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熏蒸
熏蒸是中药外治方法的一种,指用药液趁热熏蒸肢体,治疗病邪在外的疾患,能使药气窜入肌腠筋骨,产生祛风、散寒,除湿作用的方法。
-
收靥
症状: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九日、十日之间,脓浆满足而色苍蜡者,必发热熏蒸,此回浆之候也,俗名谓之烧浆,又谓之干浆。盖真阳运化,其水自消烁而收靥矣。辨证论治:须大补气血而助之收结,用八珍汤;如当靥不靥,其人壮热,烦渴,脉来洪数,为热毒熏蒸而不靥,宜清凉退热,则痘自收靥。
-
番木瓜果浆
番木瓜果浆工艺流程原料→选果→分级→蒸烘→冷却→破碎→除种核→打浆→调酸→纯化→装袋→冷库贮藏番木瓜果浆制作方法将收获的番木瓜浸于49℃热水中20分钟以控制其贮藏性腐烂,随即喷水冷却,并移进密闭室,以二溴乙烯熏蒸灭杀果蝇等害虫。如有多量黑微粒存在,就将剖切机减速以求使种核不破碎,尽可能减低破碎率。
-
回浆
回浆为症状名。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九日、十日之间,脓浆满足而色苍蜡者,必发热熏蒸,此回浆之候也,俗名谓之烧浆,又谓之干浆。盖真阳运化,其水自消烁而收靥矣。须大补气血而助之收结,用八珍汤;如当靥不靥,其人壮热,烦渴,脉来洪数,为热毒熏蒸而不靥,宜清凉退热,则痘自收靥。
-
干浆
干浆为症状名。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九日、十日之间,脓浆满足而色苍蜡者,必发热熏蒸,此回浆之候也,俗名谓之烧浆,又谓之干浆。盖真阳运化,其水自消烁而收靥矣。须大补气血而助之收结,用八珍汤;如当靥不靥,其人壮热,烦渴,脉来洪数,为热毒熏蒸而不靥,宜清凉退热,则痘自收靥。
-
层流手术室使用管理规则
生物洁净手术室只限于特别严格的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胸部与心脏手术、器官移植等一类切口手术。严禁穿羊毛衫进入净化手术间。2.风淋能除去人体表面99.97%的灰尘,故进入净化手术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风淋制度。4.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定期空气消毒。5.过滤器应定期检查及更换,初效过滤器1-2周应清洗或更换。
-
甘露解毒汤
《痘疹全书》卷下:甘露解毒汤:处方:猪苓、泽泻、麦冬、地骨、木通、黄芩、甘草、官桂、连翘。功能主治:痘疹因夏月衣被太厚,热气熏蒸不能靥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下《种痘新书》卷八:组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木通、麦冬、地骨皮、连翘、官桂、香薷。
-
阴燥喉
概述:阴燥喉为病证名。病因病机:本病因嗜酒积热、肠胃湿热熏蒸或由阴虚于下,火炎于上等所致。症状:症见咽喉干燥不适,灼热而不欲饮,或口烧不渴,足心如烙,久则咽烂。治法:初宜清热除湿。可选用陈皮、瓜蒌、黄芩、栀子、云苓、木通、滑石、枳壳、厚朴、石膏等。后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等加减。
-
牙齩痈
是指发生于真牙上下牙龈咬合处,以真牙龈肉红肿、疼痛、积脓,甚则腮项俱肿,张口受限,牙关紧急为主要表现的痈肿。病因病机:本病多因阳明湿火熏蒸,火毒上冲齿龈所致。症状:症见牙尽齩中,盘牙尽处,齿龈肿起,或齿龈与腮颊之间肿痛异常,牙关开合不利,汤水难进,或身发寒热等的症状。本病类似今之智齿冠周炎。
-
铜痧
痧证而见全身头面眼珠色如姜黄者。因脾胃湿热所致。《痧疟全书》卷中:“铜痧,浑身上下头面眼珠,尽如姜黄色者,邪热攻乎脾胃,而土之本色现于外也。盖脾为阴脏,已土主燥;胃为阳腑,戊土主湿,一湿一燥,湿热熏蒸,如盦面状,状发黄也。”参见痧、痧气条。
-
痰浊内闭
痰浊内闭病证名。简称痰闭。①泛指痰浊引致的闭证。临床多见痰火内闭和痰风内闭二种。②指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狂、痫证等精神神经病变。③温热病中湿热相挟酿成的闭证。《温热论》:“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又“此津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闭心包也。”
-
双活鹅
双活鹅为病名。见《咽喉经验秘传》。即双乳蛾。又名双蛾、双鹅风、双鹅。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熏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壅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
舌膜
舌膜为病证名。多因小儿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上焦所致。《疡医大全》卷十五:“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若不刮去,则发惊,不可不知。”《保生碎事》:“先将舌上白膜刮出血,以白矾少许擦之。”治法刮去舌上白膜,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三黄汤加减。
-
马喉痹
此病多因痰毒邪火熏蒸肺系,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喉间肿痛色红,呼吸、吞咽不利,痰涎壅盛,气促烦热,如“马喘”之状,甚或肿连腮颊。《诸病源候论》卷三十:“马喉痹者,谓热毒之气,结于喉间,肿连颊而微壮热,烦满而数吐气,呼之为马喉痹。”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治命饮等加减。治宜泻火祛痰。方用清气化痰丸等方加减。
-
两阳相熏灼
两阳相熏灼病因病理学术语。指风热之邪与艾火温针等温热之法相互熏蒸灼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阳热病证误用艾灸或温针等阳热治法,两阳相合,火燔邪盛,将导致火邪内攻,热毒炽盛,津液灼伤。
-
口齿疳
口齿疳为病证名,即疳疾毒热疳疾毒热攻胃反映于口齿的证候。多由阳明湿热火毒熏蒸所致。《小儿药证直诀》:“初发之时,小儿口臭,上干胃口,气息臭郁,渐进损筋,龈肉生疮,或肿或烂;又进热逼入脉,常出血,其热注久,齿龈腐坏,糟宽齿脱。”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养阴。可选用养阴清肺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黑带
见《傅青主女科》卷上。亦名带下黑候。指妇女经常从阴道流出黑色,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下中杂有黑色的液体。伴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等症。多因热盛熏蒸,伤及任脉、带脉、肾水亏虚所致。治宜泻火清热,方用利火汤。参见肝经湿热带下,肾虚带下条。
-
齿龋
系指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的病证。出《内经·寒热病篇》。又名齿(匿^虫)、齿蠹。本病多由口腔不洁,齿牙被腐蚀蛀空,或湿热熏蒸手,足阳明二经所致。正如《证治准绳·杂病》认为:“有齿龋者,亦以阳明入风热之邪,搏齿龈气血,腐化为脓出臭汁,谓之齿龋。”治宜清热止痛,可用清胃散加减。
-
齿(匿^虫)
系指宿食留于齿根,腐臭之气淹渍于齿如蚀之状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齿(匿^虫)者,是虫食齿至龂,脓烂汁臭,如蚀之状。”本病多由脏腑壅滞,上焦积热,反而不散,毒气熏蒸,则令齿根宣露坏烂。详见齿龋条。
-
附子蒸剂
处方:当归、小茴、芍药、白芷、香附子各大,附子小。功能主治:眼痛无热者。用法用量:以醇酒煎,乘温熏蒸,每日3次。摘录:《眼科锦囊》卷四
-
葛根郁金汤
处方:葛根(锉)1分,郁金(锉)1分,石膏(碎)1分,荆芥穗1分,甘草(炙)1钱。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伤寒热气熏蒸脏腑,烦渴,饮水不休。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
治感风不能语
处方:以黄蓍、防风煮汤数斛。功能主治:治感风不能语用法用量:置床下熏之。备注:昔唐许裔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有柳太后感风而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此汤数斛,置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利火汤
处方:大黄9克白术15克(土炒)茯苓9克车前子9克(酒炒)王不留行9克黄连g克栀子9克(炒)知母6克石膏1.5克(煅)刘寄奴9克功能主治:治火结于下,熏蒸水湿,妇人带下色黑,如黑豆汁,气腥,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阴门发肿,面色发红,久而黄瘦,饮食亢进,渴喜凉饮。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上
-
苓泽石膏汤
处方:茯苓3钱,泽泻3钱,栀子3钱,甘草2钱,半夏3钱,石膏。功能主治:湿热熏蒸,目珠黄赤者。用法用量:方中石膏用量原缺。摘录:《四圣心源》卷八
-
龙凤丸
处方:鹿茸(火燎去毛)1两(酒浸,炙),山药2两,菟丝子(酒浸,炒)2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消渴;饮酒多,发积为酷热,熏蒸五脏,津液枯燥,血位,小便并多,肌肉消烁,专嗜冷物寒浆。用法用量:《普济方》,一方面糊为丸。名“龙肝凤髓丸”。
-
小接命熏脐秘方
《医部全录》卷三三一:方名:小接命熏脐秘方组成:乳香2钱,没药2钱,猳鼠粪2钱,青盐2钱,续断2钱,麝香1分。用法用量:令人食饱仰卧,用荞麦面水和捏1圈,径过寸余,脐大则径2寸,纳入药末安脐上,用槐皮1片,复圈药之上,以豆许艾灸之。灸至腹内作声作痛,大便有涎沫等物出为止,只服米汤,兼食白肉、黄酒,以助药力。
-
枳椇子丸
处方:枳椇子60克麝香3克制法:上药研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七《得效》卷七:方名:枳椇子丸组成:枳椇子2两,麝香1钱。主治:消渴,饮酒多,发积为酷热,熏蒸五脏,津液枯燥,血涩,小便多,肌肉消铄,专嗜冷物寒浆。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盐汤吞下。
-
内外肿喉
内外肿喉为病名。多由肺胃郁火熏蒸,邪毒聚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起,疼痛色红,甚或连及颈外亦肿痛,汤水难咽,身发寒热。《喉科指掌》卷三:“此症生于关内下部,阴阳相结,内外皆肿,或有烂斑,火郁之症。”宜以大黄、黄芩、栀子、丹皮、赤芍、夏枯草、野菊花、蒲公英、荆芥、防风、白芷等煎服。
-
咽喉口腔病蒸气吸入法
咽喉口腔病蒸气吸入法(vaporinhalationfororalandthroatdisease)为中医治法名。是指用药物煎煮的蒸气熏蒸或吸入口咽的治法。
-
月蚀疳疮
月蚀疳疮为病名。见《证治准绳·外科》。多由风湿热毒熏蒸所致。症见耳廓上生疮,痛流黄水,时发时愈。治宜清热除湿。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温胆汤等加减。外用胡粉散。
-
月食疮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疮生于小儿两耳,时瘥时发,亦有脓汁,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世亦呼之为月食疮也。”一指发病部位比较广泛,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随月盛衰;见《证治准绳·疡医》。多由风湿热毒熏蒸所致。症见耳廓上生疮,痛流黄水,时发时愈。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温胆汤等加减。
-
线克
概述:威百亩又称线克、维巴姆,为白色结晶固体,因在湿土中分解成异氰酸甲酯而为具有熏蒸作用的土壤杀真菌剂、杀线虫剂和除草剂。主要对眼、黏膜有刺激。威百亩中毒:威百亩主要对眼、黏膜有刺激。
-
牙龈胬肉
牙龈胬肉为病证名,即齿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多由阳明湿热熏蒸所致。症见齿龈间渐生胬肉,致齿牙壅叠不齐。治宜清热除湿。可选用清胃散、甘露消毒丹、三仁汤、温胆汤等加减。或可用生地黄汁一杯,皂角数片,将皂角烧热,淬地黄汁内,再烧再淬,以汁尽为度,将皂角晒干,研末敷之。
-
湿热蒸舌证
湿热蒸舌证为证候名。指湿热内蕴,熏蒸舌体,以舌体红肿疼痛,或局部溃烂流脓,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外阴熏洗
外阴熏洗(vulvalsteaminganddouche)是指将药液趁热用蒸汽向阴户进行熏蒸,并用温度适宜的药液进行淋洗和浸浴,治疗各种外阴阴道疾病的外治法。
-
经行口糜·胃火炽盛证
经行口糜·胃火炽盛证(menstrualaphthawithsyndromeofblazingstomachfire)是指经期冲脉气盛上扰于胃,胃热炽盛,熏蒸于上,以经行见有口舌糜烂或生疮,口臭,口干喜饮,胸闷纳呆,尿黄,便结,舌苔黄厚,脉滑数为常见症的经行口糜证候。
-
熏灸
熏灸为灸法的一种。又“疮疥熏法:熟蕲艾一两,木鳖子三钱,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条,每以一条安阴阳瓦中,置被里烘熏。”《肘后备急方》:“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汗,揉团纳瓦甑中,并下塞诸孔,独留一目,以痛处著甑目而烧艾熏之,一时即知矣。”
-
喧暑郁燠
喧暑郁燠指暑热熏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运热,其化喧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热郁。”
-
小儿舌膜
小儿舌膜为病证名。出《本草纲目》。《疡医大全》谓其症为“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多因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舌所致。临床还有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妨碍吮乳,啼声不出者。治宜先将此膜刮去,外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三黄汤(《银海精微》:黄连、黄芩、大黄)加银花、牛蒡子,以清热解毒。
-
暑挟湿
暑挟湿暑证常见病理。热处暑中,湿热相蒸,阻于气分,当治在手太阴。其症神昏谵语,舌色绛赤,或咯痰带血,若上蒙清窍则耳聋无闻;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则胸腹板闷,二便不利,即为湿温重证,治当急清三焦,如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银花、竹茹、枳实、通草、金汁之类,清营分以养胃阴。”
-
舌生白(疒咅)
舌生白(疒咅)病证名。①系指白(疒咅)之生于舌体者。多由瘟疫邪毒熏蒸,致舌上白点如珍珠。②指白喉患者舌生白(疒咅)。《喉白阐微》附录“秋斋偶记”烂喉风篇:“(白喉)或曰白菌,或曰白缠喉,又曰白(疒咅),其名种种不一。”乃白喉的假膜布在舌上而出现本证候。
-
舌红痈
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舌红痈,因心经壅热,生于舌上。”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泻火。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等加减。《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擦冰硼散。若溃后口中腥腐,久不收口者,用银花、甘草、硼砂等煎水漱口。
-
舌根痈
舌根痈为病名。《重楼玉钥续篇》:“舌根生痈,红而且肿。”《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若溃后口中腥腐,久不收口者,用银花、甘草、硼砂等煎水漱口。因舌痈颜色、部位、病状等不同,又有舌红痈、舌上痈,卷舌痈等不同名称。
-
溽蒸
溽蒸湿热熏蒸。《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
-
面垢
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多因感受暑邪或胃热熏蒸所致。《秘传证治要诀·伤暑》:“伤暑以自汗、背寒、面垢。”治用香薷饮、六和汤。《景岳全书·暑证》:“暑有八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九:“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
-
击天磬
击天磬为导引功法名。叩齿为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又名鸣天鼓。见《诸病源候论·鬼邪候》。又名琢齿。使上、下齿互相叩击如咀嚼状。龚居中《红炉点雪·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遍,则气自固,虫蛀不生,风邪消散。”
-
秽浊
①外界致病因素。指腐败污秽之气以及山岚障气等。②代谢产物。指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或身体散发的特殊气味。③指湿热熏蒸的秽浊。《温病条辨·上焦篇》:“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
穿牙疔
穿牙疔病名。指疔生于两牙缝中,初起如粟米,有较大之疮头,形状如钉。相当于今之“急性牙周脓肿”。症见牙根龈肿,色紫疼痛,甚则色黑臭腐,溃腐较深则齿牙摇动。多因阳明胃火炽盛,太阳经湿热熏蒸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凉血为主,方选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
-
齿壅
齿壅病证名。系指齿龈间生胬肉,以致齿牙壅叠不齐的病证。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又名牙龈胬肉。本病多由阳明湿热熏蒸所致。治宜清热除湿。方用清胃散加减。
-
齿槁
概述:齿槁(witheringteeth)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肾热者,色黑而齿槁。”衰老象征之一·齿槁:齿槁是指年老齿牙枯槁的表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治宜滋补肝肾。方用肾气丸等加减。热邪熏蒸之象·齿槁:热病若见齿槁,则为热邪熏蒸之象。治宜清泻热毒。可用黄连解毒汤、白虎汤之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