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咽喉病
亦有患体素虚,风寒邪毒侵犯,肺气不宣,寒邪结聚于咽,证见咽喉淡红,微肿,微痛,声嘶,全身表现为风寒表证。(2)咽喉肿胀,高肿或漫肿,色深红,疼痛较剧,发病迅速的,是肺胃热毒壅盛,火热上蒸,搏结于咽喉,故多属实热证。(3)久病而口气臭秽,多为肺肾亏耗,邪毒伤腐肌膜,或肿瘤溃烂所致。多属阴虚火旺。
-
走马喉风
急喉风可由咽喉痈及各种急性咽喉病发展而致,一般多并发于小儿急喉瘖、喉白喉,此乃痰涎火毒或疫疠之邪炽盛,结聚于喉,致气血凝结、脉络瘀阻、痰涎壅盛、气道阻塞而为病。因咽喉肿痛,呼吸困难,故吞咽受阻,甚至水浆难下。方药治疗:方一:治法:泄热解毒,祛痰开窍。用犀角地黄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
-
急喉风
急喉风可由咽喉痈及各种急性咽喉病发展而致,一般多并发于小儿急喉瘖、喉白喉,此乃痰涎火毒或疫疠之邪炽盛,结聚于喉,致气血凝结、脉络瘀阻、痰涎壅盛、气道阻塞而为病。按其呼吸困难轻重的程度,分为四度:第一度:患者安静时无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鸣及鼻翼煽动,天突及缺盆处轻度凹陷。
-
紧喉风
概述:紧喉风(fulminantthroatwind)为病证名。急喉风可由咽喉痈及各种急性咽喉病发展而致,一般多并发于小儿急喉瘖、喉白喉,此乃痰涎火毒或疫疠之邪炽盛,结聚于喉,致气血凝结、脉络瘀阻、痰涎壅盛、气道阻塞而为病。小儿因脏腑娇嫩,喉腔较窄,患有本病,尤易引致急喉风。方药治疗:方一:治法:泄热解毒,祛痰开窍。
-
喉科紫珍集
清代作品,撰人与撰年均不详。现有两种版本,其一刊于1860年,名《经验喉科紫珍集》,又名《重录增补经验喉科紫珍集》,原题燕山窦氏原本,朱翔宇嗣辑。二书内容互有出入,但总体内容相同,均载有锁喉风等72种咽喉病的证治图说,临证二十法(包括咽喉病用刀、针、烙熏等外治法)和一些经验方剂。现存多种清刻本。
-
天白蚁
概述:天白蚁为病名:1.脑鸣;2.喉癣经久失治,霉烂起腐,旁生小孔如蚁蛀蚀;见《医学纲目·头风痛》。《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有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曰天蚁者,宜茶子末吹鼻,效。”肥人皆属湿痰,半夏、茯苓、枳实、黄连、天麻、胆星、苍术、黄柏、芽茶之类。实者用凉膈散、礞石丸下夺之;
-
锁喉风
概述:锁喉风(lockjawthroatwind)为病证名。病因病机:锁喉风多由风热之邪外侵,引动肺胃积热上升,风火相搏,热毒郁结不散而成。是指以咽喉肿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咬牙风指阳明胃火上冲致牙龈肿胀,疼痛难咬的病证。外治法:外吹冰硼散。
-
哑瘴风
概述:哑瘴风为病证名。《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哑瘴喉风肿痛咽,牙关紧急不能言,风痰涌塞咽膈上,火盛生痰风搏源。”哑瘴风的治疗:治法:疏风清热、祛痰消肿。内治法:内服黄连温胆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是指以咽喉肿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
-
哑喉风
概述:哑喉风为病证名。《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哑瘴喉风肿痛咽,牙关紧急不能言,风痰涌塞咽膈上,火盛生痰风搏源。”疏风宣肺,祛痰利咽。内治法:可内服黄连温胆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治疗。见《普济方》卷六十。是指以咽喉肿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
-
喉风
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喉风的分类:历代文献虽载喉风者有十二证(《喉科秘旨》)、十六证(《喉科杓指》)、十八证(《喉证全科紫珍集》)、三十六证(《重楼玉钥》)等,然因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同,而有酒毒喉风、阴虚喉风、肺寒喉风、劳碌喉风等之分;急喉风又称“走马喉风”。
-
缠喉风
概述:缠喉风(tanglingthroatwind)为病证名。缠喉风的病因病机:缠喉风多由脏腑积热,邪毒内侵,风痰上涌所致。《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
-
哑瘴喉风
概述:哑瘴喉风(lockjaw-aphasiathroatwind)为病证名。又称哑喉风,哑瘴风。《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哑瘴喉风肿痛咽,牙关紧急不能言,风痰涌塞咽膈上,火盛生痰风搏源。”内治法:内服黄连温胆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是指以咽喉肿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
-
药引
概述:药引:1.随症加减或病人自备的药;引经药(channelusheringdrug)是指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使药。即引经报使,某种药物对某经络脏腑及身体部位有特殊作用,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如治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咽喉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
-
咽喉脉证通论
《咽喉脉证通论》喉科著作。撰人未详。本书总论咽喉诸证的诊断要领和治疗大法。并记述了锁喉、重舌、气痛、乳蛾等18种咽喉病证的诊治、用药及丸散验方。作者认为喉症多属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气泻火为主。本书后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现存十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与《尤氏喉科秘书》合刊)。
-
咽喉经验秘传
《咽喉经验秘传》喉科著作。清·程永培校刊。上册为咽喉总论、诊法、治法、喉症用药细条、喉症图形、针药秘传;下册为喉科各科病证的治疗方药。书中除列述咽喉病证的辨证和治疗外,对某些舌、牙病证也作了介绍。现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喉风论
《喉风论》喉科著作。清·方补德撰,刊于1808年。本书记述了以喉风(包括喉痹)为主的咽喉病治法。卷二咽痛;卷四针诀(即针刺取穴等治法)。全书结构不够严整,其学术观点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主张治疗喉风应以逐风药为主,不宜用苦寒药妄攻。现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
探吐法
探吐法(inducingvomitingmethod)为中医治法名。是指刺激咽部令其呕吐的治法。适用于严重的急性实证咽喉病,粘痰壅塞喉间,阻塞气道,呼吸困难者。如桐油饯,其法用温开水半杯加桐油四匙,搅匀,用硬鸡翎蘸油探入喉内拈之,至痰涎随呕吐出。本法目前少用。
-
防风立效散
处方:柴胡1两,升麻1两,牛蒡子1两(炒),全蝎1两,石膏1两(生用),干葛1两,赤芍药1两,甘草1两,北防风半两,郁金半两,薄荷叶半两,半夏半两(泡),赤茯苓半两,北细辛半两,川芎半两,羌活半两,桔梗2两,荆芥2两。功能主治:咽喉病。候发散后,又相间服《局方》解毒雄黄丸。注意:忌酒、毒物。
-
白喉·疫毒犯表证
定义:白喉·疫毒犯表证(diphtheriawithpatternofepidemictoxinassailingexterior)是指疫毒犯表,以咽痛,声音嘶哑,咽喉微红肿,上有白膜,伴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白喉证候。忌大下亡津。又名白缠喉(早期的名称,俗称白菌,见《喉白阐微》)、白菌(《喉白阐微》)。
-
白喉·疫毒伤阴证
定义:白喉·疫毒伤阴证(diphtheriawithpatternofepidemictoxininjuringyin)是指疫毒伤阴,以咽喉疼痛,吞咽时加重,咽干舌燥,干咳无痰,咽喉微红肿并有白膜,或伴低热、头昏、神疲、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少津,脉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白喉证候。白喉·疫毒伤阴证的治疗:方药治疗:治法:养阴清肺。
-
白喉·火毒炽盛证
定义:白喉·火毒炽盛证(diphtheriawithblazingfire-toxinpattern)是指火毒炽盛,以咽痛较剧,声嘶,口臭,咽喉红肿、白膜满布,伴高热口渴、面红、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白喉证候。忌大下亡津。又名白缠喉(早期的名称,俗称白菌,见《喉白阐微》)、白菌(《喉白阐微》)。
-
白喉·疫毒凌心证
定义:白喉·疫毒凌心证(diphtheriawithpatternofepidemictoxinattackingheart)是指疫毒凌心,以咽喉疼痛,声嘶或失音,咽喉间白腐物满布,甚则阻碍呼吸,烦躁不安,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汗出如珠,脉细欲绝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白喉证候。忌大下亡津。见《时疫白喉捷要》。
-
急喉风·风热外袭证
定义:急喉风·风热外袭证(acutethroatwindwithpatternofexternalassaultbywind-heat),风热外袭,以呼吸困难,咽喉肿胀疼痛,吞咽紧涩,汤水难下,痰涎壅盛,咽喉黏膜呈鲜红或紫红色,声门区红肿显著,伴恶风、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或黄厚,脉数等为常见症的急喉风证候。
-
急喉风·痰浊凝聚证
定义:急喉风·痰浊凝聚证(acutethroatwindwithpatternofphlegm-turbiditycoagulationandaggregation),痰浊凝聚,以猝然咽喉憋闷,呼吸困难,声音不扬,吞咽不利,喉关无红肿,会厌可明显肿胀甚至如球状,声门处黏膜苍白水肿,声门开合不利,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急喉风证候。
-
喉科指掌
概述:《喉科指掌》为中医喉科著作。清·张宗良撰。卷三-六分为咽喉(11证)、乳蛾(7证)、喉痹(7证)、喉风(12证)、喉痈(11证)、大舌(13证)、小舌(15证)及杂喉(7证)等八门,共73病的证治图说。内容比较丰富。署名包永泰撰),系在本书内容中增入牙齿门,并作了部分补充,删去原作者姓名合并为四卷者。
-
重楼玉钥
概述:《重楼玉钥》为中医喉科著作。二卷(又有一卷本及四卷本)。主要内容:《重楼玉钥》上卷首列“咽喉说”等八篇咽喉病总论,详细论述了36种喉风的名称、症状、治法、末为治疗喉风的方药,以及牙疳、喉间发白(白喉)等症。卷下为“喉风针诀”,包括喉科疾病常用的十四经命穴、行针手法、补泻和禁忌。
-
外科发挥
《外科发挥》为外科著作。明·薛己撰。刊于1528年。书中主要记述了作者治疗肿疡、溃疡、发背、脑疽、肺痈、肺痿、瘰疬、咽喉病、杨梅疮等31类外科疾患的验案。于每类验案前简述该病的治疗原则,后附治疗方剂,文字简明,切于实用。现有《薛氏医案》本。现存明刻本、石印本。
-
出声消肺散
处方:人参、茯苓、半夏曲、甘草、橘红、干葛、黄芩、桔梗、薄荷、五味子、杏仁、连翘、犀角屑。功能主治:咽喉病,痄腮,梅核气。用法用量:水煎,加蜜2钱服。摘录:《观聚方要补》卷七引《经验秘方》
-
慢喉痹
慢喉痹的治疗:《罗氏会约医镜》卷七:“冰片破毒散,治急喉痹、慢喉痹,肿塞切痛。”是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广义为咽喉肿痛病证的统称。喉痹的病因病理有风热与阴虚之不同,故将风热邪毒引起的喉痹,称为风热喉痹,由脏腑亏损、虚火上炎而致的喉痹,称为虚火喉痹。
-
喉证
喉证病证名。系指一切咽喉病的总称。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参阅有关各条。
-
喉口
喉口文献篇名。出《慎斋遗书》卷十。该书将口腔与咽喉病并为一篇,称为喉口。
-
蜂子毒
蜂子毒病名。系指咽喉病其状如蜂,脸腮痒烂的病证。见《奇效良方》卷六十二。《咽喉经验秘传》:“蜂子毒或在脸腮痒烂,或在喉间舌下作臖,色黄如蜂。”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治疗。
-
引经报使
引经报使为中药学术语。如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藁本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术为引;少阴经病,用独活为引;厥阴经病,用细辛、川芎、青皮为引。又如咽喉病需用桔梗载药上浮达到咽喉部,治上肢病用桑枝为引,治下肢病用牛膝为引等。
-
青吹散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名:青吹散组成:青黛3g,薄荷叶末1g,黄柏末2g,川连末1.5g,煅石膏9g,煅月石18g,冰片3g。主治:口疮,舌糜,咽喉病。用法用量:用药管吹于患处。制备方法:先将头4味药研和,逐次加入煅石膏、煅月石,研细,最后加冰片研细,装瓶,勿泄气。
-
引经药
引经药(channelusheringdrug)是指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使药。又称药引。即引经报使,某种药物对某经络脏腑及身体部位有特殊作用,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如治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咽喉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
-
利咽
是指通利咽喉的治法。通过祛邪扶正,以通利咽喉,治疗咽喉病证。利咽药大多具有辛凉通利或甘寒滋润、或清热化痰的属性,适用于急、慢性咽喉肿痛,或咽中如物阻隔,或受痰涎黏稠难咯的不适症状。代表方如利咽解毒汤、利咽散等。
-
红吹散
处方:朱砂2.5g,月石9g,元明粉9g,乌贼骨8g,煅石膏1.5g,西瓜霜3g,冰片1.5g。制法:以上各药逐次入乳钵内研成细末,装瓶,勿泄气。功能主治:祛腐生新,利咽消肿。主口糜,口疳,舌碎,牙疳,咽喉病。用法用量:用吹药管吹入患处。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