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葛饮
《医略六书》卷三十:组成:苏木1钱半,紫葛1钱半,白芍1钱半(酒炒),当归3钱,蒲黄3钱,桂心1钱半,生地汁1合。主治:产后两胁痛胀,脉涩大浮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生地汁冲服。苏木疏肝胆以破血,紫葛行血分以升阳,当归养肝血之虚,蒲黄破瘀血之滞,桂心通闭平肝,白芍敛阴和血,生地汁壮水以滋荣肝木也。
-
久腹胀
久腹胀为病证名,指腹胀久而不愈者。《诸病源候论》卷十六:“久腹胀者,此由风冷邪气在腹内不散,与脏腑相搏,脾虚故胀,其胀不已,连滞停积,时瘥时发,则成久胀也。”其症多伴有腹胀,按之柔软,形体消瘦,面色淡白等。治宜健脾利气,用六君子汤加厚朴、香附。
-
脏毒·脾虚气陷证
定义:脏毒·脾虚气陷证(analcryptitis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qisinking)是指脾虚气陷,以肛门不适,似痛非痛,似胀非胀,便时加重,黏液有血丝,或手足心潮热,盗汗,口干,便秘,舌质红,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脏毒证候。脏毒相当于肛隐窝炎。
-
气结腹胀
气结腹胀为病证名。指气机郁结所致腹胀。《症因脉治》卷三:“气结腹胀之症,胸腹凝结作胀,胀而不休,或胸前饱闷,或小腹胀急。”多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思虑伤脾,脾气郁结,气血凝滞所致。治宜理气解郁为主。若攻冲刺痛,宜四七汤;胸前饱闷,宜枳桔平胃散;小腹胀急,宜青皮散;小便涩滞,宜木通饮。
-
二甲矽油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胀气,有明显效果;使用气雾剂,用时将瓶倒置,距患者口鼻约10cm处,掀压瓶帽,在吸气时(或呼气终末时连续喷入或与给氧同时进行,直至泡沫减少,症状改善为止。规格:片剂:每片含二甲基矽油25mg或50mg、另含氢氧化铝40mg或80mg为分散剂。
-
气轮桔落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白珠红肿,长垂若舌卷下舐。”出《证治准绳·杂病》。多因火毒攻目,瘀滞已甚,血胀无所从出,遂致壅遏于白睛而成。《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眦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散瘀,方用宣明丸加减。
-
谷胀
谷胀证名。因谷食不化所致胸腹胀满。即食胀。《世医得效方·胀满》:“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早食暮不能食,名谷胀。”《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谷胀,即食胀。”详食胀条。
-
吐酸·热证
吐酸·热证(acidregurgitationwithheatsyndrome)是指热邪犯胃,以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咽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酸证候。
-
耳廓假性囊肿
耳廓假性囊肿(习称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是原因未明的耳廓腹侧面局限性囊肿,因其囊壁无上皮层,故称假性囊肿。患者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一般在30~2.囊肿多发生于耳廓腹侧面,呈半球形隆起,界限清楚,皮肤色泽正常,硬或有波动感。用药原则对局部有胀痛感或穿刺抽液等治疗中应用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预防感染。
-
姜葱熨
处方:生姜8分,葱(连须叶)8分(另切,捣细,麻布绞汁并置1处)。功能主治:伤寒初起,必有食积,先按患人胸腹略觉胀闷作痛,即是病,时饮食停滞,变成结胸杀人,及结胸痞满等证。凡男、妇、老、幼食积气滞,痰凝冷痛,悉效。摘录:《简明医彀》卷二
-
瘀血灌睛证
瘀血灌睛证病证名。①泛指由血瘀所引起的眼疾。《审视瑶函》:“凡见白珠赤紫,睥肿虬筋紫胀,敷点不退,必有瘀滞在肉。”②仅指瘀血指停滞胞睑皮下及白睛的病证。《目经大成》:“眼胞一环半块青碧隐隐,次后紫黑或满腔微肿,白睛赤无胀起。”治宜清热消瘀,用消毒逐瘀汤加减治疗。
-
胀痛
胀痛为症状名。是指痛而紧张,胀满不适的表现。患者疼痛伴有发胀感。
-
脾虚腹胀
脾虚腹胀病证名。因脾虚饮食难以运化,中气痞窒而引致之腹胀。《症因脉治》:“脾虚腹胀之证,食少身倦,脾虚不运,二便清利,言语轻微,心腹时胀时退,朝宽暮急。”治宜健脾消胀。选用五味异功散、参苓白术散、香砂枳术丸等方。
-
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
耳廓假性囊肿(习称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是原因未明的耳廓腹侧面局限性囊肿,因其囊壁无上皮层,故称假性囊肿。患者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一般在30~2.囊肿多发生于耳廓腹侧面,呈半球形隆起,界限清楚,皮肤色泽正常,硬或有波动感。用药原则对局部有胀痛感或穿刺抽液等治疗中应用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预防感染。
-
麻黄六合汤
处方:熟地、当归、芍药、川芎、麻黄、生姜。功能主治:脉胀病。肺受寒邪,汗孔闭密,汗不得泄,卫强荣弱,毛窍之中,节次血出,少间不出,即皮胀如豉,口、鼻、眼目皆胀。摘录:《保命歌括》卷八
-
归茸酒
别名:归茸汤处方:嫩鹿茸(酥炙),当归身(酒洗)。制法:上锉。功能主治:痘疮已成,内虚,出齐而难胀,或已胀齐而难靥者;或气血大虚,痘既出,灰白色,及顶平不起,或陷伏者。摘录:《古今医鉴》卷十四
-
两气
两气①指真气与邪气。《灵枢·胀论》:“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②指阳气与阴气。《素问·痹论》:“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
头风·痰浊上扰证
头风·痰浊上扰证(intermittentheadachewithsyndromeofupwarddisturbanceofphlegm-turbidity)是指痰浊上扰,以头痛胀重,或兼目眩,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黏白,苔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头风证候。
-
黄胀舌
黄胀舌病状名。指舌苔黄,舌体肿大。多为湿热病证。《辨舌指南》:“黄腻满布者,由湿热郁而化毒,宜清湿火化毒;白腻黄腻者,痰浊相搏上溢为胀也,宜蠲痰化浊;舌黄胀大满口者,乃胃府湿热蕴结不消也。”
-
乌风内障·血瘀气滞证
定义:乌风内障·血瘀气滞证(darkwindglaucomawithpatternofbloodstasisandqistagnation)是指血瘀气滞,以眼内出血久不消散,眼胀头疼,视物昏蒙,眼珠胀硬,瞳神或大或不大,瞳内气色乌昏或带有浑红之色,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涩为常见症的乌风内障证候。又名乌风障症、乌风。为五风变内障之一。
-
莱菔子粥
《老老恒言》:莱菔子粥:处方:莱菔子末15克粳米100克制法:将莱菔子与粳米同煮为粥。功能主治:化痰平喘,行气消食。用法用量:早晚餐,温热食。摘录:《老老恒言》《寿世青编》卷下:方名:莱菔子粥组成:莱菔子3合。主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咳嗽多痰,胸闷气喘,不思饮食,嗳气腹胀。
-
泄水至神汤
《辨证录》卷五:方名:泄水至神汤组成:大麦须2两,茯苓1两,白术2两,小赤豆3钱。主治:臌胀。下身胀而上身未胀,正初起之病。用法用量:水煎服。则土之郁可解,土郁既解,力足以制水矣,况大麦须能消无形之水,赤小豆能泄有形之湿,合而相济,自能化水,直出于膀胱,由尾闾之间尽泻而出也。
-
热疝
热疝病名。因火邪聚于阴分所致的疝。其证疝痛而兼大便秘结,小便热闭不通,胀满,烦热喜冷。《景岳全书》卷三十三:“热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于阴分而为痛者,必有热证热脉,或大便秘结,或小水热闭不通,或为胀为满,而烦热喜冷者是也。”
-
胁下满
由肝经气血不利,或为邪入少阳而致。《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参见胁满、胁下支满条。
-
推陈散
《魏氏家藏方》卷十:方名:推陈散组成:四物汤加延胡索、没药、香白芷各等分。主治:产后或失血后,惊滞气种种,节滞败血,一疼内恶物下;及败血作病,或胀或痛,胸膈胀闷,发寒发热,四肢疼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淡醋汤或童便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伤食腹胀
伤食腹胀为病证名。多由脾胃功能失常,消化障碍所致。《幼科发挥》:“有食饱伤胃而胀,法宜消导之,不可攻下也;有脾虚不能消食,食饱则胀者,此宜补脾,以助其传化可也。”消导用保和丸加枳壳、厚朴;补脾用香砂六君子汤。
-
五香百消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组成:五灵脂2两,香附2两,牵牛2两。功效:消痞胀,通大便。主治:腹中积滞,疼痛胀满,饮食不消,二便燥结。用法用量:上为极细末,神曲糊为小丸。每服1钱,白水送下。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
气滞痛经
气滞痛经为病证名。多因情绪抑郁,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涩,冲任血行郁阻,不通则痛。每在经前或经行时,下腹部胀甚于痛,或兼胸乳胀闷不舒,经行涩滞不畅。治宜行气开郁止痛。方用加味乌药汤、七制香附丸、金铃子散、延胡索散等。
-
羊角补中汤
《医级》卷八:组成: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茴香、羯羊角。主治:中虚兼疝,偏坠胀疼。加减:左偏胀者,加右角;右偏胀者,加左角。
-
树参属
中文名树参属拼音名shucanshu拉丁名Dendropanax中国植物志54:58描述DendropanaxDecne.etPlanch.树参属,五加科,约80种,分布于热带美洲和亚洲东部,我国有16种,产西南部至东南部。花两性或杂性,伞形花序单生或排成复伞形花序;萼5齿裂或全缘;子房5室,稀4—2室,花柱(2一)5,基部合生或有时达顶部;果球形或长圆形。
-
枳壳青皮饮
《症因脉治》卷三:方名:枳壳青皮饮组成:枳壳、青皮、大腹皮各等分。主治:三焦胀满,气满肤中,空空然响。加减:上焦胀,加桔梗;中焦胀,加苏梗;下焦胀,加木通。《症因脉治》卷四:方名:枳壳青皮饮组成:枳壳、青皮、木通、苏梗。主治:气结腹痛,痛攻胁肋。
-
桂花露
《*辞典》:桂花露: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Gu HuāL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经蒸馏而得的液体。性味:《纲目拾遗》:味微苦。功能主治:疏肝理气,醒脾开胃。治龈胀,牙痛,咽干,口燥,口臭。②《纲目拾遗》:明目疏肝,止口臭。③《中国医学大辞典》:醒脾,开胃,理气,宽胸,平肝,化痰。
-
姜糖煎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姜糖煎:处方:生姜汁100毫升砂糖120克功能主治:治老人咳嗽喘急,食即吐逆,腹中胀满。用法用量:上药相和,微火温之,一二十沸即止。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一《医统》卷八十七:方名:姜糖煎组成:生姜汁5合,沙糖4两。主治:老人上气,咳嗽气急,炽热,饮食不下,食即呕逆,腹内胀满。
-
麝香琥珀膏
《活人心统》卷下:方名:麝香琥珀膏组成:大黄4两,朴硝4两,麝香1钱。主治:男女积聚,胀满血蛊。用法用量:敷患处。即令胀满断消。制备方法:上为末,每服2两,以大蒜捣膏。
-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证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证(endometriosiswithsyndrome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素性抑郁,气机不畅,血行迟滞,瘀血内阻胞宫、冲任,以经行下腹坠胀剧痛,拒按,甚或前后阴坠胀欲便,经血或多或少,经色暗夹有血块,或盆腔有结节、包块,胸胁脘腹胀闷疼痛,舌紫或有斑点
-
遗精·痰火内蕴证
遗精·痰火内蕴证(spermatorrheawithsyndromeofinternalretentionofphlegm-fire)是指痰火互结,内蕴精室,以遗精频作,胸闷脘胀,口苦痰多,小便热赤不爽,少腹及阴部作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遗精证候。
-
再生稻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Z iShēnɡD o别名:怀胎草(《分类草药性》)。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收割后的再生苗的全株。秋季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粳米条。功能主治:化积除湿,宽肠消胀。①《分类草药性》:治肉、痰积,分消气胀。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养胃气,消虚肿,除湿宽肠。
-
血沫痧
概述:血沫痧(bloodyfrothsha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胀闷废食,两胁痛甚,口出淡血沫,如西瓜瓤等为常见症的痧证。血沫痧的症状:患痧而有口吐血沫者。血沫痧的治疗:《痧症全书》卷中:“血沫痧,胀闷废食,两胁疼甚,口出淡血沫,如西瓜瓤,用熏陆香为君,佐以寄奴、茜草之类,治之即愈。”
-
阴(疒^颓)
阴(疒^颓)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多因喜、怒、哀、乐、悲、思、恐等七情所伤,或坐卧冷湿,或寒邪侵袭郁结而成。“肠(疒^颓)、卵胀难差,水(疒^颓)、气(疒^颓)、针灸易治。”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子宫脱出名为阴(疒^颓)”。即子宫脱垂。
-
牡蛎炮姜散
《杂症会心录》卷下:方名:牡蛎炮姜散组成:牡蛎1两(煅研),炮姜末1两。功效:通便消胀。主治:寒秘,大小便不通,作胀。用法用量:男病,用女人唾津调,手内擦热,紧掩2丸上;女病,用男人唾津,紧调手内,擦热紧掩二乳上。或内服半硫丸。
-
肾胀
肾胀证名。胀病之一。由下焦虚寒所致。《灵枢·胀论》:“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医醇剩义·胀》:“肾本属水,寒气乘之,…故腹满引背,时形困苦,腰髀痛则下元虚寒,营血不能流灌也。当温肾祛寒,温泉汤主之。”
-
产后大便秘涩
病因病机及治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四:“产后大便秘涩者何?若过五六日腹中闷胀者,此有燥粪在脏腑,以其干涩未能出耳,宜服麻仁圆以津润之。若误以为有热而投之以寒药,则阳消阴长变动百出,性命危矣。”《妇人良方大全》:“产后大便秘涩,因肠胃虚弱,津液不足也,若腹闷胀,宜服《洁古家珍》麻仁丸润之。
-
腰臀部筋膜炎
概述:腰臀部筋膜炎(fasciitisofwaistandglutealregion)为病名。是指以腰部皮肤麻木,疼痛呈酸胀感,逢阴雨天气加重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病机:由于外力或慢性劳损使腰臀部的肌腱、筋膜等损伤。
-
针刺后遗感
针刺后遗感指针刺操作后腧穴局部或针感所及部位仍有酸、麻、重、胀等感觉,一般在出针后数小时内自行消失。
-
肺失肃降
肺失肃降同肺失清肃。肺失清肃指肺气失却清肃下降的功能。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如因外感、内伤等伤及肺脏,影响肺气的清肃下降,出现咳嗽、痰多、气促、胸膈胀闷等症候。治宜宣肺为主。
-
化痞
化痞为治法。即消痞。消法之一。治疗痞积、痞满的方法。1.胸胁下有肿块,坚实不移者为积,须消痞化积,如鳖甲煎丸。2.胸胁胀满,痰食停滞者为痞满,须消痞化满,如枳实消痞丸。
-
单腹胀大
单腹胀大为症状名。指腹部膨隆胀满而躯体四肢皆消瘦的表现。
-
肝气虚证
肝气虚证为证候名。指气虚肝失疏泄,以两胁胀闷,情绪低沉,疲乏气短,头晕眼花,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肝阳虚证
肝阳虚证为证候名。指阳气虚弱,肝失条达,以两胁胀闷,畏冷肢凉,头晕眼花,忧郁善恐,舌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气郁化火证
气郁化火证为证候名。指气机郁滞,日久化火,以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闷、灼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