:温胃汤组成:苍术、白术、茯苓、陈皮、炮姜、半夏、生姜。使滞化气调,则寒邪外解,而胃气融和,安有作痛之患。
-
外科温通法
概述:外科温通法(warm-dredgingmethod)是指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方药,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的外科治法。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熟地、麻黄、白芥子、炮姜、炭肉桂、鹿角胶、甘草[用法]水煎服。[功用]温阳补血,散寒化痰。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药,如细辛、桂枝、生姜、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等。
-
瘫痪病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营卫俱虚者,黄芪五物汤。半身不遂的治疗: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
-
姜炭
味苦微辣。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姜炭温经止血、温脾止泻,主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阳虚泄泻(《中华本草》)。
-
桂枝附子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桂枝附子汤:处方:桂枝(三钱)附子(炮.功效:祛风温经,助阳化湿。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风为阳邪,故脉浮大主病进,紧主寒凝,脉症合参,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4钱,附子1钱半,甘草2钱,大枣6枚,生姜3钱。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
-
瘫痪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营卫俱虚者,黄芪五物汤。半身不遂的治疗: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
-
干姜
姜炭味苦、涩,性温。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60%。性味与归经:辛,热。
-
附子汤
加大枣1枚,水煎服。主治:漏风汗出不止。《圣济总录》卷二十一:方名:附子汤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细辛(去苗叶)1两,柴胡(去苗)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甘草(炙,锉)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莎草根(去须)半两,黄耆(炙,锉)半两,赤芍药半两。
-
桂皮
[功用]温经,通脉,发汗《*辞典》:桂皮: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GuìPí来源: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或川桂等的树皮。一种品种未注明的桂皮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比煎剂作用强,醚及醇浸出液比水浸剂作用强。
-
活心丸
药品说明书:成分:人参、麝香、熊胆、牛黄、蟾蜍、红花等科学配方精制而成药理毒理:益气活血、温经通脉。药动学:口服活心丸5~另取蟾酥对照药材10m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和人参对照药材溶液各6~2粒,一日1~
-
血寒经迟
概述:血寒经迟为病证名。出《景岳全书·妇人规》。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方论》):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人参、肉桂、吴茱萸、丹皮、阿胶、半夏、麦门冬、生姜)。若见经血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面色 白,头晕气短,腰酸乏力等,则为冲任虚寒,血行无力所致,宜温经养血,方用大营煎。
-
消栓通络颗粒
消栓通络颗粒药典标准:品名:消栓通络颗粒XiaoshuantongluoKeli处方:川芎120g、丹参90g、黄芪180g、泽泻60g、三七60g、槐花30g、桂枝60g、郁金60g、木香30g、冰片2.4g、山楂60g制法:以上十一味,冰片研细,三七粉碎成细粉,其余川芎等九味加水煎煮三次,煎液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稠膏,加入可溶性淀粉
-
滴血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滴血根:别名:小血藤来源:菊科滴血根Wedeliaurticaefolia(Blume)DC.,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温经,通络,养血,活血,补肾。主治肾虚腰痛,气血虚弱,跌打损伤。
-
鸡骨柴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骨柴:拼音名:JīGǔCh i别名:双翔草、老妈妈棵、瘦狗还阳草、酒药花、紫油苏来源:唇形科鸡骨柴Elsholtziafruticosa(D.Don)Rehd.,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性味:苦,温。功能主治:温经通络,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关节疼痛。用法用量:配药泡酒服,用量3~
-
踏膀药
拼音名:T BǎnɡY o别名:黄花地丁、土细辛[云南]、黄花细辛来源:堇菜科堇菜属植物灰叶堇菜VioladelavayiFranch.,以带根全草入药。秋冬采集,洗净晒干。性味:甘、微辛,温。功能主治:温经通络,消疳健脾。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疳积,气虚头晕。1钱,研粉,酒送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香叶子
叶互生,有香气,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5~核果长卵形,无毛,长约1厘米,成熟时黑色,果梗约与果同长,有绢状毛。生境分布:生长于阔叶林的疏林下及多岩石的沟谷中。功能主治:①《贵州药植目录》:树皮:温经通脉,行气散结。②《湖南民间药物资料》:枝叶:顺气,治胃痛,胃溃疡,消化不良。
-
小黑牛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黑牛:来源:毛茛科小黑牛AconitumbullatifoliumLevl.var.dielsianum(Airy-Shaw)FletcheretLauener,以块根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辛、苦,热;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
珍珠露水草
《*辞典》:珍珠露水草: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ZhēnZhūL Shu Cǎo别名:露水草、鸡冠参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蛛丝毛蓝耳草的根。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草本,高20~根出叶披针形;茎生叶互生,基部下延呈膜质鞘,全缘。生境分布:生于向阳疏林草丛中。功能主治:温经通络,除湿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四肢麻木。
-
木竭胶囊
木竭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木竭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肾活血,温经止痛。适用于肾虚血瘀、寒邪闭阻所致的疼痛,僵硬,麻木等症及骨质增生见有上述症状的辅助治疗。2.经期妇女慎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
复方三七冻疮软膏
复方三七冻疮软膏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复方三七冻疮软膏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温经通络,活血消肿。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木香理中汤
白术健脾土之虚,炮姜逐中寒之寒,木香调气醒脾胃,茯苓渗湿和脾胃,赤芍破血泻瘀以除腹痛,荆芥散邪和血以解身热,楂肉化滞血,泽兰通经脉,肉桂温经暖血,最通血闭,砂糖去瘀和血,专主调经也;水煎温服,使寒滞化而脾土强,则经脉通而腹痛止,身热泄泻无不自己,何危急之有哉。夹痞伤寒,经治痞满虽解而胃脘胀痛者。
-
四物加桂汤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加减:寒月,加羌活。治宜速解外寒,略从汗散,不可过剂,仍用辛热之药,助命门,暖丹田,温补脾胃,使营卫和,腠理固,则病自痊。是方四物补血,延胡索、红花行血,防风佐桂、姜达表散寒,乌药、陈皮、香附行气散滞,使经络无瘀血、无留寒、无壅气,所温经逐寒,病自愈矣。
-
四片金
《救急选方》卷上引《卫生家宝》:别名:吴茱萸汤、茱萸食盐汤组成:吴茱萸半两,木瓜半两,食盐半两。主治:霍乱上吐下利,心下懊憹。各家论述:《医略六书》:吴茱萸温中气以散寒,善平逆气;食盐润下,以上荣肝木也。水煎温服,使寒化气调,则脾胃健运,而津液四布,筋得滋荣,腹痛无不痊矣。
-
滋阴百补药酒
功效:大补气血,调和营卫,温经舒络,壮骨益髓。用法用量:过黄梅开用,早、晚随量热饮。制备方法:上锉碎,囊贮,以滚酒冲入大坛,泥固,外加厚纸蜜封,放窨地。
-
紫金牛膝丸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名:紫金牛膝丸组成:紫金藤1两,杜牛膝3两,当归2两,肉桂5钱(去皮),麝香3钱,蜀葵根2两。用法用量:每服3钱,乳香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粥为丸,朱砂为衣。各家论述:杜牛膝破瘀血以下死胎,紫金藤降瘀血以逐秽,当归养血荣经脉,肉桂温经通闭结,葵根滑胎利产,麝香通窍辟秽。
-
温经定痛汤
《中医妇科治疗学》:方名:温经定痛汤组成:当归2钱,川芎1钱半,延胡2钱,红花1钱,桂枝1钱半,莪术2钱,台乌2钱。功效:温经行血理气。主治:妇女痛经。瘀滞兼寒,少腹冷痛,喜得热熨,经色乌黑,量不太多,腰痠背寒,舌淡苔白,脉沉紧。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新制蠲痹汤
《医略六书》卷二十:方名:新制蠲痹汤组成:苍术1钱半,羌活1钱半,白术1钱半(炒),茯苓1钱半,官桂1钱半,泽泻1钱半,甘草5分。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冲竹沥、姜汁各数匙热服。羌活散寒湿,关节可利;茯苓渗湿清脾肺,泽泻泻湿利膀胱,务使外着之湿自无复留之地。此温经燥湿祛寒之剂,为身重痠疼冷痹之专方。
-
羊里脊
2.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补血温经,用于产后血虚经寒所致的腹冷痛。羊里脊的食用建议1.煮制时放数个山楂或一些萝卜、绿豆、炒制时放些葱、姜、孜然等佐料可去膻味;
-
羊排
2.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1.适宜体虚胃寒者;补血温经,用于产后血虚经寒所致的腹冷痛。羊排的食用建议1.煮制时放数个山楂或一些萝卜、绿豆、炒制时放些葱、姜、孜然等佐料可去膻味;
-
羊前腿肉
2.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1.适宜体虚胃寒者;补血温经,用于产后血虚经寒所致的腹冷痛。羊前腿肉的食用建议1.煮制时放数个山楂或一些萝卜、绿豆、炒制时放些葱、姜、孜然等佐料可去膻味;
-
灸盒疗法
灸盒疗法是将艾条放在特制木盒中点燃施灸的方法。根据所灸部位不同,用薄木板制成大小不一,规格不同的无底木盒,上有活动木盖,盒高12cm,盒内1/2高度处固定一张铁丝网(规格为50~施灸时先将艾盒罩住需灸部位,然后点燃一寸左右长的艾条约5~该法以木盒罩住所灸部位,可以节省人力,同时又能增强温经通络的作用。
-
人面疮
人面疮为病名。是生于肘膝部的一种疮疡,溃后有数孔,状似人面,故名。治疗参见流痰、附骨疽:流痰的治疗:初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附骨瘟的治疗:宜辨证施治,如见寒热往来,宜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服仙方活命饮加减合醒消丸;
-
少阴四逆证
少阴四逆证为证候名,指邪传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阻而致四肢逆冷之证。《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
-
少阴病
少阴病为病名,为六经病之一。本病特征是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阳等。治宜温经回阳,如四逆汤等方。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
-
内踝疽
即发于内踝处的附骨疽。《外科真诠》卷上:“内踝疽生于足踝近腕之处,内属三阴经,外属三阳经,俱有寒湿下注。治疗:初起温经燥湿,服疮科流气饮加牛膝、木瓜、防己;外敷乌龙膏。宜辨证施治,如见寒热往来,宜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服仙方活命饮加减合醒消丸;若气血双虚者,应补血益气,宜服八珍汤,并酌服虎挣散;
-
发表温经
发表温经为汗法之一。如患者平素阳虚,感受风寒,邪入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腰腿痛,手足凉,苔白,脉濡,用当归四逆汤,发表温经散寒。又如治疗少阴兼太阳表证,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中麻黄发太阳表寒,附子温少阴之经,细辛温散,组成发表温经的方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归活温经汤
处方:当归、羌活、独活、防风、川芎、丹参、青皮、香附、乌药、川断。功能主治:补血温经,兼祛外邪。主妇人经行,遍体作痛,下血多,筋失其养,痛如行痹。各家论述:是方羌活、独活、防风、川芎散风寒,青皮、乌药、香附行气止痛,加以当归、丹参温补营血,厚朴和胃温中,川断利周身筋脉。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
消栓通络片
(2)取本品4片,除去包衣,研细,加乙醚10ml,振摇提取,滤过,弃去滤液,药渣用水润湿,加水饱和的正丁醇10ml,振摇提取10分钟,浸泡2小时,取上清液,残渣再加水饱和的正丁醇10ml,振摇提取,取上清液,与第一次提取的上清液合并,用3倍量正丁醇饱和的水洗涤,取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
香桂散
摘录:《博济方》卷四《马培之医案》:方名:香桂散组成:生附子2钱,麝香2分,川乌2钱,细辛2钱,木香2钱,炙没药2钱,肉桂2钱,草乌2钱,丁香2钱,樟冰2钱。功效:温经通络。《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济生》:方名:香桂散别名:单桂饮、桂心散、桂香散、夺命散组成:麝香半钱(别研),官桂3钱(为末)。
-
枳壳理中汤
处方:炮姜4.5克白术4.5克(炒)枳壳4.5克(炒)赤芍4.5克肉桂4.5克(去皮)砂仁9克(炒灰)功能主治:治产后瘀血冲脾,腹中胀满,脉沉滞者。用法用量:水煎浓汁,去滓温服。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
正经汤
处方:熟干地黄15克人参桂心半夏(汤洗七次)白芍药牡丹皮阿胶麦门冬当归各7,5克吴茱萸(汤洗七次)6克制法:上为粗末。《医方简义》卷五:组成:泽兰2钱,当归3钱,焦山栀4钱,阿胶(烊化)3钱,丹皮3钱,茜草1钱5分,益母草3钱,柴胡(醋炒)1钱,琥珀8分,左牡蛎5钱。主治:倒经,鼻衄,吐血。
-
黄花堇菜
《*辞典》:黄花堇菜: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Hu nɡHuāJǐnC i别名:土细辛来源:为堇菜科植物灰叶堇菜的根。茎生叶具柄,厚纸质,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基部浅心形或截形,边缘具波状锯齿,长1.5~4厘米,上部叶卵状披针形;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溪边、阴湿草地。性味:酸甘,温。功能主治:温经通络,除湿止痛。
-
芦子藤
《*辞典》:芦子藤: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L ZǐT nɡ别名:叶子兰、芦子兰(《云南中草药》),苎叶蒌、野胡椒(《广西药植名录》),大麻疙瘩(《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荨麻叶胡椒的全株。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药》:舒筋活络,温经利湿,行气止痛。治风湿,月经不调,胃痛,跌打损伤。
-
化瘀舒经胶囊
化瘀舒经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化瘀舒经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温经,行气,止痛。4粒,一日3次;4.治疗痛经,宜在经前3~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益肾健腰口服液
益肾健腰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益肾健腰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肾强筋,温经止痛。用于肾虚寒湿引起的腰痛。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