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氏锦囊秘录
《冯氏锦囊秘录》为丛书名。又名《冯氏锦囊》。清·冯兆张撰于1702年。包括《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八种。分别介绍基础理论,脉诊,药物,内、儿、妇、外科病证证治。全书内容丰富,收集民间效方亦较多。
-
囊耳
囊耳病名。系指耳中流脓色青的病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也即震耳。详见该条。
-
溯源救肾汤
处方:熟地12克炒麦冬4.5克(去心,炒黄)多蒸白术6克白芍药(酒炒)3克白茯苓3,6克生杜仲6克川续断4.5克牛膝6克姜炭1.8克功能主治:健肾壮腰,调补营卫。主治:产后阴虚发热,身痛自汗,恶食头疼,口干,恶寒恶热者。用法用量:加灯心、莲子,水煎,食前温服。如虚甚者,冲人参汤服。
-
女科精要
《冯氏锦囊秘录》为丛书,又名《冯氏锦囊》,50卷,清·冯兆张撰于1702年。包括《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八种。分别介绍基础理论,脉诊,药物,内、儿、妇、外科病证证治。全书内容丰富,收集民间效方亦较多。
-
内经纂要
《内经纂要》为《冯氏锦囊秘录》系列丛书之一。又名《冯氏锦囊》。清·冯兆张撰于1702年。包括《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八种。分别介绍基础理论,脉诊,药物,内、儿、妇、外科病证证治。
-
冯楚瞻
冯楚瞻即冯兆张。冯兆张(17世纪)为清代医家。浙江海盐人。先业儒,后长期业医,医术较精,尤其长于儿科。先后经三十年,编成《冯氏锦囊秘录》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内、外、妇、儿、药性、脉诊等多方面。主张医道不可不深知,强调辨证论治。其著述影响到越南,深受越南医生敬仰。
-
冯氏锦囊
《冯氏锦囊》即《冯氏锦囊秘录》。清·冯兆张撰于1702年。包括《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八种。分别介绍基础理论,脉诊,药物,内、儿、妇、外科病证证治。全书内容丰富,收集民间效方亦较多。
-
杂症大小合参
《杂症大小合参》为《冯氏锦囊秘录》系列丛书之一。又名《冯氏锦囊》。清·冯兆张撰于1702年。包括《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八种。分别介绍基础理论,脉诊,药物,内、儿、妇、外科病证证治。
-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为《冯氏锦囊秘录》系列丛书之一。又名《冯氏锦囊》。清·冯兆张撰于1702年。包括《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八种。分别介绍基础理论,脉诊,药物,内、儿、妇、外科病证证治。
-
药按
《药按》医案著作。又名《锦囊治疗方论》,一卷。(即《冯氏锦囊秘录》卷二十)。清·冯兆张撰。为冯氏的医案记录。所列医案除述证用方外,附论方义,颇有发挥。
-
脉诀纂要
《脉诀纂要》脉学著作。一卷(即《冯氏锦囊秘录》卷十五),清·冯兆张纂辑。此书以《内经》理论为据,结合个人见解,分述脉位法天、脉论、七诊之法、论脉紧要诸条、太素脉说、删润脉诀等内容。
-
肺绝喉闭
肺绝喉闭病名。系指危重病人上呼吸道梗阻的病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肺绝喉闭,其脉浮而微细,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中响者,此为肺绝之候。”治宜迅速,可用独参汤或加入竹沥、姜汁等。
-
肺花疮
肺花疮病名。系指阴虚久咳,喉中疼痛的病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阴虚咳嗽,久之喉中痛者,必有疮,名肺花疮。”《疡医大全》卷十七:“喉癣即肺花疮。”详见喉癣条。
-
耳疳
《证治准绳·疡医》:“耳疳生疮臭秽,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耳疳的病因病机:耳疳由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而成,或由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外治法:《疡医大全》卷十三:“耳生疳疮,黄连、儿茶、轻粉、冰片、麝香共乳细搽。”
-
单肉蛾
单肉蛾病名。系指咽喉一侧发生乳蛾的病证。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详见乳蛾条。
-
缠耳
即脓耳之出白脓者。《证治准绳·疡医》卷三:“缠耳常出白脓。”青脓为震耳。”《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缠耳的病因病机:缠耳多由湿浊痰毒上犯耳窍所致。
-
鼻赘
鼻赘病名。①系指鼻息肉。《冯氏锦囊秘录》卷六:“湿热之气,……得以上炎,为鼻生赘。”参见鼻痔条。②酒皶鼻而进入肥大期者,称鼻赘。证治同酒皶鼻。
-
透顶散
处方:细辛(表白者)3茎瓜蒂7个丁香3粒糯米7粒脑子麝香各1黑豆大制法:上将脑、麝入乳钵内研极细,将前四味另研为末,然后入乳钵内,荡起脑、麝令匀,用瓦罐子盛之,谨闭罐口。功能主治:治偏正头风,夹脑风,并一切头风,不问年深日近。《冯氏锦囊秘录 杂症》卷三:方名:透顶散组成:川芎末、薄荷末、朴消各等分。
-
十皮五子饮
概述:十皮五子饮出自《冯氏锦囊秘录》卷十四方,组成为茯苓皮、草果皮、牡丹皮、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甘草皮、生姜皮、木通皮、木瓜皮、菟丝子、车前子、苏子、葶苈子、槟榔各等分。十皮五子饮的主治:十皮五子饮主治一切鼓肿胀,并气虚中满,单腹胀。摘录:《冯氏锦囊》卷十四
-
外科精要
主要内容:本书是在李迅、伍起予及曾孚先等人的外科学著作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整理而成。明·薛己曾对此书予以增损补注,并附若干验案,收入《薛氏医案》中。主要内容:《外科精要》包括《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八种。
-
海上医宗心领
本书用中文写成,书中参考《内经》以后的历代中医文献,加以归纳整理,阐述阴阳、五行、病机等医学理论、药学知识、临床各科治疗及其本人的医案等。作者十分推崇清初医家冯兆张,较多地引用《冯氏锦囊秘录》一书的资料。在治疗方面,黎氏重视滋阴法,药物方面除一般中药外,又专门介绍了一些越南的地方药物。
-
双肉蛾
双肉蛾为病名。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乳蛾又名蛾子、乳鹅、单双肉蛾。其症喉核一侧或两侧红肿疼痛,其表面可见黄白色之脓性分泌物,口臭便秘,舌苔厚腻,汤水难咽,身发寒热,发病急骤者日急乳蛾,相当于急性扁桃体炎。属痰浊肝火者,宜清热涤痰,用指迷茯苓丸加减;属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
冯兆张
冯兆张(17世纪)为清代医家。字楚瞻,浙江海盐人。平素崇尚温补之法,于治小儿亦主张初期应用峻烈之品以祛邪,再以攻补兼施之法,终以养正补药。推崇赵献可命门之说。先后经三十年,编成《冯氏锦囊秘录》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内、外、妇、儿、药性、脉诊等多方面。主张医道不可不深知,强调辨证论治。
-
葱蜜汤
处方:葱白3茎。功能主治:婴孩虚秘。用法用量:水煎,去葱,入炒阿胶及生蜜溶化,食前服。摘录:《冯氏锦囊秘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