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阴络伤则血内溢
阴络伤则血内溢为病机。阴络,指下部的、属里的络脉。大便下血的证候,一般多由于大肠湿热下注,伤及血络,或脾虚不摄,血不循经所致。《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
血热伤络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泛指外感或内伤病过程中,血分热盛,灼伤血络,导致出血或发癍的病机,而此病机所导致的以咳血为常见症的证候为血热伤络。
-
阴络
概述:阴络:1.从手足六阴经分出的络脉;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阴络:《中医大辞典》:阴络是指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便血)。”《中国针灸学词典》:阴络是指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阴络之色应其经。”
-
后血
后血的病因病机: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后血的分类:《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痢疾亦见血便应予区别。
-
血溢
自鼻出者为鼽衄。少则为唾血。血溢原因很多,其病机不外乎络伤血溢和气不摄血两类。《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气为血之帅,故血脱可导致气衰,气衰不能摄血也可引起出血,两者有密切关系。因寒的宜温经止血;因血瘀的宜消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