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泄
透泄治疗学名词。系汗法之一。属辛凉解表法。用辛凉解表药透邪,苦寒药清泄里热的治法。参辛开苦泄条。
-
白㾦
颈项初生水疱,渐及胸腹,亦可见于四肢,先少后密,状如水晶,显示湿热有外透之机。破之出淡黄色浆液,有腐臭味,常伴有身热,数天后身热渐低,水泡干燥脱屑而愈。因服氤氲汤,气阴两虚时可加入人参、沙参、石斛。《白喉阐微·附录》:“炼斋偶记”烂喉风项:“或曰白前,或曰白缠喉,又曰白 ,其名种种不一。”
-
外寒
概述:外寒:1.病因;外感之寒邪。因寒邪袭表,阳气不得宣通透泄,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等症。指体表阳气不足,形寒怕冷的证候。《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
-
热遏
遏,抑郁、阻遏。热遏是指热邪阻遏于内,不能透泄发越于外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心烦瞀闷、肌肤灼热等症。《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变炎烈沸腾,其病热郁。”
-
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无外其志,使肺气清。”⑶阴寒病证。《灵枢·五色》:“明堂润泽以清。”见“清液”。清解透泄热邪,即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治以甘清。”《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湿,清湿喜怒。”《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
肝气
肝脏的精气·肝气:肝气指肝脏的精气,与肝血相对而言,表现为肝主疏泄和主藏血的功能活动,也指肝的气机。《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郁则经气逆,证见嗳气,脘腹胀,呕吐,暴怒胁痛,胸满不食,飧泄, 疝。治宜疏肝解郁,用逍遥散。
-
白(疒咅)
又名晶(疒咅)、白疹(见《温热经纬》卷三)。多因湿热之邪郁于肌表,不能透泄而发。重者多伴有身热,数天后身热渐退,水泡干燥脱屑而愈。可选用氤氲汤,若气阴两虚者,加补气血养阴之品。此外,《白喉阐微·附录》:“炼斋偶记”之烂喉风项:“或曰白前、或曰白缠喉,又名白(疒咅),其名种种不一。”
-
竹叶柳蒡汤
概述:竹叶柳蒡汤为方剂名,出自《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方。西河柳15克荆芥穗蝉蜕薄荷甘草知母(蜜炙)各3克炒牛蒡子葛根各4.5克玄参6克麦门冬9克竹叶30片功能主治:功能透疹解毒,清泄肺胃。牛蒡子利咽;方中西河柳、牛蒡子、竹叶为君,辛凉宣透,清热开泄,解肌发表;蝉蜕、薄荷、葛根、荆芥为臣,辛透泄热,解表祛风;
-
火郁
《中医药学名词》(2010)火郁又称热郁,是指火热内郁所致的郁病。症状:症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脘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懊,潮热颧红,咳嗽痰喘,身生疿疮等。病因病机: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而化热。关于六郁:六郁(sixstagnationdiseases)是指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六种郁病的合称。
-
清解退热方
组成:鸭跖草20~30g,忍冬藤20~30g,板蓝根20g,蒲公英20g,蝉衣8g,连翘10g,柴胡10g。功能:清热解毒,透泄邪热。主治:病毒感染性发热。用法:水煎服。湿邪明显,胸脘痞闷,舌苔厚腻者可加藿香10g、厚朴6g以芳化湿邪。清者清解热毒以退热,热毒得清,病源即除,热势自退。
-
透疹
透疹为治法。透泄疹毒,使疹子容易发出的治法。凡出疹子的病,在应出而未出,或疹出不畅时,可采用辛凉透表一类的药物,使它顺利出透,不致发生变证,多用于麻疹初期的证治。常用药物如薄荷、荆芥、连翘、芫荽、葱白、蝉蜕、牛蒡、柽柳、葛根、桔梗之类。
-
氤氲汤
处方:大豆卷6克藿香9克佩兰9克青蒿6克焦栀皮6克连翘9克滑石15克通草3克郁金6克菖蒲3克功能主治:清热化湿,宜气透痞。治湿温,发热身痛,热势起伏,汗出不解,胸脘痞闷,呕恶便溏,颈、胸、腹部等处见白痞,舌苔黄腻,脉濡数。用法用量:水煎服。菖蒲、郁金调畅气机而散内湿;通草淡渗湿热,具有上下内外分消的作用。
-
热郁
六郁之一·热郁:热郁为六郁之一,一称火郁。是指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的病理变化。主症有头痛、口干苦、情绪急躁、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目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治宜清热散郁,用火郁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参见郁证、六郁、外郁条。热遏:热郁亦作热遏,指热邪阻于内不能透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