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根
耳根(earroot)为人体部位名。是指耳郭与头部连接部。耳根部分布有上耳根、下耳根、耳迷根等耳穴。耳根相当于今解剖学之乳突部。
-
耳根痈
耳根痈为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治宜解毒消肿。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疡医大全》卷十三:“耳根焮热胀痛,初起俱宜栀子清肝汤、加味逍遥散;如内脓已成,用四妙汤去黄芪加白芷、丹皮;已溃出脓者,用八珍汤去川芎加银花,脓尽换用地黄汤加麦冬、牛膝自愈。”
-
耳根痛
耳根痛为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指耳根生疮痈而疼痛。参见耳根痈:耳根痈为病名。多由肝胃毒火上冲所致。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治宜解毒消肿。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
下耳根
概述:下耳根(xiàěrgēnR3lowerearroot)为耳穴名。在耳根最下处。标准定位:下耳根穴在耳根最下处。下耳根穴位于耳根最下缘。主治病症:下耳根穴主治低血压。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上耳根
概述:上耳根(shàngěrgēnR1upperearroot)为耳穴名。在耳根最上处。标准定位:上耳根在耳根最上处。上耳根位于耳根最上缘。主治病症:上耳根主治鼻衄。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耳迷根
概述:耳迷根(ěrmígēnR2rootofearvagus)为耳穴名。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标准定位:耳迷根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耳迷根位于耳背与乳突交界的耳根部,与耳轮脚对应处。主治病症:耳迷根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鼻塞、哮喘、心动过速、咽喉痛、腹痛、腹泻等。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压籽法、刺血法电针、埋针等进行刺激。
-
拂毒散
处方:半夏1两,贝母2钱半,大黄2钱半,朴消2钱半,五倍子2钱半。功能主治:小儿诸风热,阴毒肿核已结成,末穿溃或正发者。小儿惊风后,风从气行,血从气使,毒气蓄于皮肤,流为肿毒,多在腮颊耳根,成痛成疖,谓之毒风。用法用量:每用1-2钱,用醇醋调涂患处,如干再涂,仍服疏风化毒之剂。
-
蕃
蕃人体部位名。在颊部的后方,耳根前方。《灵枢·五色》:“蕃者,颊侧也。”
-
马比木
《*辞典》:马比木: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MǎBǐM 别名:公黄珠子、追风伞来源:为茶茱萸科植物海桐假柴龙树的根皮。叶互生,叶片长椭圆形,长6~萼片5齿裂,外面被疏生粗毛;子房密生粗毛。生境分布:生于土坡。性味:性温,味辛。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理气散寒。附方:①治浮肿;③治关节疼痛:公黄珠子适量。
-
时疫急救灵丹
《卫生鸿宝》卷一:组成:天竺黄2两,人中黄2两,僵蚕(去丝嘴)1两,全蝎(去尾末勾)1两,防风1两,荆芥1两,麝香1钱。主治:痧胀初起,发寒发抖,或唇内有块如疔,或耳根后作痛,肚腹作泻,或气喘作呕,筋骨疼痛,麻木,六脉微细。用姜汤或藿香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
蜂窠疬
蜂窠疬病名。系指生于左耳根部,形似蜂窠的瘰疬。出《外科大成》卷二。证治见瘰疬条。
-
外耳痈
外耳痈为病名。《疡科心得集·辨耳痈耳菌虚实论》:“耳内有脓时,…参见耳根痈、耳门痈:耳根痈为病名。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为痈之发于耳门者。《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证也。”初起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神授卫生汤等加减。
-
当归百解散
处方:当归、赤芍、大黄、川芎、升麻、薄荷叶、子葛、麻黄、黄芩、甘草、枳壳、皂角刺。功能主治:小儿惊风后,风从气行,血从气使,毒气蓄于皮肤,流为肿毒,多在腮颊、耳根间,成痈成疖,谓之毒风。用法用量:原书治上症,外用拂毒散敷之。摘录:《片玉心书》卷五
-
狼漏
狼漏病名。指缺盆穴处生窦道有脓液流出者。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该病多因情志不遂郁怒气结而成。症见颈部缺盆穴处疼痛肿胀,可延及耳根,破溃成漏,脓水流出不止,久不收口。治宜内服空青散。相当于颈部淋巴结核。
-
羊耳
皮包脆骨构成,可整用,亦单用耳尖、中段或根部。烹前须刮净小毛,耳根部拉一刀,入清水锅煮透供用。名菜如天津“氽千里风”,河南“芫烹千里风”,陕西“烩千里风”,“清真菜“双凤翠”(羊耳中段制)、“迎风扇”(羊耳尖制)、“龙门角”(羊耳根制)。羊耳还可切丝拌、炝或制汤菜。在中国,猪耳常添加辛香料调理。
-
小儿风毒
《幼科类萃》:“(小儿)风毒者,因惊风之后,风从气行,血从气使,毒气蓄于皮肤,流结而为肿毒,遂成顽核赤色,多在腮颊之间,或耳根骨节之处,重者成痈成疖,谓之遁毒风,宜以百解散(甘葛、升麻、赤芍、黄芩、麻黄、薄桂、甘草)、当归散(当归、赤芍、大黄、川芎、麻黄、甘草)倍加枳壳、大黄或皂角刺、薄荷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