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注
又称痨瘵、传注、传尸、鬼注等。本痨以咳嗽甚或咯血、潮热盗汗、疲乏消瘦、两颧潮红等为主症,后期可出现心悸息微、面浮肢肿等危候。针灸治疗:①体针:取太渊、肺俞、膏盲、膈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为主。也可用少量抗结核药物配合奴佛卡因注射液,按耳穴注射法注入以上耳穴敏感区,局部隆起约黄豆大小。
-
外耳痈
外耳痈为病名。《疡科心得集·辨耳痈耳菌虚实论》:“耳内有脓时,…参见耳根痈、耳门痈:耳根痈为病名。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为痈之发于耳门者。《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证也。”初起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神授卫生汤等加减。
-
郑文焯
郑文焯(1856-1918年)清末医学家。有感于医善治疫者少,乃溯经方之原旨,辨其要义,评述唐以前医籍,并取经籍传注所记杂家言,为之疏证,按治经学之义例,著《医诂》(一作《医故》)两卷(1890年)。书中医史资料颇多,且观点鲜明,切中时弊。另著《千金方辑古经方疏证》八卷、《妇人婴儿方义》两卷,未见传世。
-
恶疰心痛
恶疰心痛证名。邪毒疠气传注心包所致的心痛。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凡人将理失度,阴阳俱虚,血气不足,复因风寒暑湿客忤邪恶之气,乘虚入于肌体,流注经络,伏留脏腑,毒击心包,时发疼痛,积滞日久,转相注易,故曰恶注心痛也。”治宜鬼箭羽散、槟榔散、消石圆、十注丸、当归散等方。
-
鬼哭饮子
《博济》卷一:鬼哭饮子:处方:阿魏1分(使童便磨一处),东引桃枝(小者,捶碎)1大握,甘草(大者)3寸(捶碎),青蒿1大握(如用其子,只用1两半),槟榔1两(为末),葱白2寸(连根)。用法用量:上以童便1大盏半,煎取1盏,去滓,食前分温2服。服后利下恶物并虫,能传注后人,必置之烈火,或油煎之,以绝后患。
-
耳门痈
耳门痈为病名。为痈之发于耳门者。多由肝经火毒上灼所致。《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证也。”证见耳门处红肿疼痛。治宜清肝解毒。初起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神授卫生汤等加减。久不愈而脓成者,宜托里排脓。服透脓散。
-
鬼注
又称痨瘵、传注、传尸、鬼注等。本痨以咳嗽甚或咯血、潮热盗汗、疲乏消瘦、两颧潮红等为主症,后期可出现心悸息微、面浮肢肿等危候。针灸治疗:①体针:取太渊、肺俞、膏盲、膈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为主。也可用少量抗结核药物配合奴佛卡因注射液,按耳穴注射法注入以上耳穴敏感区,局部隆起约黄豆大小。
-
痨瘵
又称痨瘵、传注、传尸、鬼注等。本痨以咳嗽甚或咯血、潮热盗汗、疲乏消瘦、两颧潮红等为主症,后期可出现心悸息微、面浮肢肿等危候。针灸治疗:①体针:取太渊、肺俞、膏盲、膈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为主。也可用少量抗结核药物配合奴佛卡因注射液,按耳穴注射法注入以上耳穴敏感区,局部隆起约黄豆大小。
-
盲肠气
盲肠气病名。因肾虚寒邪内侵,小肠牵引阴部疼痛之证。亦称小肠气,即疝气。《太平圣惠方》卷七:“肾气虚微,为邪冷之气所侵,传注于小肠,则令小肠连阴疼痛,故号盲肠气也。”治宜温经散寒,用荜澄茄散。见手足逆冷者,用绿云丸。
-
解
《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灵枢·大惑论》:“肠胃大则胃气行留火,皮肤湿(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
崔知悌
崔知悌为唐代医家。著《骨蒸病灸方》。谓:骨蒸病者,亦名传尸,亦谓殗殜,亦称伏连,亦曰无辜。丈夫以癖气为根,妇人以血气为本。婴孺之流,传注更苦,其为状也,发干而耸,或聚或分,腹中有块,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多者乃至五六。夜卧盗汗,梦与鬼交通,虽目视分明,而四肢无力。部分佚文散见于《外治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