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痈
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肠痈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仆奔走而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内壅所致。肠痈的辨证分型:轻症: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
大黄牡丹汤
概述:大黄牡丹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中,其组成为大黄12g、丹皮3g、桃仁9g、冬瓜仁30g、芒硝(冲服)9g,具有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之功效。治肠痈脓未成,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者;方中应用大黄苦寒攻下,泻肠中湿热郁结,祛肠中稽留之瘀血;
-
内痈
内痈的病名因病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胃脘痈、三焦痈、肠痈、小肠痈、心痈、肝痈、脾痈、肺痈、肾痈等。初起腹部中脘穴处隐痛微肿,疼痛连心,身发寒热,脉迟紧者,为瘀血凝聚脓未成,宜急服清胃射干汤,若身热不退,咯吐脓血,脉洪数,为脓已成,宜服赤豆薏苡仁汤,或三仁汤。指位于巨阙穴处的痈。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
-
肠痈·热毒炽盛证
定义:肠痈·热毒炽盛证(intestinalabscesswithblazingheat-toxin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以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舌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
-
肠痈·瘀滞化热证
定义:肠痈·瘀滞化热证(intestinalabscesswithpatternofstaticbloodandstagnatedqitransformingintoheat)是指气滞血瘀,日久化热,以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
-
肠痈·气滞血瘀证
定义:肠痈·气滞血瘀证(intestinalabscess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或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或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
-
炒冬瓜子
多用于湿热带下、白浊,常与黄柏、苍术、萆薢、芡实、椿根白皮等合用。炒冬瓜子的炮制方法:宋代和清代用清炒法炮制(《太平圣惠方》、《得配本草》)。冬瓜子味甘,性寒。治肠痈初起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消痈排脓;冬瓜子的主治病证:冬瓜子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等症(《全国中草药汇编》)。
-
炒冬瓜仁
多用于湿热带下、白浊,常与黄柏、苍术、萆薢、芡实、椿根白皮等合用。炒冬瓜子的炮制方法:宋代和清代用清炒法炮制(《太平圣惠方》、《得配本草》)。冬瓜子味甘,性寒。治肠痈初起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消痈排脓;冬瓜子的主治病证:冬瓜子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等症(《全国中草药汇编》)。
-
冬瓜仁
冬瓜子味甘,性寒。冬瓜子即冬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洗净晒干(有先用明矾水浸泡1日后再洗净晒干者)(《全国中草药汇编》)。郑须生于叶腋,2-3歧,被粗硬毛和长柔毛。冬瓜子的功效:冬瓜子具有清肺,化痰,利湿,排脓的功效。冬瓜子具有清肺化痰;冬瓜子治肺热咳嗽痰多,肺痈,肠痈。10.陈念祖:能润肺化痰,兼益胃气。
-
冬瓜子
冬瓜子味甘,性寒。冬瓜子即冬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洗净晒干(有先用明矾水浸泡1日后再洗净晒干者)(《全国中草药汇编》)。郑须生于叶腋,2-3歧,被粗硬毛和长柔毛。冬瓜子的功效:冬瓜子具有清肺,化痰,利湿,排脓的功效。冬瓜子具有清肺化痰;冬瓜子治肺热咳嗽痰多,肺痈,肠痈。10.陈念祖:能润肺化痰,兼益胃气。
-
腹皮急
腹皮急证名。指腹壁皮肤有紧急感。《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亦可见于内科腹胀诸病。参见肠痈、腹皮绷急、腹胀等条。
-
肌肤甲错
肌肤甲错的病因病机:肌肤甲错多因干血内结、痈脓积滞,津血不能外荣,或因温邪久留,阴液耗伤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
薏苡附子败酱散
别名: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附子散(《证洽准绳·疡医》卷二)。摘录:《金匮要略》卷中《金匮》卷中:方名:薏苡附子败酱散别名:附子汤、薏苡附子散、败酱散、薏苡败酱汤组成:薏苡仁10分,附子2分,败酱5分。小便当下。外无热而见数脉者,其为痈脓在里可知矣。
-
大肘尖
概述:大肘尖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肘尖。《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肘尖。大肘尖穴的配伍:肘尖配肩尖、人迎、肩外俞、天井、骑竹马,治瘰疬沿颈生。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时灸起至酉时方止,三灸即愈,更服益气养荣汤。
-
鹿藿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藿:拼音名:L Hu 别名:老鼠眼、饿蚂蝗[湖南]、痰切豆来源:豆科鹿藿属植物鹿藿RhynchosiavolubilisLour.,以根及全草入药。用于小儿疳积,牙痛,神经性头痛,颈淋巴结结核,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④治流注,痈肿:鲜鹿藿叶适量。3.江西《草药手册》:祛痰,解毒,杀虫,祛风湿,和血气。
-
绞肠痧
重者腹皮拘急,痛势加剧,壮热自汗,右下腹可触及肿块。针灸治疗:①体针:取上巨虚、阑尾、天枢、曲池等穴为主。发热加合谷、内庭;②耳针:取阑尾、交感、神门等穴,强刺激,每日2次。如昏沉绞痛,口吐痰涎,宜先刺指头出血,用桃花散、冷砂仁汤调下,并用散痧汤加山豆根、茜草、金银花、丹参、山楂、莱菔子等药。
-
炒薏苡仁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
-
麸炒薏苡仁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拌水蒸透(《本草纲目拾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治疗湿温病在气分,湿邪偏盛的三仁汤(《温病条辨》)。
-
炒苡米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
-
麸苡仁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拌水蒸透(《本草纲目拾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治疗湿温病在气分,湿邪偏盛的三仁汤(《温病条辨》)。
-
炒苡仁
清代增加了土炒《本草述》、姜汁拌炒(《本经逢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薏苡仁生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
-
苡米
花单性,雌雄同株,雄小穗复瓦状排列于穗轴上,雌小穗位于雄小穗下方,包被于卵形硬质总苞中,成熟后渐变珠状。治肺痈咳吐脓痰的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薏苡仁炒或麸炒后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薏苡仁为眼科常用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
-
苡仁
花单性,雌雄同株,雄小穗复瓦状排列于穗轴上,雌小穗位于雄小穗下方,包被于卵形硬质总苞中,成熟后渐变珠状。治肺痈咳吐脓痰的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薏苡仁炒或麸炒后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薏苡仁为眼科常用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
-
薏苡仁
花单性,雌雄同株,雄小穗复瓦状排列于穗轴上,雌小穗位于雄小穗下方,包被于卵形硬质总苞中,成熟后渐变珠状。治肺痈咳吐脓痰的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薏苡仁炒或麸炒后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薏苡仁为眼科常用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
-
薏仁
花单性,雌雄同株,雄小穗复瓦状排列于穗轴上,雌小穗位于雄小穗下方,包被于卵形硬质总苞中,成熟后渐变珠状。治肺痈咳吐脓痰的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薏苡仁炒或麸炒后寒凉之性偏于平和,长于健脾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纳少腹胀。薏苡仁为眼科常用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
-
牡丹皮炭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生牡丹皮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毒发斑或发疹,阴虚发热,无汗骨蒸,肠痈,痈肿疮毒,肝火头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还含有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和鞣质等成分。其含量顺序是生丹皮炒丹皮酒炒品酒蒸品炒焦品炒炭品。丹皮炭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
神效乌膏
《圣惠》卷六十三:方名:神效乌膏组成:清油1升,黄耆1两(锉),木通1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皂荚1挺(不蛀者,去皮子,生锉),乱发如鸡子大。用法用量:一切疮肿,故帛上贴之;未作头者,贴之当消;疮肿焮痛及金疮折伤,火炙乘热贴之,即定;肠痈,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空腹以温酒送下。
-
缩脚肠痈
缩脚肠痈为病名。肠痈为病症名。重者腹皮拘急,痛势加剧,壮热自汗,右下腹可触及肿块。针灸治疗:①体针:取上巨虚、阑尾、天枢、曲池等穴为主。发热加合谷、内庭;②耳针:取阑尾、交感、神门等穴,强刺激,每日2次。③灸法:右下腹局部行隔蒜灸或隔姜灸。注意:针灸疗法一般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及慢性阑尾炎。
-
牡丹汤
胎衣不下,加朴消。《圣济总录》卷五十七:方名:牡丹汤组成:牡丹皮1两半,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21枚(炒),槟榔(锉)2两,桑根2两,白皮(锉)2两,鳖甲(去裙襕,醋炙,锉)1两2钱,大黄(锉,炒)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郁李仁(汤浸,去皮尖)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功效:通经破血。
-
蜀葵根
《*辞典》:蜀葵根: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ShǔKu Gēn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根。同科植物黄蜀葵根含粘质约16%,大部分为阿聚糖、半乳聚糖和鼠李聚糖等所组成。(《经验良方》蜀葵汤)⑥治内痈有败血,腥臭殊甚,脐腹冷痛,用此排脓下血: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乳白芍药各五钱。
-
五神膏
《惠直堂方》卷四:组成:血余4两,蛇蜕4两,蜂房4两,玄参2两,杏仁2两。主治:一切无名肿毒,痈疽,肠痈,肺痈。用法用量:每服3-5钱,米汤送下。能使毒从大便出。制备方法:上药用麻油2斤浸1日。熬枯去滓,入黄丹1斤,收成膏。如遇肠痈、肺痈,即以此膏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内痈。
-
孕痈
孕痈又名妊娠肠痈。病因病机:多因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劳力过度,情志不畅致脾虚气滞,运化失职,糟粕留滞,血气蕴结,化热为毒,蓄积成痈。辨证论治:宜用千金牡丹皮散,或神效瓜萎散。脓未成时症见腹痛初起,绕脐疼痛,随而转至右下腹痛为甚,按之痛剧,痛引前后二阴,身热恶寒、口渴引饮、大便秘结。
-
蛇葡萄根
《*辞典》:蛇葡萄根: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Sh P TɑoGēn别名:山葡萄根(《江西草药》),野葡萄根(《泉州本草》),蛇白蔹(《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秋季采收。附方:①治肺痈、肠痈:蛇葡萄根捣汁冲酒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⑦治肿毒:山葡萄根皮,晒干研末,用蜂蜜或葱汤调敷。
-
蒲公英
头状花序单一,顶生,长约3.5cm;蒲公英的功效与主治: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乳痈、瘰疬、疔疮肿毒、咽痛、肺痈、肠痈、目赤、湿热黄疸、热淋涩痛。醇提物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动物试验尚有健胃、轻泻、利胆及保肝作用。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咖啡酸(C9H8O4)不得少于0.020%。
-
鬼针红藤消痈汤
组成:鬼针草30g,红藤30g,忍冬藤30g,败酱草30g,生大黄(后下)6g,广木香10g,生甘草6g。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7d为1疗程,一般服用1~方解:阑尾周围脓肿属中医学“肠痈”范畴,是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病机为肠腑湿阻气滞、血瘀热壅;方中鬼针草性味苦平,清热解毒,善消痈肿,又具扶本益阴之功;
-
野牡丹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牡丹:拼音名:YěMǔDān别名:罐罐草、倒罐草、毛足杆、红暴牙狼、炸腰果、山石榴[福建]、猪母稔、夻口巴、痢疾罐、赤牙郎、高脚稔来源: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野牡丹MelastomacandidumD.Don,以根、叶入药。性味:味酸;(《福建民间草药》)③治痈肿:鲜野牡丹叶一至二两,水煎服,渣捣烂外敷。
-
黑虎膏
《准绳·疡医》卷三:黑虎膏:处方:大黄1两,黄连1两,黄芩1两,黄柏1两,当归1两,木鳖子5钱,穿山甲3钱,乱发1丸,蛇蜕1条,麻油1斤,黄丹(水飞,炒)8两(无真的,以好光粉代之妙),乳香1两,没药5钱,阿魏1钱半。用法用量:治肠痈、乳痈、骨疽者,每服15丸,如梧桐子大,甘草汤或漏芦汤送下,外贴患处;
-
加味十全大补汤
《罗氏会约医镜》卷六方之加味十全大补汤:组成:人参(或以山药三钱代)、白术、天麻各一钱五分,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各一钱二分,熟地黄、黄芪(蜜炙)各二钱,肉桂一钱,升麻(盐水炒)、柴胡(酒炒)各三分,白附子八分。用法用量:每剂1两,加生姜、大枣,水煎,空心温服。主治产后血崩,血脱气陷。
-
排脓散
治肺痈吐脓,壅闷咳嗽,五心烦热。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圣惠》卷六十二:方名:排脓散组成:贝齿1两,黄耆3分(锉),当归3分(锉,微炒),赤芍药3分,生干地黄3分,黄连3分(去须),川升麻3分,桂心3分,白蔹3分,犀角屑3分,甘草半两(生锉),麝香1分(细研)。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调下;主治:乳痈。
-
神效托里散
功能主治: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作疼痛,憎寒壮热,类若伤寒,不问老、幼;若病在上,食后服;附注:神效散(《朱氏集验方》卷十二)、托里散(《医学正传》卷六引《疮疡集》)、神功托里散(《外科发挥》卷二)、金银花散(《外科发挥》卷五)、四妙汤(《医宗说约》卷六)、四金刚(《串雅内编》卷二)。
-
繁缕
《全国中草药汇编》:繁缕:拼音名:F nLǚ别名:鹅儿肠、鸡肠菜、合筋草、小被单草、园酸菜来源:石竹科繁缕属植物繁缕Stellariamedia(L.)Cyr.,以全草入药。叶片卵圆形或卵形,长1.5-2.5cm,宽1-1.5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近截形或浅心形,全缘或呈波状,两面均光滑无毛。跌打伤痛;醋和,或烧存性麻油调敷疮及肿毒。
-
没药
没药的功效与主治:没药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没药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癥瘕,跌打损伤,痈肿,肠痈,目赤肿痛:内服,煎汤,3~花期夏季。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2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水属阴,血亦属阴,以类相从,故能入血分,散瘀血,治血热诸疮及卒然下血证也。性味与归经:辛、苦,平。
-
丹皮炭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生牡丹皮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毒发斑或发疹,阴虚发热,无汗骨蒸,肠痈,痈肿疮毒,肝火头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还含有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和鞣质等成分。其含量顺序是生丹皮炒丹皮酒炒品酒蒸品炒焦品炒炭品。丹皮炭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
铧头草
《*辞典》:铧头草: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Hu T uCǎo别名:地黄瓜(《分类草药性》),青地黄瓜(《四川中药志》),烙铁草、犁头草(《重庆草药》)。叶基出丛生;花茎长于叶,微紫红色,有短毛,中部具2枚线状披针形的小苞片;花期早春。治肠痈,疔疮,红肿疮毒,黄疸,淋浊,目亦生翳。治阳黄,肠痈,疔疮,热毒。
-
牡丹散
《普济方》卷三四八:方名:牡丹散组成:牡丹皮1两半,红芍药1两半,白芷5分,干姜(炮制)1两,当归(去苗)2两,苦杖2两,红花2两,延胡索2两,官桂2两,没药2两,橘皮(去白)2两,川芎2两2分。本方改为汤剂,名 牡丹汤(见《校注妇人良方》)。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
云母膏
瘰倁骨疽,毒穿至骨,用药一两,分作三服,温酒下,甚者即泻出恶物,兼外贴,瘥。难产三日不分娩,温酒下一分便生。主治:发背,瘰疬,骨疽,肠痈,风眼,肾痈,伤折痛不可忍,难产,血晕欲死,死胎,小肠气,中毒,一切痈疽疮疖,虫虺伤。制备方法:清油熬,黄丹收,松香2两搅匀摊,另用水银2两,弹于膏上。
-
红雪
概述:红雪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处方:朴硝十斤,羚羊角屑、黄芩、升麻各三两,人参、赤芍药、槟榔、枳壳(麸炒)、生甘草、竹叶、木香各二两,木通、栀子、葛根、桑白皮、大青叶、蓝叶各一两五钱,苏木六两。倾子新瓷盆中,经宿即成;治伤寒狂躁,温瘴脚气,湿热黄疸,头昏目昏,鼻口生疮,喉痹重舌,肠痈。
-
阑尾炎
(2)中医中药疗法:本病属于中医的“肠痈”范围,为实证、热症,治疗宜行气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辨证施治。③毒热型(多属阑尾穿孔、严重坏疽性阑尾炎或合并腹膜炎):用阑尾清化汤(金银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黄、丹皮、木香、川楝子、甘草)。3、腹壁切口引流物一般于术后24~慢性阑尾炎药物只能缓解,无法治愈。
-
排脓汤
《玉案》卷六:方名:排脓汤组成:黄耆1钱2分,穿山甲1钱2分,白芷1钱2分,当归1钱2分,金银花1钱,防风1钱,川芎1钱,瓜蒌仁1钱。开提肺气,调和营卫。先生视其硬满,与以大黄牡丹皮汤,虽秽物下,硬满减,唯发背自若,喘满时加,浊唾粘沫如米粥,因与以排脓汤,兼服伯州散,吐粘痰数升,诸愈。
-
善应膏
《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七七引《风科集验》:方名:善应膏组成:两头尖2两,浮萍草2两,良姜2两,芸苔子1两,川乌1两(炮、去皮脐),当归半两(去芦),乳香(另研)少许,没药少许(另研)。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糊调成膏。肺痈肠痈,亦可为丸服,温酒米饮或北梗、甘草煎汤皆可。妇人吹乳,丸梧桐子大,新汲水下20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