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疝气
狐疝:少腹部与阴囊部牵连坠胀疼痛,甚则控引睾丸,立则下坠,阴囊胀大,卧则入腹,阴囊肿胀自消,重则以手推托方能复原回腹;刺灸法:针灸治疗:以取大敦、气海、三阴交、太冲等穴为主。湿热疝:治则:清热化湿,消肿散结处方:归来关元太冲阴陵泉三阴交方义:取关元和太冲相配,疏解足厥阴经和任脉经气郁热;
-
橘核疝气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uheShanqiWan标准编号:WS3-B-0463-90处方:川楝子(炒)50g小茴香(盐制)50g延胡索(醋制)50g炮姜50g橘核(炒)50g荔枝核(炒)50g附子(制)50g肉桂30g泽泻(盐制)50g木香50g胡芦巴(炒)50g苍术(炒)50g吴茱萸(制)50g制法:以上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用药禁忌:忌生冷。
-
山荔枝果
《中医大辞典》·山荔枝果:山荔枝果为中药名,出自《贵州草药》。分布华东、中南、西南等地。性味:微甘,温。功能主治:调气,消食,利水。治疝气,食积腹胀,小便不利。《*辞典》·山荔枝果: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ShānLìZhīGuǒ来源:为桑科植物小柘树的果实。性味: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无毒。
-
去铃丸
制备方法:以老生姜汁浸茴香1夜,约姜汁尽入茴香内,以好青盐2两同炒赤,取出焙燥,研罗为末,无灰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医方类聚》卷九十引《澹寮方》:组成:川乌尖7个(生用),巴豆7枚(去皮,只去9分油)。主治:奔豚疝气,或阴囊肿大。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糕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麝香为衣。
-
杉子
《*辞典》:杉子:出处:《纲目》拼音名:ShānZǐ别名:杉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杉科植物杉的种子。功能主治:治疝气,遗精,白癜风,乳痈。果研末,枝磨水,搽患处。③《重庆草药》:研细兑酒服,治男子脱阳,疝气。水炖,服汤食肉。水煎,冲甜酒服。(《湖南药物志》)摘录:《*辞典》
-
睾
睾为人体器官名,又称“阴卵”、卵,即睾丸。睾丸系男性的外生殖器的一部分,位于阴囊内,是产生精子和男性激素的器官。《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格致余论·疝气论》:“疝气有甚者,睾丸连小腹急痛也。”《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
-
鸡嗉子花
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JīS ZǐHuā别名:牛舌片来源:为兰科植物细毛火烧兰的全草。茎直立,全体具细毛。苞片叶状;生境分布:生于土山杂草中。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补中益气,舒郁,和中。附方:①治病后虚弱:鸡嗉子花一两,炖猪肉吃。③治膀胱疝气(睾丸肿大):鸡嗉子花一两,虎杖、小木通各五钱。
-
皮哨子
《*辞典》:皮哨子: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P Sh oZi别名:无患子(《滇南本草》整理本),油患子(四川)。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川滇无患子的果皮或种子。生境分布:生于密林、沟谷、田边或疏林中。①《滇南本草》:皮:治膀胱疝气疼痛。子壳:杀虫。②《滇南本草图说》:治七疝肝气症,狐疝用茴香为使;
-
葎草根
出处:《纲目》拼音名:LǜCǎoGēn来源:为桑科植物葎草的根。功能主治:治石淋,疝气,瘰疬。附方:①治石淋:葎草根取汁服。(《范汪方》)②治小肠疝气:割人藤根不拘(多少),煎汤服。(《江苏药材志》)③治瘰疬:葎草根八钱,猪瘦肉二两。水煎,服汤食肉。(《江西草药》)摘录:《*辞典》
-
毛茄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叶片大而厚,卵形,长10-20cm,宽8-18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5-11个三角形波状浅裂,毛被在上面较薄,多被长硬毛及无柄不相等分枝的星状毛,在下面略厚,多被具短柄的星状毛,中脉上面微凹,下面微凸,侧脉约与裂片同数,其上在两面均着生稀疏的细直刺。性味:味辛;
-
白栎蔀
《*辞典》:白栎蔀: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B iL B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白栎果实上带有虫瘿的总苞。11毫米,毡片卵状披针形,覆瓦状排列。果期10月。生境分布:生于丘陵的山坡、林中。化学成份:白栎的壳斗、树皮均含鞣质,种子含淀粉30%。功能主治:健脾消积,理气,清火,明目。治疝气,疳积,火眼赤痛。
-
黄皮果核
《*辞典》:黄皮果核: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Hu nɡP GuǒH 别名:黄皮核(《岭南采药录》)。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的种子。夏、秋间采,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产广东、广西等地。合点位于基部,与种脐同一侧面;功能主治:理气,散结,止痛,解毒。治胃痛,疝气,疮疖。③《广西中药志》:行气,淌滞,散结。
-
杉木根
《*辞典》:杉木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ShāM Gēn别名:杉树根(《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杉科植物杉的根皮。功能主治:治淋病,疝气,痧秽腹痛转筋,关节炎,跌打损伤,疥癣。治五淋,气痛,心腹胀肿,气喘。③《广西药植名录》:利尿,治白带。注意:《四川中药志》:无寒邪冷气者忌用。
-
酸浆根
《*辞典》:酸浆根:出处:《蜀本草》拼音名:SuānJiānɡGēn来源:为茄科植物酸浆的根。②《闽南民间草药》:苦,寒,无毒。③《黑龙江中药》:治月经过多及产后出血。注意:①《现代实用中药》:有堕胎之弊。②《闽东本草》:凡脾虚泄泻及湿痰忌用。(《纲目拾遗》)②治疝气:鲜酸浆根一两(洗净),青壳鸭蛋一个。
-
荔枝根
《*辞典》:荔枝根: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L ZhīGēn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根。功能主治:治胃寒胀痛,疝气,遗精,喉痹。水煎调红糖饭前服。(《福建中草药》)③治遗精日久,肌肉消瘦,四肢无力,关节酸痛肿胀:荔枝树根二两,猪小肚一个。(《海上集验方》)㈤治血崩:荔枝根30克,酒煎服,连服两三日。
-
气(疒颓)
(疒颓)疝之一种。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已有专病节论述“穨”(即(疒颓)),并积累了若干医疗技术与方法。症见一侧阴囊胀大,坠痛,或有伴昏眩、面黑,甚至手搐如狂者。治疗宜疏肝理气,偏热者以清热为主,可选用气疝饮,或萸连栀石丸内服;可视气(疒颓)之病属而选用疝气罩、疝气带,或用外科手术修复。
-
臭梧桐花
《*辞典》:臭梧桐花: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uW T nɡHuā别名:龙船花(《泉州本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功能主治:治头风,痢疾,疝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研末或浸酒。附方:①治风气头风:臭梧桐花阴干,烧存性为末。(《纲目拾遗》)③治疝气偏坠:鲜臭梧桐花五钱。捣烂泡酒服。
-
茴香乌药汤
处方:茴香(炒,研)钱许,乌药2钱,吴茱萸(汤泡)3或5或7分,破故纸(炒,研)钱许,川萆薢5钱,木瓜2钱,木香钱许,砂仁钱许,荔枝核(炒,研)5钱。功能主治:疝气病初感寒邪或寒湿兼感,未郁为热者。用法用量:亦可浸酒服。痛引腰脊,加牛膝、杜仲;注意:郁久成热者,不宜服之。摘录:《顾松园医镜》卷十三
-
心理饱和现象
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江苏某地有位青工小李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为"疝气"。比如,当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现厌烦情绪时,你不妨自我轻松一番: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你带来的精神压力。
-
心理饱和
比如,当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现厌烦情绪时,你不妨自我轻松一番: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你带来的精神压力。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江苏某地有位青工小李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为"疝气"。
-
八味疝气剂
《观聚方要补》卷五引福井氏方处方桂枝1钱,桃仁1钱,延胡1钱,木通1钱,大黄1钱,乌头8分,丹皮8分,牵牛子(别末)8分。功能主治疝气。用法用量水煎,临用点牵牛子末服。
-
立消斗大疝气方
处方:沉香5钱,紫苏5钱,苏木5钱,南星5钱。制法:多年香橼1个,切碎,雄猪尿胞洗净,入药扎紧,好酒4-5斤,煮烂,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疝气。用法用量:每服4-5丸,酒送下。药尽胞缩。摘录:《惠直堂方》卷二
-
昆仑丸
处方:橘核(盐炒)2两,川楝子(盐炒)2两,香附(童便浸)2两,小茴香(盐水炒)1两,玄胡索1两,吴茱萸(盐酒泡7次,炒)1两,山楂1两5钱,枳实1两5钱,陈皮1两5钱,苍术(炒)1两,砂仁1两,青皮1两,槟榔1两,川椒(去目)5钱,木香5钱,肉桂1钱5分。制法:醋煮米为丸。功能主治:内消疝气。摘录:《何氏济生论》卷六
-
枇杷核
《*辞典》:枇杷核:出处:《本经逢原》拼音名:P P H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种子。化学成份:种子含苦杏仁甙,蜡醇,氨基酸:4-亚甲基-DL-脯氨酸、反-4-羟甲基-D-脯氨酸、顺-4-羟甲基脯氨酸,脂肪酸,甾醇。性味:苦,平。归经:《本草再新》:入肾经。治咳嗽,疝气,水肿,瘰疬。④《四川中药志》:疏肝理气。
-
期颐饼
处方:生芡实180克生鸡内金90克白面250克白砂糖不拘多少制法:先将芡实用水淘去浮皮,晒干轧细,过罗;再将鸡内金轧细,置盆内浸以滚水半日许;再者,老人痰涎壅盛,多是下焦虚惫,气化不摄,痰涎随冲气上泛,芡实大能敛冲固气,统摄下焦气化,且与麦面同用,一补心、一补肾,使心肾相济,水火调和,而痰气自平矣。
-
柚根
《*辞典》:柚根: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Y uGēn别名:橙子树根(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柚的根,9~10月采收。性味:①《重庆草药》:味辛,性温,无毒。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散风寒。治胃痛,疝气疼痛,风寒咳嗽。②《重庆草药》:解毒,散寒,理气,消积。治气胀,风寒咳嗽。
-
白附子灸
白附子灸为隔物灸法之一种。即用白附子适量研细末,水调填脐上,上置艾炷灸之。可用治偏坠疝气等。《本草纲目·卷十七》引《杨起简便方》:“偏坠疝气,白附子一个为末,津调填脐上,以艾灸三壮或五壮。”
-
地盘松球
出处:始载于《滇南本草》。原形态:灌木状,高0.5-2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200-3100m的山地,形成高山矮林或灌丛。地盆松还含鞣质。性味:苦;性温归经:膀胱经功能主治:升阳消气。用于疝气偏坠,觅小青松盘地生者,上结小球有钮子大,取绿嫩者不拘多少,愈多愈好,水煨点水酒服,连球更好,采子敷痊亦效。
-
金盏草根
《*辞典》:金盏草根: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JīnZhǎnCǎoGēn来源:为菊科植物小金盏花的根。功能主治:治疝气。附方:治疝气:金盏草鲜根二至四两(干的一至二两),公鸡一只(洗净,去肠杂),红酒四两。酌加开水,炖三小时,分两三次服。鸡肉亦可服。
-
开元固气丸
《古方汇精》卷一:开元固气丸:处方:西党参4两,上绵耆(炙)4两,焦白术4两,川楝肉(盐酒炒)4两,蛀青皮4两,当归身(酒炒)4两,小茴香(盐水炒)3两,上官桂3两,赤芍3两,白芍3两,软柴胡(醋炒)1两5钱,肥升麻1两5钱,大熟地5两,炙甘草2两,新会皮2两,青木香2两,橘核2两。功能主治:各种疝气。
-
乌苓通气散
处方:乌药当归芍药香附糖球陈皮各3克茯苓白术(去芦)槟榔玄胡索泽泻各15克木香甘草各0.9克功能主治:治一切疝气。加生姜3片,水煎服。如恶寒,脉沉细,加吴茱萸。制备方法:上锉1剂。附注:乌苓通气汤(《脚气钩要》卷上)。
-
回春丸
《摄生众妙方》卷七:回春丸:别名:八味茴香丸(《医学入门》卷七)、茴香丸(《仁术便览》卷三)。处方:茯苓30克白术30克山楂子30克(炒)枳实24克八角茴香30克(炒)茱萸30克(炒)橘核90克(炒)荔枝核30克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丸,每丸重4.5克。功能主治:治疝气。功效:舒肝顺气,温中散寒。
-
油柑虫节
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Y uGānCh nɡJi 别名:油甘子虫瘿(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在虫未爬出前采回,用沸水烫死,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庵摩勒条。生境分布: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功能主治:治胃痛,疝气,遗精,小儿疳积,牙痛。①《岭南采药录》:治疝气,心痛,小儿疳积,酒积,煎水冲酒服。
-
乳姜汤
处方:乳香末6克生姜自然汁6克功能主治:治寒疝气上冲,中脘筑痛。用法用量:上药以水350毫升,同煎三五沸,通口服。摘录:《赤水玄珠》卷十五
-
卫睾丸
概述:卫睾丸为方剂名,出自《辨证录》卷九方。处方:附子、甘草、延胡索、柴胡各一钱,白术三两,肉桂三钱,黄芪一两。附子甘草玄胡索柴胡各3克白术90克肉桂9克黄耆30克功能主治:主治疝气,睾丸作痛,后变为木而不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温中圆
处方:良姜(去芦)、干姜(炮)、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五两。炮制:上为细末,用醋打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脾脏伤泠,宿食不消,霍乱吐泻,心腹膨胀,攻刺疼痛。又疗丈夫小肠疝气,炒茴香少许,细嚼,用盐汤、盐酒任下,日进二服。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小芦荟丸
处方:胡黄连30克黄连30克芦荟30克木香30克白雷丸30克青皮30克鹤虱草30克白芜荑(炒)30克麝香9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瘰疬结核,耳内生疮;或疝气,囊痈,下疳溃烂;或茎出白津,股腹有疮;或体瘦热渴,大便不调,牙龈蚀落,颊腮腐烂。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三
-
腰子散
处方:黑牵牛(炒熟)白牵牛(炒热)等分制法:上为末。治水湿下注致成阴囊水肿,状如水晶,重坠而胀,阴汗时出,或痛或痒,苔薄腻,脉弦。用法用量:每服9克,猪腰1副,薄切开,缝入川椒50粒,茴香100粒,以牵牛末遍掺入肾中,线系,湿纸数重裹,煨香熟,出火气尽后,空腹嚼吃,好酒送下,少顷就枕。制备方法:上为末。
-
白丁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丁香:拼音名:B iDīnɡXiānɡ别名:麻雀粪、家雀粪、树麻雀来源:雀形目文鸟科树麻雀Passermontanus(L.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功能主治:消积,明目。主治积聚,疝气。外用治目翳,痈疽疮疖,扁桃体炎。治扁桃体炎:白丁香1钱,以沙糖合匀,分三等分,以棉花裹之含咽。
-
白栎
拼音名:B iL 别名:栗子树、白紫蒲树来源:壳斗科白栎QuercusfabriHance,以果实的虫瘿入药。生境分布:长江以南及华南各省。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大人疝气,急性结膜炎。用法用量:5~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苍山冷杉
拼音名:CānɡShānLěnɡShān别名:大理冷杉来源:松科苍山冷杉AbiesdelavayiFranch.,以球果入药。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理气散寒。主治发痧气痛,胸腹冷痛及小肠疝气等症。4钱,作酒剂或煅存性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单面针
《全国中草药汇编》:单面针:别名:山枇杷、白三百棒、九百锤、大叶花椒、山椒根、黄椒根、钻山虎、单面虎来源: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蚌壳花椒ZanthoxylumdissitumHemsl.,以根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功能主治:根:活血散瘀,续筋接骨。用于跌打损伤,扭伤,骨折。子:理气止痛。水煎服或泡酒服。
-
单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单肾草:别名:扇叶舌喙兰、独叶一支花、无柄一叶兰、雨流星草、鸡肾参、一面锣[四川木里盐源]来源:兰科单肾草HemipiliaflabellataBur.etFranc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贵州、云南。功能主治:滋阴润肺,补虚益损。主治肺燥咳吐腥痰,虚热,疝气,肾虚腰痛,小便脓血。中耳炎:线块根捣烂取汁滴耳。
-
柑核
《*辞典》:柑核: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GānH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瓯柑等多种柑类的种子。归经:入心、肝。功能主治: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小肠疝气,卵肿偏坠。柑核,杜仲等分。此味肝肾同治,故功专,但实证为宜,虚者禁用,以味苦大伤胃气也。(性味以下出《本草求原》)摘录:《*辞典》
-
观音莲
《*辞典》:观音莲:出处:《峨嵋药植》拼音名:GuānYīnLi n别名:海草(《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羽裂星蕨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裂片线形,长7~叶纸质,绿色,叶脉明显,细脉网状。孢子两面形,平滑。生境分布:生林下或溪边湿地。③《广西植物名录》:全株:清热祛湿,活血散瘀。
-
红牛毛刺
别名:腺毛莓、雀不站、红毛草来源:蔷薇科红牛毛刺RubusadenophorusRolfe,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性味:甘、涩,温。功能主治:和血调气,止痛,止痢。主治痨伤疼痛,吐血,痢疾,疝气。叶外用治黄水疮。叶外用适量研末撒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猴樟果
《*辞典》:猴樟果: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H uZhānɡGuǒ来源:为樟科植物猴樟的果实。秋季采收。性味:性温,味辛。功能主治:驱风,行气,温中,镇痛。治疝气疼痛,香樟果实三颗研末,开水吞服。
-
降真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降真香:拼音名:Ji nɡZhēnXiānɡ别名:山橘、山油柑来源:芸香科山油柑属植物降真香Acronychiapedunculata(L.果实秋冬采,其余部分全年采,切片晒干或阴干。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根、干木、叶:祛风活血,理气止痛。用于风湿性腰腿痛,跌打肿痛,支气管炎,胃痛,疝气痛。果实:健胃消食。
-
六月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六月瓜:别名:野木瓜、使藤子来源:木通科六月瓜StauntoniacavalerieanaGagnep.,以根、藤、果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甘,温。功能主治:调气补虚,止痛,止痢。主治风湿骨痛,劳伤咳嗽,肾虚腰痛,疝气痛,痢疾。
-
露兜竻花
夏季采收,晒干。油中含甲基苯乙基醚65.97%,二戊烯8.31%,d-芳樟醇18.71%,乙酸苯乙酯3.48%,柠檬醛1.82%及硬脂萜,苯乙醇,酞酸酯等。功能主治:①《陆川本草》:治疝气,小便不通。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利水,去湿热,止热泻,治淋浊,对口疮。附方:治感冒咳嗽:露兜竻花一至三钱,或果三至五钱,水煎服。