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谱
《药谱》药学著作。唐·侯宁极撰。撰年不详。本书为唐代文人利用药物的某些记载。这些人“尽出新意,考立别名”对数百种药物(现有195种)的名称尽加改换,变成鲜为人知的文字隐语。如将牵牛称为“假君子”,川乌头称为“昌明童子”之类,可供研究古代药物名称和别名的参考。见《说郛》及《唐代丛书》。
-
崇骨
崇骨为经外奇穴名。别名太祖、椎顶。出《针灸集成》。位于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主治感冒、咳嗽、疟疾、项强,以及百日咳、癫痫、支气管炎等。一般直刺0.5~在后正中线上,第6颈椎棘突下缘。
-
一包针
概述:一包针为药名,是千年健、金盏银盘、狼把草的别名千年健的别名·一包针:一包针为千年健之别名。见《中药志》。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见《上海常用中草药》。
-
中喘
概述:中喘:1.经外奇穴别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点,旁开各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0.5~
-
顖门
顖门为经穴别名。见《奇经八脉考》。即顖会。
-
人子须知
《人子须知》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的别名。《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为综合性医书。清·何梦瑶撰于1872年。卷1为望、闻、问、切四诊;卷2方剂汇辑;卷3、4本草药性。全书编为歌赋韵语,通俗易记,为学医入门读物。
-
下腭骨
下腭骨为颊车骨别名。颊车骨又名牙钓、下腭骨,即下颌骨。
-
牙钓
牙钓为颊车骨的别名。颊车骨为骨名。又名牙钓、下腭骨。即下颌骨。
-
刘三点脉诀
《刘三点脉诀》别名《脉诀》。南宋·刘开撰。又名《复真刘三点先生脉诀》。撰于1241年。本书将七表八里脉法总括为浮、沉、迟、数四类,分别就寸、关、尺三部四类脉的主病作了概述。
-
妇科秘方
《妇科秘方》为《竹林寺女科秘书》的别名。《竹林寺女科秘书》为书名。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刊于1795年。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
-
妇科秘传
《妇科秘传》为《竹林寺女科秘书》的别名。《竹林寺女科秘书》为书名。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刊于1795年。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
-
妇科胎产经验良方
《妇科胎产经验良方》为《胎产辑萃》的别名。《胎产辑萃》书名。4卷。清·汪家谟辑。刊于1746年。卷1~2为胎前;卷3~4为产后。全书选录古代文献中对胎产诸病的论述及治法、医案等,间附以作者的见解。
-
胁窌
胁窌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章门。参见该条。
-
项强穴
项强穴①经外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在手背第二、三掌骨小头向后方之凹陷处。主治项强。直刺0.5-0.8寸。②落枕穴别名。见该条。
-
下四缝
下四缝经外穴别名。即指根穴。见该条。
-
下地仓
下地仓经外穴别名。即侠承浆穴。见该条。
-
龂交
龂交经穴别名。即龈交。见该条。
-
腰子
腰子肾的别名。明·孙一奎《医旨绪余·难经正义》:“两肾即两腰子,皆裹于脂膜之中。”
-
疰布
疰布经外穴别名。即注市。见该条①。
-
中(月吕)俞
中(月吕)俞经穴别名。即中膂俞。见该条。
-
天癸水至
天癸水至为月经初潮的别名。《寿世保元》卷七:“室妇十四岁,经脉初动,名曰天癸水至。”
-
十指头
十指头经外穴别名。即十宣穴。《千金要方》:“脾风占候,声不出,或上下手,当灸十指头。”
-
冒阳
冒阳经穴别名。即复溜。参见该条。
-
灵液
灵液①指唾液。《本草纲目·口津唾》:“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火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②汞的别名,
-
两手研子骨
两手研子骨经外穴别名。见《类经图翼》。即研子。参见该条。
-
溃耳
溃耳病名。系指小儿溃耳出脓水成疮的病证。见《寿世保元》卷八。聤耳的别名。治疗可以蚯蚓粪吹患耳中。参见聤耳条。
-
坎炁(qì气)
坎炁(qì气)炁,同气。脐带的别名。参脐带条。
-
巨觉
巨觉经外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臣觉之又名。参见该条。
-
巨搅
巨搅经外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即臣觉穴。见该条。
-
环岗
环岗经外穴别名。见《针灸集成》。即团岗。详该条。
-
胆囊穴
胆囊穴经外穴别名。即胆囊点。参见该条。
-
肠遶
肠遶经穴别名。遶,音义同绕。出《针灸集成》。即肠绕。参见该条。
-
长彊
长彊经穴别名。见《千金要方》。即长强。见该条。
-
鼻交
鼻交经外穴别名。即鼻交頞中。见该条。
-
对氨基苯丙酮
药品说明书:外文别名:PAPP作用与特点:作用与4-二甲基苯酚(4-DMAP)相似,显效慢而持久,用于中轻度氰化物中毒的治疗。不良反应少见。用法用量:口服:90mg,4h后再给半量。规格:片剂:90mg.
-
冰灰散
《何氏济生论》卷二别名冰炭散处方山栀仁、香白芷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鼻衄不止。用法用量冰炭散(《嵩崖尊生》卷六)。
-
巴豆白膏
《外台》卷二十六引《范汪方》别名巴豆桃仁丸处方巴豆1枚(烧令烟断,去心皮),桃仁4枚(熬令黑,去皮)。制法上药合捣作3丸。功能主治蛲虫。用法用量巴豆桃仁丸(《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
麻雀脑
拼音名:M Qu Nǎo别名:家雀脑来源:雀形目文鸟科树麻雀Passermontanus(L.),以脑入药。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功能主治:治冻伤。用法用量:外涂。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鹧鸪脂
《*辞典》:鹧鸪脂: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Zh GūZhī别名:鹧鸪脂膏(《纲目》)。来源:为雉科动物鹧鸪的脂肪。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鹧鸪条。功能主治:《本草图经》:其脂膏手,可以已瘒瘃,令不龟裂。摘录:《*辞典》
-
四味藿叶汤
《医学入门》卷七:别名:四味藿香汤组成:藿香、人参、橘皮、半夏各等分。主治:胃寒呕吐。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温服。附注:四味藿香汤(《济阳纲目》卷十八)。
-
全身饮
《辨证录》卷二:别名:全身汤组成:人参1两,黄耆1两,巴戟天1两,半夏3钱,附子1片。主治:猝倒之后致半身不遂。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全身汤(《医学集成》卷二)。
-
针砂方
《奇效良方》卷五十四:别名:针砂水组成:针砂。主治:气瘿。用法用量:浸于水缸中,平日饮食,皆用此水,10日1换针砂,服之半年,自然消散。附注:针砂水(《医统》卷六十七)。方中针砂用量原缺。《医统》用不拘多少。
-
松油灌方
《圣济总录》卷一四九:方名:松油灌方别名:松子油方组成:松子油1盏。主治:溺死、自缢。用法用量:灌入口中。即活。
-
泥油膏
《准绳 疡医》卷三:方名:泥油膏别名:油泥膏组成:塘泥1分,桐油3分。主治:臑痈。用法用量:以鸭毛扫,时时涂,勿令干。制备方法:上药和匀。附注:油泥膏(《疡科选粹》卷四)。
-
青皮甘草散
《金鉴》卷四十九:方名:青皮甘草散别名:青甘散组成:青皮1钱,甘草1钱。主治:乳岩。用法用量:浓煎生姜汤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青甘散(《仙拈集》卷三)。
-
千金散子
《普济方》卷三四五:方名:千金散子别名:千金散组成:罂粟(米炒令黄)。主治:产噫。用法用量:用1字,熟水调下阿胶丸。制备方法:上为末。
-
胃灵丹
《青囊秘传》:方名:胃灵丹别名:延香散组成:广木香、延胡各等分。功效:温通气血。主治:胃痛。跌伤。用法用量:可内服,或外入大膏药内贴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秘传一味千金散
《秘传外科方》:方名:秘传一味千金散别名:一味千金散组成:黑蜘蛛1个(过江者为妙)。主治:下(疒其)(疒当)。用法用量:通口服之,随病左右侧卧;制备方法:入在碗中研烂,镟热南酒于碗中搅匀。附注:一味千金散(《明医指掌》卷八)。
-
野鸡羹
《饮膳正要》卷二:方名:野鸡羹别名:野鸡汤组成:野鸡1只(挦净)。主治:消渴,口干,小便频数。用法用量:入五味如常法,作一羹。食之。附注:野鸡汤(《医统》卷八十八)。
-
紫草透肌散
《保婴撮要》卷十七:方名:紫草透肌散别名:紫草快斑汤组成:紫草、蝉蜕、木通、芍药、甘草(炙)各等分。主治:痘疮色赤、不快,或痒塌。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