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关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经小指伸肌的桡侧入小指伸,深进在拇长伸肌的尺侧入示指伸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肌支支配。外关配内关、阳陵泉,治胁肋痛。镇痛:针刺外关有一定镇痛作用,如将家兔用钾离子透人法测痛,电针一侧“合谷”及“外关”,以弱刺激和强刺激,针刺20min的痛阈提高率分别为150%和140%。
-
阳维
概述:阳维:1.经穴别名;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不能握及耳聋等症。镇痛:针刺外关有一定镇痛作用,如将家兔用钾离子透人法测痛,电针一侧“合谷”及“外关”,以弱刺激和强刺激,针刺20min的痛阈提高率分别为150%和140%。
-
阳维穴
《针经指南》载:“外关通阳维”,为八脉八穴之一。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经小指伸肌的桡侧入小指伸,深进在拇长伸肌的尺侧入示指伸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肌支支配。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通过。
-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表经属八穴通八脉会合部位足太阴公孙冲脉胃、心、胸手劂阴内关阴维手少阳外关阳维目外眦、颊、颈、耳后、肩足少阳足临泣带脉手太阳后溪督脉目内眦、颈耳、肩胛足太阳申脉阳蹻手太阴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足少阴照海阴蹻八脉交会穴的作用: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
-
十六络脉
概述:络即网络,络脉是指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支脉,与经相对。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起于长强穴,挟脊柱两旁肌肉上行至项部,散布头上,复向下行于肩胛的左右,分别走向两侧足太阳经,深入于脊旁肌肉。
-
关冲
概述:关冲为经穴名(GuānchōngTE1)中冲穴的位置。关冲穴位于手指,第四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皮肤薄,由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头眩、颔痛、喉痹、耳鸣耳聋等。现代又多用关冲穴治.疗热病、中暑、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急性扁桃体炎及腮腺炎等。
-
手少阳之别
手少阳之别即手少阳络脉的原称(手少阳之别即手少阳络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手少阳经脉别出的络脉,起于腕关节后2寸处的外关穴,绕行于臂部的外侧,沿本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脉从腕后2寸的外关穴处分出,绕行臂膊外侧,向上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合)。本络脉病变:实证见肘关节拘挛;
-
手少阳络脉
手少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手少阳经脉别出的络脉,起于腕关节后2寸处的外关穴,绕行于臂部的外侧,沿本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本络脉病变: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弛缓不能收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实,则肘挛;
-
蛤蟆瘟
蛤蟆瘟的中医辨证治疗:温毒袭表:痄腮·温毒袭表证(mumpswithsyndromeofwarm-toxininvadingsuperficies)是指感受痄腮时邪,病邪在表,以发热轻,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腮颌乃少阳经脉所循之处,邪蕴少阳经络,故见耳下腮部肿痛。艾灸疗法:方一:取穴:翳风、角孙、颊车、曲池、合谷、外关穴。
-
配穴法
上,指上肢和腰以上;如胃痛近取中脘、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其具体配用见下表: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原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络偏历列缺公孙丰隆支正通里大钟飞扬外关内关蠡沟光明八脉八穴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
-
支沟
又名飞虎,以取穴手法而得名也。支沟穴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两骨间。支沟穴穴位解剖:支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伸肌、前臂骨间膜。治疗胁痛:针刺患侧支沟,两胁肋痛者取双穴,泻法,强刺激,得气后让患者站立做深呼吸、咳嗽或活动肩部,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可治疗急性跌仆闪挫引起的胁痛。
-
飞虎
概述:飞虎为经穴别名,出《标幽赋》。所属部位:前臂飞虎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支沟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治疗胁痛:针刺患侧支沟,两胁肋痛者取双穴,泻法,强刺激,得气后让患者站立做深呼吸、咳嗽或活动肩部,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可治疗急性跌仆闪挫引起的胁痛。
-
飞处
所属部位:前臂飞处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支沟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伸肌。治疗胁痛:针刺患侧支沟,两胁肋痛者取双穴,泻法,强刺激,得气后让患者站立做深呼吸、咳嗽或活动肩部,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可治疗急性跌仆闪挫引起的胁痛。
-
风寒咳嗽
是指风寒犯肺,以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苔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艾灸治疗风寒咳嗽: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合谷、列缺、太渊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咳嗽停止、痰液消失后巩固2~
-
外感咳嗽·风寒证
是指风寒犯肺,以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苔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艾灸治疗风寒咳嗽: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合谷、列缺、太渊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咳嗽停止、痰液消失后巩固2~
-
十四络脉
概述:十四络脉指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的络脉。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虚证见不能说话。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取本经络穴丰隆治疗。
-
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superior-inferiorpointscombinationsuperior-inferiorpoints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如失眠,上取神门、心俞,下取三阴交;胃痛取上肢的内关,下肢的足三里等。八脉八穴配穴法又名八法配穴法,指以奇经八脉与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两相配合应用。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
-
十二络脉
概述:十二络脉指十二经之络脉。《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
-
两关
两关指手厥阴经的内关与手少阳经的外关二穴。仰掌取穴。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③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
-
小儿麻痹后遗症
本病早期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头痛,肢体疼痛,肢体瘫痪呈弛缓性,以下肢多见,或表现单瘫、半身瘫痪,亦有腹肌、肋间肌、膈肌瘫痪者,病情比较严重。治则祛邪通络,濡养筋脉处方下肢麻痹——腰夹脊髀关伏兔足三里。详述随证配穴腕下垂—外关,足下垂—解溪,足内翻—悬钟,足外翻—三阴交。
-
八脉八穴
八脉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前谷
所属部位:指前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前谷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前谷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热病汗不出、疟疾、头痛、项强、痄腮、耳聋、耳鸣、目痛、目翳、鼻衄、扁桃体炎及咳嗽胸满、指痛不能握、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前谷穴主治癫狂,痫证;
-
流注八穴
流注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穴位磁疗法
静磁法是将磁片贴在穴位表面以产生恒定的磁场,所选用的磁体材料多由钡铁氧体、锶铁氧体、铝镍钴永磁合金、铈钴铜永磁合金、钐钴永磁合金等制作而成,一般磁场强度为300~动磁法是使用磁疗机产生较强的脉动磁场或交变磁场,对准穴位或治疗部位,使其接受磁场作用。慢性疾患如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可用小剂量,疗程宜长。
-
透穴法
透穴法即透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直向深透法,如内关透外关、阳陵泉透阴陵泉等。
-
交经八穴
概述:交经八穴即八脉交会穴。出《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八脉八穴等。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遥阴蹻脉)。
-
八脉交会(八)穴
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八脉八穴。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表上肢里手太阴列缺手少阴通里手厥阴内关表手阳明偏历手太阳支正手少阳外关下肢里足太阴公孙足少阴大钟足厥阴蠡沟表足阳明丰隆足太阳飞扬足少阳光明躯干任脉络鸠尾督脉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十五络穴的作用:络穴,具有主治表里两经病证的作用。
-
风寒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或浮紧。方义:寒邪外束,致毛窍闭塞,肺气失宣,故取手太阴络穴列缺配鼻旁的迎香穴,宣肺气、利鼻窍。方法四:取穴:风门、大椎、肺俞、风池、合谷穴。每日2次,热服。
-
腕踝针法
区名:1区位置:前正中线两侧,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腹部、会阴主治:前额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痛经、白带、遗尿等。上5位置:腕背的中央,即外关穴。若患者有酸、麻、胀、重感觉,说明针体深入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要调针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约为1.5寸。
-
咽喉肿痛
针灸治疗:治则:滋阴降火,养阴清热处方:取太溪、鱼际、照海、廉泉等穴为主: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蹻脉之交会穴,两脉均循行于喉咙,取两穴以调理两经经气;咽干痛加液门;方二:治则:清热利咽,消肿止痛处方:少商、合谷、尺泽、关冲:少商乃手太阴井穴,点刺出血,清泻肺热,为治咽喉病症之主穴;
-
面痛
面痛的症状:患者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闪电样、刀割样、火灼样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检查无异常。选穴:太阳、头维、上关、下关、翳风、颊车、听宫、听会、耳门、颧髎、睛明、四白、外关、合谷。医者以一指禅推法从太阳至头维、从太阳到上关和下关,往返6~
-
超声疗法
操作名称:超声疗法适应症:扭伤、挫伤、落枕、瘢痕、粘连、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雷诺病、冠心病、瘙痒症、荨麻疹、硬皮症、慢性盆腔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肌炎、肩周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腱鞘炎、鼻窦炎、乳突炎、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1.各种软组织损伤上肢:曲池、外关、合谷、天应穴;
-
超声波疗法
操作名称:超声疗法适应症:扭伤、挫伤、落枕、瘢痕、粘连、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雷诺病、冠心病、瘙痒症、荨麻疹、硬皮症、慢性盆腔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肌炎、肩周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腱鞘炎、鼻窦炎、乳突炎、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1.各种软组织损伤上肢:曲池、外关、合谷、天应穴;
-
八脉八穴配穴法
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列缺与照海相配,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等。
-
气针疗法
气针疗法是将消毒过的空气注入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空气在被吸收过程中一定时间内的占位刺激,以调整经络功能,产生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扭挫伤等症。取穴时一般选用损伤部位同附近有关经络的穴位,如腕关节扭伤可取内关、外关等穴;踝关节扭伤可取足三里、绝骨等穴位。10毫升的注射器,5~
-
一针两穴
指针刺时用一根针同时穿透两个腧穴的透刺法。方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一针两穴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
-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为针灸歌赋名。出《医经小学》。歌曰:“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
内外配穴法
内外配穴法是选取内侧穴位与外侧穴位进行配伍的方法。使用本法时,有主次之分。反之,阴经病选用内侧穴位为主穴,以外侧穴位为配穴。如足内翻选足太阳经申脉穴为主穴,以足少阴经照海穴为配穴;另外,阴陵泉与阳陵泉,内关与外关,三阴交与足三里,间使与支沟,血海与梁丘等都可以归属于内外配穴法。
-
目翳
目翳为病症名。多由角膜损伤后,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所致。临床以黑睛混浊或溃烂、目痛、畏光流泪、视物障碍等为主要表现。针灸治疗:①体针:取攒竹、晴明、瞳子髎、阳白等穴为主。风热者加风池、外关、足临泣;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大骨空、小骨空;②耳针:耳尖穴点刺放血,每日1次,连续3~
-
沿间隙透刺法
沿间隙透刺法为透刺方法之一。又称深刺直透法。指针刺时刺入一例腧穴后,沿组织间隙透刺到另一侧相对应的腧穴的透刺法,也可透穿皮肤。如阳陵泉透阴陵泉、内关透外关等。
-
胆绞痛
胆绞痛为病症名。指胆道管壁痉挛引起的绞痛。表现为阵发性的右上腹或中上腹剧烈疼痛,有时可伴发热及黄疸。针灸治疗:①体针:取胆囊穴、中脘、阳陵泉、太冲、日月等穴为主,可选1~恶心呕吐加内关;寒热往来加支沟、外关;驱蛔加四缝、大横、足三里。②耳针:取下脚端、神门、肝、胆等穴,强刺激。
-
祛风散寒
祛风散寒为祛风法之一。是一种治疗风寒束表,肺气不宣的方法。临床表现为恶寒较重、发热较轻、头身关节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针灸常选风池、风门、合谷、外关、列缺等穴。针用泻法,并可加灸。
-
漏肩风
漏肩风的症状:漏肩风初起以肩部疼痛为主,日轻夜重,活动后稍缓,伴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针灸治疗:取肩髃、肩髎、肩贞、肩内陵、天宗、臂臑、曲池、外关、合谷、条口透承山、阿是穴等穴。强刺激,行针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肢。穴位注射疗法:选压痛点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5毫升或1%盐酸普鲁卡因5毫升(先行皮试)。
-
辨证取穴
辨证取穴(pointselectioninaccordancewithdifferentiationofsyndrome)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分析病证发生的病因、病机,及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选取腧穴。如牙痛除选合谷、下关、颊车等穴外,属胃火者,可配内庭;属风火者,可配外关、风池;子宫脱垂取百会、足三里、气海等补中益气。
-
同名的经配穴法
同名的经配穴法(combinationofpointsofname-samechannelscombinationofpointsofname-samemeridians)为配穴方法之一。又称同名经配穴法。如《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又如癫狂,取手太阴经的少商和足太阴经的隐白;偏头痛,取手少阳经外关和足少阳经足临泣等。
-
透针法
透针法即透刺法。指将针按一定方向透达某部或某穴,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
-
手少阳三焦经穴
手少阳三焦经穴指归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
益气解表
益气解表为治法。患者既有头痛、身痛、发热、恶寒、咳嗽、涕出黏稠等表证,又有胸膈满闷、少气懒言、脉弱无力等气虚之证。处方由补气药与解表药组成,如参苏饮。针灸处方由具有补气和解表作用的穴位组成。临床上一般常用泻风池、风门、列缺、外关等穴以解表,补大椎、合谷等以益气。
-
狗眵眼
又名风热眼(见《幼幼集成》)、火眼(见《肘后备急方》卷六)、燥火眼(见佚名《抄本眼科》)、淫热眼(见佚名《抄本眼科》),俗称狗眵眼(见《青囊真秘》卷一)。针灸治疗:取睛明、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为主。风热者加少商、外关;耳针疗法:取眼、目1、目2、肝等穴,中强刺激,配合耳尖或耳后静脉点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