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热凉血
清热凉血为治法。指用具有凉血清热功效的方药治疗血热炽盛证、血分证的治法。
-
赤芍
气微香,味微苦、酸涩。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表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心有放射状纹理,皮部窄,周边灰褐色。本品能凉血活血,散瘀止痛。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性味与归经:苦,微寒。
-
牡丹皮炭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生牡丹皮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毒发斑或发疹,阴虚发热,无汗骨蒸,肠痈,痈肿疮毒,肝火头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还含有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和鞣质等成分。其含量顺序是生丹皮炒丹皮酒炒品酒蒸品炒焦品炒炭品。丹皮炭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
丹皮炭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生牡丹皮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毒发斑或发疹,阴虚发热,无汗骨蒸,肠痈,痈肿疮毒,肝火头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还含有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和鞣质等成分。其含量顺序是生丹皮炒丹皮酒炒品酒蒸品炒焦品炒炭品。丹皮炭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
芍药地黄汤
《外台秘要》卷二引《小品方》之芍药地黄汤:别名: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地黄汤、解毒汤、解毒散处方:芍药12克地黄30克丹皮9克犀角屑3克芍药3分,地黄半斤,丹皮1两,犀角屑1两。劳心动火,热入血室,吐血衄血,发狂发黄,小儿疮痘血热;方解:方中犀角清营凉血,清热解毒为君;
-
地黄
地黄的功能主治:地黄为眼科常用清热凉血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1)用于热在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眼底出血,前房出血及白睛溢血等眼部血证。常与蒲黄、旱莲草、侧柏叶、藕节、黄芩炭等配伍组成凉血止血方剂。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蒡热,内热消渴。
-
白薇
概述:白薇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治阴虚内热,病后余热不清,产后虚烦呕逆,风温灼热,肺热咳血,瘅疟,温疟。3.治乳痈。(2)用于漏睛、胞睑疮疡、风赤疮痍等。木纤维长160~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
-
炒赤芍
还提出了“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以酒炒,入女人血分药以醋炒”(《本草述钩元》)。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关于赤芍是否去皮进行了研究,认为去皮后芍药苷降低,皮部含量占2.54%,髓部仅含1.77%。
-
外科清热法
概述:外科清热法(heat-clearingmethod)是指用寒凉的方药,使内蕴之热得以清解的外科治法。清热泻火方,如黄连解毒汤;外科通里法的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红肿热痛的阳证,如疮疡中的疔疮、疖、痈、有头疽等。以上三法在热毒炽盛时可同时运用。养阴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
-
炒槐花
炒槐花外表深黄色。炒槐花的炮制方法:宋代有微炒(《太平圣惠方》)、炒黄黑色(《苏沈良方》)、炒焦(《史载之方》)、麸炒(《圣济总录》)、地黄汁炒(《产育宝庆集》)。研究首次发现槲皮素有止血作用,经含量测定,槲皮素确实有增加,国外学者测定炒炭品是生品的1.5倍,国内学者测定炒炭品是生品的3倍或10倍。
-
槐花炭
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槐花生品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槐花炭的炮制研究:本品主要含芦丁(Rutin),槐花米甲、乙、丙素(SophorinA、B、C),槲皮素,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槐花皂苷Ⅰ、Ⅱ、Ⅲ(KaikasaponinⅠ、Ⅱ、Ⅲ)等。
-
酒赤芍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如治疗疮疡肿痛的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以及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热疼痛的祛风消赤散(《上海中医药杂志》)。
-
清热解毒汤
《古今医鉴》卷七:清热解毒汤:处方:升麻30克干葛15克赤芍药15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15克黄连15克黄柏24克黄芩15克桔梗15克栀子15克甘草15克连翘15克功能主治:治吐血、衄血。《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清热解毒汤组成:银花藤18g,板蓝根15g,一点红15g,旱莲草12g,地头胆12g,白茅根25g,野甘草13g。
-
清热解郁汤
处方:栀子(炒黑)6克枳壳(麸炒)西芎黄连(炒)香附(炒)各3克干姜(炒黑)陈皮各1.5克甘草0.9克苍术(米泔浸)2.1克制法:上锉一剂。各家论述:方中用生地、丹皮、茅根、赤芍凉血清热;山栀、竹叶引热下行;银柴胡可清虚热,有调节少阳的作用,可使血分之热邪转到气分而解。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凉血,疏肝解郁之功。
-
篦梳剑
《全国中草药汇编》:篦梳剑:拼音名:B ShūJi n别名:闩门草、矛叶蹄盖蕨、小石剑、蛇 草来源:蕨类蹄盖蕨科矛叶蹄盖蕨Diplaziumlanceum(Thunb.)Presl,以全草、根状茎入药。叶片长披针形,长10-25cm,宽2-3cm,两端渐狭,全缘或呈波状,亚革质至草质,侧脉明显,分离,叉分,或2-3次叉分。性味:苦;清热解毒。
-
藕粉
2.通便止泻、健脾开胃:莲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藕粉的食疗功效:莲藕味甘、性平、生熟均可食用,主治热渴,散淤血,生肌;又血痢口噤不能食,频服则结粪自下,胃气自开,便能进食。
-
小叶眼树莲
拼音名:XiǎoYèYǎnShùLián英文名:SmallleafDischidia别名:上树木、瓜子金、纽扣藤、上鳖木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小叶眼树莲的叶。副花冠裂片锚状,比合肥市蕊柱短,先端2裂面下弯;花粉块长圆状,直立,花粉块柄先端膨大;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谷中。胃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
-
地骨皮
地骨皮为眼科常用清虚热药,具有清热凉血,退虚热,泻肺热的功效:1)用于蟹睛,瞳神干缺,视瞻昏渺等伴有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者,常与知母、鳖甲同用。化学成分:本品含枸杞环八肽、苦可胺等,还含甜菜碱、胆碱、苦可胺(KukoamineA)等生物碱以及桂皮酸、亚油酸、亚麻酸、β-谷甾醇和多量酚类物质。
-
犀角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斑疹,吐血,衄血。配鲜生地、赤芍、丹皮,则凉血止血、配大青叶、玄参、升麻等,则凉血化斑;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实热,与生石膏的清气分实热,也有所不同;按《别录》记载,水牛角能“治时气寒热头痛”,又《大明本草》说:「煎汁,治热毒风及壮热」。
-
盐炙法
概述: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水溶液拌炒的炮制方法称为盐炙法。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盐炙的操作:将食盐用清水溶解澄清,把药物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晾至微干,炒至微黑为度;
-
清热解毒饮
组成:大青叶、金银花、半边莲、草河车、龙胆草(各)10~15g,生甘草6g。方解:大青叶、金银花清热解毒,半边莲利水消肿解毒,草河车解毒消肿散瘀,龙胆草泻火解毒。全方共奏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之效,用于温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腮腺炎(发热期),病在卫气,并有迅速传入营血之征者效果显著。
-
速效心痛气雾剂
喷出总量取本品3瓶,除去罩帽,精密称重,使内容物全部喷出,擦净,精密称重,两次称重差即为喷出总量。用法与用量:舌下喷雾吸入,一次揿吸1~速效心痛气雾剂的药理作用:牡丹皮性微寒,清泻瘀热凉血,又能散血行瘀;川芎活血化瘀,开郁止痛;主要见症为胸痹心痛者,以心胸闷痛灼痛,烦热口干,舌暗红苔黄,脉弦数。
-
堇叶山梅花
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堇叶山梅花的根。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8(-12)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疏生小齿,被毛,下面脉上被疏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杂木林、针阔叶混交林中。②木栓细胞淡黄棕色或淡棕色,表面观长方形,长约24 m,直径约16.8 m,垂周壁稍厚。肾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
-
裂叶双盖蕨
拼音名:LièYèShuānɡGàiJué来源:药材基源:为蹄盖蕨科植物锡兰双盖蕨的全草。叶片草质,无毛或下面沿中脉疏被少数小鳞片,披针形,长15-30cm,宽2.5-5cm,先端渐尖,边缘上部1/4-1/3浅裂或少分裂,下部2/3-3/4深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深裂达叶轴,形成1-4片无柄或近无柄的羽片,基部的羽片稍缩小,一回羽裂;
-
龙血树
别名:竹木参、山竹蔗来源:龙舌兰科龙血树Pleomeleangustifolia(Roxb.)N.E.Brown,以块根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润肝止咳,清热凉血。主治慢性肝炎,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结核,咯血,吐血,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热病后余热未清。5钱,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美丽胡枝子花
出处:《福建中草药》拼音名:MěiL H ZhīZǐHuā来源:为豆科植物美丽胡枝子的花。秋季采收。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治肺热咳血,便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摘录:《*辞典》
-
蒲蒻
出处:《纲目》拼音名:P Ru 别名:蒲黄根(《产乳集验方》),蒲笋(《日用本草》),蒲儿根(《野菜谱》),蒲包草根(《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孕妇劳热,胎动下血,消渴,口疮,热痢,淋病,白带,水肿,瘰疬。(《圣济总录》蒲根汤)③治遗精、白带:蒲黄根、蒴藋各一两,薴麻根,米仁根各五钱,白英、三白草各四钱。
-
槭叶止血草
拼音名:QìYèZhǐXuèCǎo别名:变地锦、遍地金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吕宋天胡荽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苞片宿存;果实近圆形,直径0.8-1.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畦畔、原野阴湿地。性味:味辛;性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通淋解毒。高热神昏;带状疱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
沙枣树皮
《*辞典》:沙枣树皮:出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拼音名:ShāZǎoSh P 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枣的树皮。春、夏、秋采收内皮,洗净,晒干。性味:味涩微苦,性凉。功能主治:收敛止痛,清热凉血。②治烧伤:沙枣树皮研粉,以80%酒精浸泡48小时,过滤,用时喷涂创面。③外用止血:沙枣树皮研末,敷患处。
-
藤槐
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一豆科》。叶夏、秋季采,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藤槐攀援灌木。单叶互生;雄蕊10,分离或基部合生,不等长;子房被柔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杂木林中,通常缠绕于其他树上。性味:苦;寒归经:入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叶有清热,凉血的功能。
-
席草
别名:茳芏蒲草、短叶茳芏、咸水草来源:莎草科席草CyperusmalaccensisLam.var.btevifoliusBocklr.,以根、根状茎及花入药。生境分布:四川及南方各地。性味:根、根状茎:淡,寒。功能主治:根、根状茎:清热凉血,止血。吐血,尿血,风火牙痛,白带。花:主治疮痈,肿毒,睾丸炎。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香榧草
《*辞典》:香榧草:别名:须须草原形态:一年生草本。秆丛生,直立或基部倾匍,高10~小穗含花3~6朵,长不超过2毫米,卵圆形,淡绿色至淡紫色,小穗轴逐节断落;外稃草质,无芒,具3脉,内稃较短;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旁及河边低湿地。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及西南等地。性味:咸,平。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治咳血,吐血。
-
小红蒜
拼音名:XiǎoHónɡSuàn来源: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红葱的全草。鳞茎卵圆形,长约5cm,直径2-2.5cm,鳞片肥厚,紫红色,无膜质包被。花下有典形膜质苞片2;子房下位,长椭圆形,3室,花柱先端3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云南各地常见栽培。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活血通经;经闭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
小蕨鸡
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XiǎoJu Jī别名:白粉蕨来源:为中国蕨科植物华北粉背蕨的根茎、叶。羽片三角状披针形,有短柄,顶端的彼此以狭翅和叶轴相连,其余从无翅的叶轴分开,基部1对略短;生境分布:生于疏林下石缝中,或坡脚阴处。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清热凉血。㈡小蕨鸡根茎、野棉花各三至四钱。
-
岩藿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藿香:别名:方茎犁头草、犁头草来源:唇形科岩藿香ScutellariafranchetianaLev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化瘀,消肿,止咳。风湿咳嗽:岩藿香、鱼腥草各5钱,水煎服。跌打红肿:鲜品捣烂,包敷患处,并用1两加酒煎服。
-
粤万年青
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Yu W nNi nQīnɡ别名:广东万年青、大叶万年青(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粤万年青的根茎及叶。单叶互生;肉穗花序与佛焰苞等长或较短,长约3~①《陆川本草》:消炎,利尿。治蛇咬伤,咽喉肿痛,小儿脱肛,疔疮肿毒。或捣汁冲。捣烂,水煎服。
-
柘木白皮
《*辞典》:柘木白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 M B iP 来源:为桑科植物柘树去掉栓皮的树皮或根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柘木条。功能主治:补肾固精,凉血,舒筋。治腰痛,遗精,咯血,呕血,跌打损伤。②《本草汇言》:养肾固精。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凉血,舒筋活络。炒焦,水煎,冲白糖,一日三次分服。
-
柘树果实
《*辞典》:柘树果实: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Zh Sh GuǒSh 别名:佳子(《纲目》)。来源:桑科植物柘树的果实,9~原形态:详柘木条。性味:性平,味苦。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舒筋活络。附方:治跌打损伤:将柘树成熟果实,切片晒干研粉。每次一调羹,用黄酒吞服,每日二次,连用五至六天。
-
四色散
概述:四色散为方剂名,出自《疡科选粹》卷七方。组成:黄连、黄柏各三两,赤小豆、绿豆粉各一两,紫草、寒水石、漏芦各七钱。制备方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功能清热凉血解毒。主治热疮遍发,脓血赤烂;及火丹,或如火烧。用法用量:香油调搽患处,日三次。
-
破血汤
《保命歌括》卷三十二:方名:破血汤组成:桃仁(去皮尖,研)、红花(酒洗)、川芎、香附(童便浸)、青皮各等分。功效:破血行气。主治:瘀血所致的胁痛。《眼科纂要》卷下:方名:破血汤组成:刘寄奴、红花、生地、赤芍、菊花、苏木、丹皮、桔梗、生甘草。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祛翳,加海螵蛸、秦皮、草决明等。
-
清热止血法
《谦斋医学讲稿》:方名:清热止血法组成:生地、赤芍、丹皮、黑山栀、黄芩、黄连、银花炭、侧柏叶、山茶花、藕节、茅花、茜草、仙鹤草。功效:清热,凉血,止血。主治:心、肺、肝、胃有热所引起的一般吐血,衄血。附注:本方方名,《古今名方》引作 清热凉血汤。
-
空心菜
属旋花科,一年生蔬菜,其叶及蔓茎可供食用。3.增强体质、洁齿防龋:蕹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其维生素含量高于大白菜,这些物质有助于增强体质,防病抗病。2.空心菜性寒滑利,故体质虚弱,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不宜多食,血压偏低,胃寒者慎内服。可清热凉血,利尿,润肠通便,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等功效;
-
骨伤三期论治
骨伤三期论治是根据损伤初、中,后三期的发展过程和各期损伤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内治方法的总称。伤后有气滞血瘀者,采用去瘀消肿的行气消瘀法;伤后瘀血化热、热扰营血而迫血妄行者,采用清热凉血法;对损伤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阳气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滞留或筋骨损伤日久、气血凝滞者,采用温经通络法。
-
紫地凝血散
紫地凝血散说明书:药品名称:紫地凝血散药品汉语拼音:ZidiNingxueSan剂型:每瓶4g。紫地凝血散的主要成份:大叶紫珠、地菍。紫地凝血散的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用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引起的吐血、便血,属胃中积热型者。
-
曲䐐内
^^内为经穴别名。四总穴之一。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现代研究:①针刺委中对膀胱压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
小矛香艾
概述:小矛香艾为中药名,出自《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火绒草之别名。别名:老头草、小矛香艾、薄雪草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火绒草Leontopodiumleontopodioides(willd.)Beauv.的地上部分。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水。治急慢性肾炎,尿血。
-
炮炙
炮炙又称、修治、修事。药物炮制,早在《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至刘宋·雷敩著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专书。如代赭石、磁石、牡蛎、鳖甲等,采用煅制,使质地松脆,易于研碎,有助于煎出有效成分。常山用醋制,催吐的作用加强,用酒制可减弱其催吐的作用。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
-
水蕹菜
概述:水蕹菜为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为《福建中草药》记载的空心苋之别名。1.治感冒发热,麻疹,乙型脑炎及流行性出血热初期,肺结核咳血,黄疽,痄腮,淋浊。蛇咬伤,鲜品捣汁内服并用渣外敷伤口周围;药理作用:体外试验有抗亚洲甲型流感病毒70-5株、乙脑病毒、狂犬病毒的作用。
-
血(月寺)
血(月寺)为古病名。出自《五十二病方》。血(月寺)即血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因便而清血随出者血痔也。”血痔即有明显便血症状的内痔。治疗宜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疏风利湿,可选用槐角丸。
-
痔瘘
病因病机:多因平素湿热内积,过食辛辣,久坐久立,或临产用力,大便秘结,久泻久痢等而致体内生风化燥,湿热留滞,浊气瘀血下注肛门,发为本病。治疗:治法甚多,内治以清热凉血、润燥疏风为主,结合病人现症和体质辨证处理,外治有手术、枯痔、结扎、注射、熏洗、挑痔等法,可根据病情随症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