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为书名,20卷,南宋时儿科著作,撰人佚名,刊于13世纪初。本书明·弘治己酉(1489)刻本改名《保幼大全》或《保婴大全》。书中有方论百余篇,较系统地总结南宋以前的儿科学成就。论述了乳婴疾患以及与儿科有关的内、外、五官等病的病因、证候、方药治法等,全书内容比较丰富。
-
中魃
中魃即继病,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八。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交乳、鬾病、被鬾、中鬾。由“鬾乳”或乳食停滞而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痹,骨软发落。”治用消乳丸消乳积,有热者用龙胆汤清热;继以参苓白术散补之,令儿断乳则愈。
-
囟门高突
概述:囟门高突为病证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有囟肿者,由脾胃不和,冷热不调,或怒啼饮乳,或喘急咳嗽,致阴阳气逆,上冲而囟肿也。《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因热上冲者,宜疏风清热解毒,用大连翘饮;
-
血溢
自鼻出者为鼽衄。少则为唾血。血溢原因很多,其病机不外乎络伤血溢和气不摄血两类。《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气为血之帅,故血脱可导致气衰,气衰不能摄血也可引起出血,两者有密切关系。因寒的宜温经止血;因血瘀的宜消瘀止血;
-
小儿肿病
小儿肿病为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小儿浮肿。《儒门事亲》:“小儿通身浮肿,是水气肿也。”治则:《金匮要略方论》载“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临床常用的有发汗、利小便以及健脾益气、温肾化浊等法。亦可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胃水、胆水、小肠水、大肠水、膀胱水,辨证施治。
-
小儿腋气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腋气者,血气不荣,腋下有孔,一如毛孔而稍大,臭秽之气,从其中出…其症腋下汗腺有特殊臭气,其他如乳晕、脐部、外阴、肛周亦可发生,大部分患儿同时伴有油耳症状。治用密佗僧研末加冰片外涂,或用龙眼核十二枚和胡椒五十四枚研末外扑。又名狐臭、胡臭。多由湿热内郁或遗传所致。
-
小儿心腹痛
小儿心腹痛为病证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谓其病因是:“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邪气与脏气相搏,上下冲击,上则为心痛,下则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但亦有由于邪热结聚、腑实不通而致之实热证,证见脘腹胀痛拒按,脉实、舌红苔黄燥或焦黑,治以通下腑实,用承气汤类。针刺取太冲、公孙、足三里等穴。
-
小儿心痛
小儿心痛为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上腹胃脘部疼痛。吮乳口气冷者,为冷痛,治宜温脘利气为主,参见小儿心腹痛条;吮乳口气热者,为热痛,用金铃子散。亦可针刺内关,灸膻中。
-
小儿吐泻
分伤风吐泻、伤暑吐泻、伤乳吐泻、虚冷吐泻、伏暑吐泻、胃热吐泻、气乱等。治宜健脾益气,温经回阳。《幼幼集成》:“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虚冷泄泻·小儿吐泻:虚冷泄泻为病证名。《活幼心书》:“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或白胨,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
-
小儿面疮
小儿面疮为病证名,指小儿面部生疮,有脓或黄水渗出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面上忽遇有经络虚隙,为风、湿、寒、热所乘,搏于气血则生其疮。或如火烧,或出脓,或出黄水,日久不能愈瘥。”类似浅脓疱病。治宜疏风化湿、清热解毒,内服五味消毒饮,外用三黄散加青黛,撒布局部。
-
小儿惊吐
小儿惊吐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名夹惊吐、惊膈吐。指小儿因受惊,引起肝胃不和而呕吐。吐出清水稀涎,面色发青,烦躁不安,发热不高,不思乳食等症,甚至可伴有手足轻微抽搐。治宜平肝和胃,用温胆汤加钩藤、葛根,煎汤少量频服。
-
小儿风疾瘾疹
小儿风疾瘾疹为病证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风疾瘾疹者,因小儿肌肤嫩,血气微弱,或因暖衣而腠理疏开,或天暄而汗津润出,忽为风邪所干,搏于血气,藏流于皮肤之间,不能消散。”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名风瘙瘾疹、风疹块。疹色淡白、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者,属风寒;风热者,内服消风散;
-
噫奶
噫奶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哯乳。详该条。
-
紫舌胀
紫舌胀病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系指舌紫肿胀,疼痛强硬不语,心中烦闷的病证。《医宗金鉴》卷六十六:“紫色胀属心经火,热甚血雍肿硬疼,舌肿满口宜针刺,血色紫重色红轻”。本病的主要病因是风毒邪热搏于血气,故治宜清心凉血,消肿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外敷生蒲黄末,或以桑白皮汁涂乳上吮服。
-
中毒气吐下
中毒气吐下为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脾胃怯弱,脏腑嫩软,气血未壮,因服药不胜其味之毒,致烦躁闷乱,或口舌麻木…甚至吐利,有致啘血者。”小儿形气未全,易虚易实,用药时要注意“中病即止”,已经达到治疗目的时,即宜及时停药,以免发生中毒。
-
脑热注目
脑热注目病证目。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小儿风热入脑而睑涩常闭不开。治宜疏风清热明目,用明目方。
-
夹惊吐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逆早晚发热,睡卧不安者,此惊吐也。临床表现多伴有呕吐清水稀涎,面色青白,精神倦怠,发热不高,时而烦躁不安,手足缓缓抽搐,睡时露睛,脉迟细,舌质淡,苔白腻等。先用全蝎观音散(《证治准绳》:全蝎、黄芪、人参、木香、白茯苓、甘草、石莲肉、扁豆、白芷、羌活、防风、天麻)镇惊去热;
-
鼓舌
鼓舌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小儿舌上生疮肿大,其形肿大如吹泡。因邪热风毒上壅所致。治疏风清热解毒,用导赤散加银花、连翘等。外用锡类散吹患处。
-
独肾
独肾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小儿生下后一侧睾丸未降入阴囊,为单侧隐睾。绝大多数可在周岁以内自然下降。如至两岁以上则较少能自然下降,但一般不影响日后的发育及生育功能。
-
八痢
八痢为病证名,即八种不同证型的痢疾。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痢作利。指水谷利、冷利、热利、滞利、积利、疳利、蛊利、休惜(息)利为八利。2.《普济方》以冷痢、热痢、疳痢、惊痢、冷热不调痢、休息痢、瀼痢、蛊毒痢为八痢。
-
暗痫
暗痫病证名。又名暗风。指遇阴暗地即发生的痫证。症见每至阴暗地即僵卧,气乱不省人事,手足动弹战掉,抽搦,喉中痰响,吐痰沫,或作吼声叫,发作时间,长则一日或半日,短则一二小时,发作过后即能起声,一如常人。小儿气血怯弱,而肝阳偏旺,易挟痰涎上犯心神,遇阴暗地易惊恐而发作。治法参见痫条。
-
柏皮丸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柏皮丸:处方:黄柏(削去粗皮,焙干)制法:上药为末,用薄米饮和丸,如粟米大。摘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施圆端效方》:柏皮丸:处方:黄连2两,黄柏2两,芍药2两,槐花(炒)2两。功能主治:脏毒便血,疼痛呕哕。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戎盐丸
功能主治:《奇效良方》卷六十方之戎盐丸主治舌上出血者。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六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名见《卫生总微》卷十五方之戎盐丸:别名:加减三黄丸组成:戎盐5两,黄芩(一作葵子)5两,黄柏5两,大黄5两,人参2两,桂心2两,甘草2两。本方改为汤剂,名“戎盐汤”(见《嵩崖尊生》)。
-
小儿风瘙
小儿风瘙为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小儿病风瘙,痒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 ,如麻豆粒,年年喜发,面目虚浮,手足干枯,毛发细黄,及肌肤不光泽,鼻气不利,此少时热盛极,体当风,风热相搏所得也。”参见小儿风疾瘾疹:小儿风疾瘾疹为病证名。小儿皮肤作痒,遍身疙瘩的病证,即荨麻疹。
-
小儿发育
小儿发育为小儿的生长发育。《千金要方·序例第一》谓小儿:“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其十五岁以上者,天癸已行…《成方切用·杂将护法》:“婴儿百日,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
-
囟肿
指囟门肿起。病因病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有囟肿者,由脾胃不和,冷热不调,或怒啼饮乳,或喘急咳嗽,致阴阳气逆,上冲而囟肿也。分型治疗:因热而肿者,宜清热解毒,以青黛冷水调敷于局部,兼服大连翘饮,或五福化毒丹;因冷而肿者,宜温化阳气,用肾气丸,兼服益黄散。
-
水毒
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证:水毒(schistosomecercarialdermatitis)为病证名。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肾疳
概述:肾疳:1.五疳之一;是指以下部生疮,大便滑泄,脱肛不收,面色微黑,口渴,夜啼,手足逆冷,消瘦,或见耳内出脓,臭秽,连年不愈为主要表现的疳证。又名骨疳、急疳。继进九味地黄丸(《证治准绳》:熟地黄、赤茯苓、山茱萸肉、川楝子、当归、川芎、牡丹皮、山药、使君子肉)。聤耳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口苦心烦。
-
伤食吐泻
伤食吐泻为病证名。指小儿伤食所致的吐泻。多因脾胃嫩脆,乳食失节,壅塞脾胃而引起。《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乳食不化,其吐及粪皆有酸臭气者,此伤食吐泻也。”治宜消食导滞。用胃苓汤加减。
-
伤风吐泻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呵欠烦闷,多睡,口中气粗。”《小儿药证直诀》分:1.伤风吐泻身热。症见身热多睡,能乳食,呵欠烦闷,口中气热,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治宜生津散邪。症见吐泻,身凉,昏睡露睛,吐沫,泻青白色,不渴等。治宜健脾益气,温经回阳。用益黄散,或理中汤加减。
-
难乳
难乳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难乳有二:一者初生,客风邪热中脐,流入心脾之经,即令舌厚唇燥而急,口不能乘乳,故乳而不能咂饮也。二者儿初生时,拭掠口中秽血不及,咽而入腹,则令儿心腹痞满,短气促急,故口不能吮乳。”前者治宜清热,用五福化毒丹;后者治宜除秽,用四磨汤。
-
鳞体
鳞体病证名。又名胎垢、蛇身、蛇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鳞体者,谓皮肤之上,如蛇皮鳞甲之状,故又名蛇体,此由气血否(痞)涩,不能通润于皮肤…”类似鱼鳞病。治宜养血活血,如四物汤加味。亦可用僵蚕、蛇蜕煎水外洗,或用杏仁30克、猪油60克,捣泥外搽。
-
惊痫
惊痫①唐以前泛指惊风、痫证各种痫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作成痫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惊痫者,…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惊惕上窜,不发搐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参见急惊风条。
-
甘疳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甘疳之候,眼涩多困,或生白膜,唇口淡白,身色黄黑,食泥土、生米,喜卧冷地,疥癣头疮,洞泄青白黄沫,下利脓血,腹满喘咳,耳鼻生疮,发稀作穗,头大项细,肚大青筋,脚手重軃,瘦瘠饮水,筋痿骨重,形劣尪羸,皆其证也。多因脾虚,伤于甘肥,积滞化热所致。治宜健脾消疳,随其兼症辨证治疗。
-
疿疮
又名沸子、夏日沸烂疮、热疮。疿疮的辨证分型:暑湿证:痱子·暑湿证(miliariawithsummerheat-dampnesspattern)是指暑湿浸淫肌肤,以丘疹密集潮红,瘙痒,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常见症的痱子证候。可内服清暑汤或绿豆汤(绿豆煮熟、薄荷煎汤,加糖)代茶饮。
-
熛浆疮
熛浆疮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熛疮。详该条。
-
小儿惊痫
是指以起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惊叫,急啼,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吐舌,苔薄白,脉弦滑乍大乍小,指纹色青为常见症的小儿癫痫证候。《证治准绳·幼科》:“惊痫,因血气盛实,脏腑生热,或惊怖大啼,精神伤动,外邪所人为之,其病在心,心主惊,验其症,忽然叫声发搐。”
-
小儿鳞体
小儿鳞体为病证名,又名胎垢、蛇身、蛇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鳞体者,谓皮肤之上,如蛇皮、鳞甲之状,故又名蛇体,此由气血痞涩,不能通润于皮肤”所致,类似鱼鳞病。《串雅内编》用白僵蚕去嘴为末,煎浴。《本草求真》认为“肤如鳞甲,亦是胎元气血不足,得此辛咸,煎汤除垢,则癣自去。”
-
夏日沸烂疮
又名沸子、夏日沸烂疮、热疮。疿疮的辨证分型:暑湿证:痱子·暑湿证(miliariawithsummerheat-dampnesspattern)是指暑湿浸淫肌肤,以丘疹密集潮红,瘙痒,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常见症的痱子证候。可内服清暑汤或绿豆汤(绿豆煮熟、薄荷煎汤,加糖)代茶饮。
-
休惜痢
《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可选用香连丸、驻车丸、倪氏补理煎方等。《医贯》载有一种休息痢,系寒积大肠,独用一味巴豆炒研,蜡丸吞服。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
-
交乳
又名鬾病、被鬾、中鬾。交乳的病因病机:由“鬾乳”或乳食停滞而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交乳的症状:《古今医统大全》:“怀孕乳儿,致令黄瘦,腹大脚软,名曰鬾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痹,骨软发落。”交乳的治疗:治用消乳丸消乳积,有热者用龙胆汤清热;继以参苓白术散补之,令儿断乳则愈。
-
继病
继病病证名。又名交乳、交奶、鬾病、被鬾、中鬾。由“鬾乳”或乳食停滞所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古今医统大全》:“怀孕乳儿,致令黄瘦,腹大脚软,名曰鬾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痹,骨软发落。”治宜先用保和汤消乳积,再用龙胆泻肝汤清热,继用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以健脾胃。
-
沉听
沉听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耳聋之轻症。即对声感变得深沉而听力减退。由风邪乘于太阳、少阳二经,使清气壅塞所致。治宜祛风通窍。用《证治准绳》通鸣散(菖蒲、远志、柴胡、麦门冬、防风、细辛、甜葶苈、磁石、杏仁)加减。针灸可取听宫、听会、内关、神门等穴。
-
八利
八痢指八种不同类型的痢疾。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痢作利,以水谷利、冷利、热利、滞利、积利、疳利、蛊利、休惜利(亦名休息利)为八利。2.《普济方》以冷痢、热痢、疳痢、惊痢、冷热不调痢、休息痢、瀼痢、蛊毒痢为八痢。
-
川椒丸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川椒丸:处方:川椒30克(去目并闭口者,慢火炒香热为度)肉豆蔻(面裹煨)15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粳米饭和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上气咳逆,胸满多唾。功能主治:诸尸,寒热疰气,流行皮中,久病着床,肌肉枯尽,四肢烦热,呕逆不食,伤寒时气,恶疰忤,口噤不开,心痛。主治:七疝。
-
草蜘蛛
《*辞典》:草蜘蛛:出处:《纲目》拼音名:CǎoZhīZhū别名:花蜘蛛(《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来源:为草蛛科动物草蛛的全虫。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雄性末节膨大成交配器;生境分布:单独生活,5、6月间,抽丝张漏斗状的网于灌木,草丛间,捕食其他小虫。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丁肿出根,作膏涂之。
-
乌头附子尖
《*辞典》:乌头附子尖:出处:《纲目》拼音名:WūT uF ZǐJiān别名:川乌头尖(《养生必用方》),附子尖(《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川乌尖(《澹寮方》)。(《纲目》)②治卒中急风,眩运僵仆,痰涎壅塞,心神迷闷,牙关紧急,目睛上视,及五种痫病,涎潮搐搦:石绿(研九度飞)十两,附子尖、乌头尖、蝎梢各七十个。
-
人参前胡散
概述:人参前胡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六方之人参前胡散:组成:人参(去芦)1两,柴胡(去苗)1两,前胡(去芦)1两,桔梗(去芦)半两,半夏(汤洗7次,焙干)半两,地骨皮(去骨)半两,甘草(炙)半两。主治:治小儿寒热往来。为细末,每服一钱,加生姜二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