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瘀证
疾病科属内科疾病概述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或久病入络等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如虚证血瘀,宜配伍益气、养血、滋阴或温阳等治法。正虚血瘀证见治法方药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黄芪20克,当归、赤芍各12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克,牛膝15克。
-
活血化瘀疗法
活血化瘀疗法常用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温经活血法、解毒活血法、凉血化瘀法、行气活血法、攻下逐瘀法、益气活血法、养血活血法、滋阴活血法、温阳活血法等。血流量增加;(6)降低急性炎症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参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炎性反应,并使炎症病灶局限化,抑制炎性肉芽肿的形成等;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蓄血证”、“瘀证”和“症积”等范畴。红细胞压积降至50%时减量维持或停药。专方治疗(1)降红汤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知母30克,半枝莲25克,赤芍25克,川芎20克,虎杖20克,漏芦50克,丹参50克,黄柏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黄药子15克,青黛5克,雄黄粉1克(分冲)。第一组针刺用补法;
-
清热活血汤
《会约》卷二十:方名:清热活血汤组成:生地2钱,丹皮2钱,黄柏1钱半,黄连1钱半,黄芩(酒炒)1钱半,侧柏叶1钱,赤芍1钱,牛蒡子(炒,研)1钱,连翘1钱2分(去心),甘草1钱2分,薄荷叶8分。用法用量:水煎,热服。主治:痒疹血热血瘀证。各家论述:生地养阴清热,土茯苓清利湿热,银花清热解毒,荆、防祛风胜湿;
-
痰瘀相关
痰瘀相关指痰证与瘀证在病理机制上的相互关连。古人对此亦早有论述,如朱丹溪的“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张景岳的“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庞安时的“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邪,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等论点,均阐述了痰瘀相关的理论。
-
血证论
《血证论》为医论著作。清·唐容川撰。刊于1884年。卷1为血证总论;6对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瘀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细的探讨;8为方论,共收200余方。本书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建国后有单行排印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
实按灸
概述:实按灸(pressingmoxibustionpaperorcloth-separatedmoxibustion)为艾条灸的一种。每次按灸应以病人感到穴位皮肤温热或略有灼痛为度,热力不宜过高或过低。过低则药力不能透达,影响疗效。各种药物艾条的共同点是所选药物大多是辛香行气、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故适用于各种寒证、虚证、痛证、瘀证。
-
复方紫苏油软胶囊
复方紫苏油软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复方紫苏油软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去脂化浊,解毒散结。用于粉刺湿浊毒瘀证,症见丘疹,色微红,白色粉刺或有痒痛,皮肤油腻。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