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病
据《脉经》卷二,“胆实者证见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太平圣惠方》卷三:“若虚则生寒,寒则恐畏,不能独卧,其气上溢,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数数好唾,是为胆虚冷之候也。”胆病有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治法。
-
巽廓
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巽廓、巽风廓、养化廓。巽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配心胞”。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巽风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巽廓、巽风廓、养化廓。巽风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配心胞”。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胆胀
胀病之一。气郁不舒,故善太息也。胆胀·气滞血瘀证:胆胀·气滞血瘀证(gallbladderdistentionwithsyndrome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胆腑气滞,血瘀不畅,以胸胁脘腹胀闷疼痛,偶有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暗,面色晦暗,口干口苦,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胆胀证候。
-
胆火
胆火偏盛所出现的证候。《张氏医通·火》:“目黄,口苦,坐卧不宁,此胆火所动也。”《类证治裁·火症》:“胆火,眩晕口苦,羚羊角、丹皮、山栀、桑叶、连翘、龙胆草。”参见胆病条。
-
胆
其背俞为胆俞,募穴为日月,合穴为阳陵泉。《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炎等。与其他穴位配伍,治小儿夜啼。
-
花生
2.花生中的维生素K有止血作用;适宜脚气病患者食用;适宜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以及各种出血性疾病之人食用;入脾、肺经。润肺、和胃、补脾。治燥咳,反胃,浮肿,脚气,乳妇奶少,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之功效。主治营养不良,食少体弱,燥咳少痰,咯血,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病症。
-
浊浴
浊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即中枢穴旁开各2.5寸处。主治胆病惊恐、胸满无力、口苦无味、食欲不振、癔病等。一般斜刺0.5~0.8寸;可灸。
-
口苦
口苦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杂病亦多见此症。《景岳全书·口舌》:“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宜分实热虚热论治。
-
合治内腑
如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胱)、阴谷(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
-
淡淡
淡淡①形容情绪不振,意趣索然。《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张景岳注:“淡淡,精神短少貌。”又杨上善注:“淡,动也,谓不安动也。”②同“憺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
-
巴桑母酥油丸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asangmuSuyouWan英文名:标准编号:WS3-BC-0294-95处方:诃子175g毛诃子150g余甘子125g黄精160g天冬160g西藏棱子芹160g蒺藜160g喜马拉雅紫茉莉160g制法:以上八味,捣碎,加水10000ml,煎汤至3000ml,滤过,除去药渣。3.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炽盛,肺有痰热,外感热病者慎服。
-
养化廓
《审视瑶函》认为此廓即巽廓,络通中焦,“心包与中焦相为脏腑,胞络营血,以滋养中焦,分气以化生,故曰养化廓。”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风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巽廓、巽风廓、养化廓。风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配心胞”。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