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括要
《伤寒括要》为伤寒著作。明·李中梓撰,刊于1649年。李氏曾撰《伤寒授珠》10卷,后毁于兵火,“遂以授珠(指《伤寒授珠》)删繁去复,简邃选玄,仅得十之二。本书首列总论,继则以证为纲,末则以方列证,是一部研究伤寒的参考读物。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现有顺治六年等四种清刻本。
-
发癍伤寒
如热毒内甚,心烦不得眠,错语呻吟者,以黄连解毒汤加黑参、升麻、大青主之;《阴证略例》:“阳证发斑有四,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热病发斑,有温毒发斑,斑斑如锦纹,或发之面部,或发之胸背,或发之四末,色红赤者,胃热也,紫黑为胃烂也。
-
循衣摸床
《伤寒括要》卷上:“循衣摸床,必兼见撮空及怵惕。肝主筋,肝热甚,故动惕也…《温疫论·补泻兼施》:“证本应下,耽迟失治,或为缓药因循,火邪壅闭,耗气搏血,精神殆尽,邪火独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肉 筋惕,肢体振战,目中不了了,皆缘应下失下之咎。如阴液耗竭,虚风内动者,可用三甲复脉汤等方。
-
发斑伤寒
《重订通俗伤寒论·发斑伤寒》:“凡斑既出,脉洪滑有力,手足温而神识清爽者,病势顺而多吉;如热毒内甚,心烦不得眠,错语呻吟者,黄连解毒汤加黑参、升麻、大青叶主之。若斑发已尽,外热稍退,内实不大便,谵语者,以小剂凉膈散或大柴胡汤微下之”。(《伤寒辨证·发斑》)。详见阳证发斑、阴证发斑条。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别名:厚朴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厚朴人参汤(《伤寒总病论》卷二)。处方:厚朴12克(炙,去皮)生姜9克(切)半夏6克(洗)甘草6克(炙)人参3克功能主治:治发汗后,腹胀满者。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摘录:《伤寒论》
-
桂枝麻黄汤
处方:桂枝1两,麻黄1两(去根节),赤芍药1两,杏仁1两(去皮尖,麸炒黄)。功能主治:阳明中风,头痛口苦,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下之即小便难者;厥阴脉微而恶寒者,为阴阳俱虚,不可吐下者;厥阴发汗,面色赤,有热者,此欲解者。摘录:《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
-
刘元宾
刘元宾(约11世纪)为北宋医家、针灸家。安福(今属江西)人。精通方脉,著有《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通真子续注脉赋》、《脉诀机要》、《脉要新括》、《诊脉须知》、《通真子伤寒诀》、《伤寒括要》、《神巧万全方》等书。著《洞天针灸经》,书佚。
-
刘子仪
刘子仪即刘元宾。刘元宾(约11世纪)为北宋医家。字子仪,自号通真子。精通方脉,著有《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通真子续注脉赋》、《脉诀机要》、《脉要新括》、《诊脉须知》、《通真子伤寒诀》、《伤寒括要》、《神巧万全方》等书。
-
李中梓
李中梓为明代医学家。其父李尚衮为兵部主事。初习举子业,后因多病而自学并攻研医学,读书无数,尤注重张仲景、张元素之学。与明代名家如王肯堂、秦昌遇、喻嘉言等交善。其著作多为初学者所喜爱,计有《内经知要》二卷、《医宗必读》十卷、《诊家正眼》二卷、《本草通玄》及《病机沙篆》,后三种曾合为《士材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