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肝散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补肝散:处方:山茱萸肉当归五味子(炒,杵)山药黄耆(炒)川芎木瓜各15克熟地黄白术(炒)各3克独活酸枣仁(炒)各12克制法:上药为末。主肝肾气血亏损,胁胀作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临卧饮汤调下;益肝无补法,养阴滋血即所以补肝,水煎温服,使阴血内充,则肝得所养而疲劳自已。
-
干胁痛
《金匮翼·肝虚胁痛》:“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其症胁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枯色青,遇劳即甚,或忍饥即发者是也,滑氏补肝散。”
-
夏枯草散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顾氏医径》卷六:方名:夏枯草散组成:夏枯草、生香附、厚朴、橘红、神曲、牡蛎、泽泻、半夏、茯苓、赤芍、郁金。《普济方》卷二九六引《卫生家宝》:方名:夏枯草散组成:夏枯草1两,荆芥1两,枳壳半两,轻粉半钱,龙胆草半两,朴消1两,灯芯1握。本方方名,《仙拈集》引作 茶调散。
-
心气虚不得卧
心气虚不得卧为病证名。内伤不得卧证之一种。指心气虚怯,心神失守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二便时滑、目漫神清、气怯倦怠、心战胆寒、时时欲睡、睡中自醒、喜热恶冷,此心气虚不得卧之证也。”宜用人参养荣汤、归脾汤。肝肾脉迟者,八味丸。左关脉弱者,补肝散等方。
-
季胁痛
出《灵枢·经筋》。肝血虚,兼见时时烦热,口干,持续隐痛或有拘急感,头眩眼花,舌质红等症,治宜一贯煎、补肝散等方。肝气虚,兼见胆怯善惊,疼痛绵绵不止,视物昏糊,耳鸣等症,治宜四君子汤合乌梅丸等方。《张氏医通》卷五:“季胁痛,无不因肾虚者,加减八味丸、肾气丸选用。”参见胁痛条。
-
肝虚目暗
肝虚目暗病证名。系指因肝虚引起的目视昏暗不清证候。为多种内障眼疾常见之候。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治宜养肝明目,用补肝散加减。
-
血虚腹痛
阴虚阳旺者,知柏四物汤、归芍地黄丸等方。《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