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踝尖
足两踝之一。在内者称内踝尖(亦名吕细、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正坐或仰卧位,在外踝的最凸起处取穴。外踝尖穴主治病证:外踝尖主治淋病,卒淋,脚气,脚外廉转筋,十趾拘挛,牙痛,牙痈,口疮,风火牙痛,喉痹咽痛,白虎历节风痛,踝关节肿痛,小儿重舌,扁桃体炎,小腿外侧肌群痉挛等。刺灸法:刺法:点刺出血。
-
光明
光明穴主治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痒,雀目,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发凉,妇人少腹胞中疼痛,目痛,夜盲,乳房胀痛,小腿酸痛,偏头痛,近视,癫痫,乳部胀痛,白内障,头痛,目视不明,胸胁胀痛,乳汁少,现代又用光明穴治疗青盲,视神经萎缩,腓肠肌痉挛,睑缘炎,屈光不正,精神病,膝关节炎,腰扭伤等。
-
外丘
外丘穴主治胸胁、下肢等疾患:如头项强痛,胸胁支满,癫疾吐沫,肤痛,萎痹,寒湿脚气,头项痛,胸胁痛,腿痛,脚气,下肢麻痹,肝炎,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颈项强痛,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狂犬伤毒不出,现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疗胸膜炎,肠炎,腓肠肌痉挛,腓神经痛,癫痫,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等。即伏兔穴。
-
阳交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
足髎
足髎穴主治病证: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
足窌
足窌穴主治病证: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
内踝尖
拼音:nèihuáijiān代号:EX-LE8别名:踝尖(《类经图翼》),吕细(《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内踝尖穴主治病证:内踝尖穴主治小儿四五岁不语,霍乱转筋,牙痛,脚气,脚内廉转筋,诸恶漏,扁桃体炎,乳蛾等。内踝尖穴的配伍:内踝尖配外踝尖、中指节、合谷,治齿痛。内踝尖配解溪、照海、太溪,治内踝关节扭伤。
-
踝尖
概述:踝尖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内踝尖,是足两踝之一。主治小儿四五岁不语,霍乱转筋,牙痛,脚气,脚内廉转筋,诸恶漏,扁桃体炎,乳蛾等。《备急灸法》载,在“足两踝尖”。正坐或侧卧位,在内踝的最凸起处取穴。踝尖穴的配伍:内踝尖配外踝尖、中指节、合谷,治齿痛。内踝尖配解溪、照海、太溪,治内踝关节扭伤。
-
足两踝尖
足两踝尖为外踝尖与内踝尖合称。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踝区,外踝的最凸起处。主治卒淋、脚气、脚外廉转筋、十趾拘挛、牙痛、牙痈、淋病、小儿重舌、扁桃体炎、白虎历节风痛。一般针刺出血;内踝尖经外奇穴名(EX-LE8)。位于踝区,内踝的最凸起处。主治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脚内廉转筋、诸恶漏、扁桃体炎等。
-
腓骨肌内移
手术名称:腓骨肌内移分类:骨科/痉挛性瘫痪手术/痉挛性足下垂的手术治疗/足部肌腱转位术ICD编码:83.7601概述:腓骨肌内移主要用于没有骨质结构改变的足内翻或外翻畸形的病人。6cm,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将腓骨长肌腱从腱鞘中拉出,注意不要损伤腓骨短肌起始部肌组织,移植肌新的附着点要根据畸形情况和肌力程度而定。
-
跟骨骨折开放复位植骨及内固定术
手术名称:跟骨骨折开放复位植骨及内固定术别名:跟骨骨折开放复位、植骨加内固定分类:骨科/足部手术/足部骨折与脱位的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ICD编码:79.3704概述:跟骨骨折开放复位植骨及内固定术用于跟骨骨折的治疗。跟骨体的斜行骨折,对跟骨体的增宽和结节关节角(即B hler角正常为30°~
-
跟骨骨折开放复位、植骨加内固定
手术名称:跟骨骨折开放复位植骨及内固定术别名:跟骨骨折开放复位、植骨加内固定分类:骨科/足部手术/足部骨折与脱位的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ICD编码:79.3704概述:跟骨骨折开放复位植骨及内固定术用于跟骨骨折的治疗。跟骨体的斜行骨折,对跟骨体的增宽和结节关节角(即B hler角正常为30°~
-
骨度折量定位法
古时以骨节作标志定出度数,测量人体各部长短、大小,称骨度。用骨度方法量取穴位则称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法)。后世为了取穴方便,经过临床考察,在《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的基础上,对部分尺寸作了某些修改。后发际不明者,从大椎穴量至眉心作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横寸918寸。眉心(印堂)至前发际;
-
内外踝尖
概述:内外踝尖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足两踝。见《备急千金要方》。位置:其位置,《备急灸法》载,在“足两踝尖”。在内者称内踝尖(亦名吕细、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功能主治:主治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等。刺灸法:艾炷灸5~或艾条灸10~
-
伸脉
伸脉即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等。
-
胃胳
胃胳指胃经的络穴——丰隆。《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索气于胃胳(络),得气也。”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脉谷气充足,气血旺盛,至此溢入大络,故名。正坐或仰卧取穴。如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头痛眩晕、狂癫、面目浮肿、喉痹、卒喑、经闭、血崩、脚气等。一般直刺0.8~
-
悬锺
悬锺即悬钟。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落枕、偏头痛、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一般直刺1.0~
-
髓会
髓会为八会穴之一。即绝骨(悬钟)。钟,钟铃。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落枕、偏头痛、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一般直刺1.0~
-
跟骨骨折手法复位和钢针轴位固定术
手术名称:跟骨骨折手法复位和钢针轴位固定术分类:骨科/足部手术/足部骨折与脱位的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ICD编码:79.1701概述:跟骨骨折手法复位和钢针轴位固定术用于跟骨骨折的治疗。麻醉和体位:采用硬脊膜外麻醉或腰麻。力求达到骨折复位后恢复关节面平整,恢复跟骨的正常宽度,正常的结节关节角和足弓。
-
胫距跟关节融合术
手术名称:胫距跟融合术别名: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分类:骨科/足部手术/足部骨折与脱位的手术治疗/距骨骨折与脱位的手术治疗/距骨体骨折与脱位的手术治疗ICD编码:81.1703概述:胫距跟融合术用于距骨体骨折与脱位的治疗。
-
胫距跟融合术
手术名称:胫距跟融合术别名: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分类:骨科/足部手术/足部骨折与脱位的手术治疗/距骨骨折与脱位的手术治疗/距骨体骨折与脱位的手术治疗ICD编码:81.1703概述:胫距跟融合术用于距骨体骨折与脱位的治疗。
-
失眠穴
概述:失眠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苏中医》。位于足底跟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的交点处。功能主治:主治失眠、脚底痛等。刺灸法:直刺0.3~一般直刺深0.3~
-
腓骨长、短肌及胫后肌腱后置术
手术名称:腓骨长、短肌及胫后肌腱后置术分类:小儿外科/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手术/跟行足的手术ICD编码:83.77概述:腓骨长、短肌及胫后肌腱后置术用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跟行足的手术治疗。跟行足是一种严重的、迅速进展的麻痹性畸形,这种畸形是因小腿三头肌麻痹而其他足外在肌,特别是踝背伸肌仍有功能造成的。
-
跟腱固定术
手术名称:跟腱固定术分类:小儿外科/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手术/跟行足的手术ICD编码:83.88概述:跟腱固定术用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跟行足的手术治疗。3.对于胫前肌腱仍有功能的病儿,可以同时将该肌腱穿过骨间膜转位至跟骨,以避免术后跟腱被拉长(图12.39.5.1-4)。6个月行足底松解术以矫正所有残余的高弓畸形。
-
前跟骨截骨术
麻醉和体位:采用硬脊膜外麻醉或腰麻。3个小孔,再重复上述手法。4.将胫后肌腱移向舟骨跖侧,向远侧推进约2cm,拉紧与远侧断端做侧侧重叠缝合。术中注意要点:1.前跟骨截骨为张开性楔形截骨、植入的楔形髂骨块,外侧较内侧厚,背侧较跖侧厚,嵌入截骨部后,可增长足外侧柱,并矫正前足外展,足跟外翻和距舟关节半脱位。
-
阳别
《医学入门·附杂病穴法》:“别即阳别,乃阳交穴也。”阳交为经穴名(YángjiāoGB35)。属足少阳胆经。为阳维脉的郄穴。正坐取穴。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等。一般直刺0.5~
-
阳角
阳角即阳交。《琼瑶神书·卷四》:“五寸光明穴,更有七寸名外丘阳角。”为阳维脉的郄穴。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正坐取穴。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等。
-
足两踝
足两踝经外穴名。见《千金要方》。亦称内、外踝穴。《备急灸法》定位在“足两踝尖”。在内者称内踝尖(亦名吕细、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主治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等。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
人体测量
概述:人体测量(anthropometry)是指对人体有关部位长度、宽度、厚度和围度的测量。16岁:理想体重(kg)=〔身高(cm)-100×0.9如果儿童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为肥胖。③胫骨长度:为胫骨平台内侧上缘到内踝尖的距离。④腓骨长度:为腓骨小头到外踝尖的距离。取腋中线季肋下缘与髂崤上缘中1/2点处,用皮尺绕腹部一周。
-
绝谷
概述:绝谷即绝骨。阳辅为经穴名(YángfǔGB38)。如偏头痛、口苦、腋肿、瘰疬、胸胁痛、腰痛、膝关节酸痛、足冷、下肢痿痹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高血压、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悬钟·绝骨:出《难经》:“髓会绝骨。”位于足外踝前缘直上,与外踝上缘相平处。
-
瘰疬灸
瘰疬灸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位于小腿腓侧远端,外踝尖正中直上2.5寸、3寸、3.5寸处。计3穴。男左女右。主治急性或慢性已溃或未溃瘰疬。一般以隔姜灸,每穴施灸3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